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降噪走向消费级,国内厂商逐渐从代工转型研发

来源:华强电子网 作者:刘丹 时间:2017-02-28 09:55

主动降噪 耳机 声音

  在视听领域,视的技术---显示器技术高速发展,已经达到视网膜精度水平,可是听的技术受制于噪音难题,一直止步不前!再好的视觉如果缺乏良好的听觉配合,效果无疑大打折扣。上世纪八十年代德国科学家提出主动降噪技术从而获得诺奖。但是由于高昂的成本,只能应用于航空,军事等特殊领域,而最近几年逐渐向消费类耳机普及。

  据预测,全球耳机市场销售额2016年将达46.40亿美元,相较于 2013年38.60亿美元的销售额,增速强劲。随着大众娱乐逐渐丰富,娱乐设备市场的不断扩展的同时,用户对耳机的音质以及降噪需求逐渐凸显,但从音质上无损早已不是新鲜技术,但在降噪方面却进展缓慢,再结合到音质其挑战更是难上加难。

  不难发现,市面上的许多入耳式耳机都有一个泡沫耳垫,头戴耳机的耳机腔体几乎也是封闭式,这样设计的目的均是最大限度的阻隔外界噪声与耳机声音互通,从而达到降噪的目的,这一方式称作被动降噪。

深圳跃豁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斌

  但是被动降噪耳机在应用时也有很多缺点,深圳跃豁达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斌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被动降噪就是通过一些物理材料来降噪,是对所有频段的降噪处理措施,从特征来讲,被动降噪对高频部分的降噪效果更为明显,但是它也有一定缺点,第一就是效果不明显,第二就是由于采用堵塞、封闭的结构,因此降噪会覆盖所有频率段的声音包括有用的声音。

艾迈斯半导体应用工程师Jimmy Xu

  艾迈斯半导体应用工程师Jimmy Xu进一步指出,被动降噪主要集中在中高频率,即从1 KHz左右开始到更高的频率范围。然而事实上人们对许多中低频率噪音也很敏感。例如,人们在公共汽车、火车或是飞机上,甚至是走在街上时听到的日常噪音,都可能因此受到干扰。

  为填补被动降噪技术无法处理的噪音空白,主动降噪应运而生。Jimmy Xu告诉记者,主动降噪是解决被动降噪频率覆盖不全的理想方案,因为主动降噪主要是解决音频中低频率范围内的噪音问题,这个音频范围通常是从20 Hz 到2KHz。

  “与被动降噪不同,主动降噪需要电子元器件、PCB板,以及供电。因此,更小的尺寸,更长的运行时间,及更便宜的价格都将是主动降噪技术接下来的挑战。”Jimmy Xu说到。

  降噪技术是一个涉及声学、电子结构、生产组装、调试各个环节的系统处理。黄斌强调,降噪不像其他例如蓝牙芯片这些装上产品有蓝牙功能就OK的技术,就调试环节来说,如果主动降噪耳机调试工作没做好,就极有可能导致左右不平衡、出现嚣叫,另外还可能导致耳机之间出现降噪效果不一等情况。

  在重重技术壁垒下,国内和国外耳机在发展上也有相当大的一段差距。在消费级耳机领域,率先实现主动降噪技术的是美国的BOSE并申请了相关专利,随后许多全球领先的耳机制造商,如:森海塞尔,Bang & Olufsen,爱科技,捷波朗和索尼,都将主动降噪技术融入到了他们的旗舰产品中。相对国外耳机制造商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耳机制造商并不多,大多数还是原始设备制造商和原始设计商。

  “虽然最早是通过国内代工来做,但最近两年国内厂商陆陆续续开始着手研发主动降噪技术 。而最早的消费类应用的主动降噪是由BOSE和一个新西兰的公司延续出来然后落实到研发。因此国内目前与国外在技术上差距还非常大,”黄斌接着说道,“目前国内做得比较好的主动降噪制造商并不多,还处在一个起步阶段。”

  针对这一差距,黄斌告诉记者,核心壁垒还在技术方面,在主动降噪方面BOSE是标杆,能做到35dB以上。其次是单颗样品处理能达到一定的降噪深度,但是批量出来会比较困难,这也考验了很多做传统耳机甚至是原来做降噪耳机的厂商,包括像AKG、铁三角这些国际的一流品牌要追赶BOSE都很难达到这样的技术。最后是价格的推动,因为降噪深度越高所需的成本就越高。



本文为华强电子网原创,版权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

关注电子行业精彩资讯,关注华强资讯官方微信,精华内容抢鲜读,还有机会获赠全年杂志

关注方法:添加好友→搜索“华强微电子”→关注

或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