发展新兴产业 政府居何角色

来源:华强LED网 作者:—— 时间:2011-04-25 14:56


  编辑导读:过去五年,中国年均GDP增幅达到11.2%。但在令人瞩目的成绩背后,能耗太高、碳排放太高等问题却日益凸显。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环境、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压力,这些压力表明我们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与传统产业不同,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趋势。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能源消耗低、发展潜力大、综合效益好、辐射能力强,代表着一种新的增长路径与发展模式,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取得突破。在此背景下,《“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促进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融合,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新兴产业是否重要,而在于如何去发展新兴产业。

 发展新兴产业,西方发达国家主要靠市场和优秀企业,包括创新小企业和跨国公司,政府角色居于次要。但我们在长期发展中,已经形成了独有的发展路径,这就是政府对经济发展作用巨大,甚至起着主导作用。发展新兴产业要不要延续这一模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靠政府,还是主要靠企业?本期话题约请两位嘉宾展开精彩PK。

 正方:徐波(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主要观点:新兴产业的起步和培育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财政扶持,应该继续走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外生式政府推动型模式。

 反方:尤华(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要观点:发展新兴产业,应着重于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依靠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潜力,持续扩大市场份额并最终形成产业规模。

 外生式政府推动型模式可发挥制度力量

 政府推动型模式,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政府倾斜式政策的扶持下,优先获取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从而逐渐发育、成长和发展的路径。这种模式的特点是,政府通过明确的政策导向以及对新技术成果转化、产业化的财政扶持,使其在与其他传统产业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其实质是产业发育成长的过程中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外生式推动。

 依靠政府推动型模式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其主要措施包括:政府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制定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总体要求和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选择重点领域,制定、实施相关的政策和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政府推动型模式在发展和培育新兴产业方面将表现出以下几大优势:

 ――确定产业发展目标和选择重点领域时视野开阔,具有前瞻性。中国在2010年10月正式提出,在2011年“十二五”规划中再次明确的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及36个重点领域,选择依据是解决国家安全、资源、环境、能源、健康、就业等重大问题,应对第四次科技革命和发达国家提升产业及国家竞争优势带来的挑战,并且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目标定位为支柱产业和先导产业。

 ――集中资源和力量扩大产业规模,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竞争优势。中国成功的案例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高铁,依托国家政策支持和强大投入,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技术,不仅迅速在全国建设高铁网络,而且使高铁系统进入国际市场。

 ――充分运用制度的力量,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迅速培育产业市场。中国在新能源领域推出的一系列示范推广工程,例如LED“十城万盏”计划,通过示范城市安装LED路灯,将带动全国9000万盏路灯的LED替换,启动大约4500亿元的半导体照明市场。

 诚然,政府推动型模式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首先,一些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存在的弊端可能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比如,隶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三网融合推进缓慢,原因在于现行的分散管理体制。二是制定目标和选择产业时主观色彩偏重,基于政府对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认识与把握作出以上决策,产业的产品能否被市场所接受或容纳,并没有明确的验证。三是政府直接投资可能引发挤出效应,减少社会资本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机会。政府财政投资或者通过国有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培育阶段由于风险大、门坎高,社会资本不愿进入或者不敢进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技术趋于稳定,产品市场规模逐渐扩大进入成长期以后,国有资本应该考虑推出或者制定鼓励社会资本以及外资进入的政策,形成充分竞争的格局,有助于产业充满活力和生机。最后,政府主导产业发展导致重复建设和投资效率低也是不容忽视的缺点。

 这些缺陷,都必须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努力加以克服。

 产业内生式发展路径极具创新驱动力

 新兴产业从萌生到产业化,应主要采取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内生式发展路径。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内生式发展路径,是指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与其他产业竞争中依靠产业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潜力,获得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逐步经历产业孕育和发展,持续扩大其市场份额,从而形成有影响力的产业。

 企业是产业内生式发展模式的主体,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决策者,选择它认为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领域,自主进行研发,开发出适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在企业对新产品市场培育方面的先期引导作用下,新产品的市场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形成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新产业。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内生式发展路径的特点是:第一,企业决策的独立性。企业在对内部外部环境、生产技术水平、资金承受能力、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的基础上,独立决定是否在某一全新的领域内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并不过多依赖于政府政策;第二,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内生性。产业能否形成与发展完全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战略性新兴产业要与其他产业相互竞争,争夺有限的生产要素和市场份额,战略性新兴产业只有在与其他产业比较具有竞争优势时,才能够得以形成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形成和发展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也就是说,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经济系统的内生产业。

 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内生式发展路径有这样几个优点:

 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方向选择经历了市场的严格筛选,市场前景不好的产业已被筛选出局;

 第二,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这是因为,在内生式发展路径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是残酷的市场竞争的结果,不仅仅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竞争,即使在同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内,也存在不同企业之间的竞争;

 第三,具有较强的创新驱动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其具备核心竞争力为前提,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具备持续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该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市场机制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驱动力。

 当然,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内生式发展路径也有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从孕育形成到发展成熟需要较长的时间,此外,受政府产业政策变动影响较大,容易导致产业发展波动,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美国硅谷的发展是市场机制作用下的产业内生式发展路径取得成功的范例,为数众多的高科技在技术尚未成熟、市场预期也不明朗的情况下,将半导体技术、信息技术作为研发的主攻方向,在原始创新的基础上,引领了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