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半导体有望持续降本 3-5年向硅基看齐 产业各方竞相布局
8月10日讯,据《电子时报》报道,英飞凌大中华区电源与感测系统事业部协理陈志星日前表示,英飞凌预期三至五年后有机会把SiC(碳化硅)、GaN(氮化镓)成本降到跟硅基元件相仿的程度,后段制程技术也持续推进。公司旗下已有Cool SiC、Cool GaN系列产品线走入量产。
就在上周(8月5日),富士康旗下鸿海收购旺宏的6英寸晶圆厂,董事长刘扬伟直言,计划将该厂用于研发生产第三代半导体,特别是电动汽车所用的碳化硅功率元件
7月27日,意法半导体宣布,制造出业界首批8英寸SiC晶圆片。
让人“又爱又恨”的第三代半导体
与硅(Si)相比,碳化硅是最成熟的WBG宽带隙半导体材料,耐高温性能卓越, 它已经广泛用于制造开关器件,例如MOSFET和晶闸管。氮化镓的效率跟功率密度无可取代,具有作为功率器件半导体的潜力,在射频应用中是对硅的重大改进。
SiC、GaN与传统Si材料的性能比较
性能优势为碳化硅、氮化镓为代表的第三代半导体开辟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已有多位分析师预计2021年汽车领域碳化硅有望进入放量元年,但复杂的制造工艺流程和更高的原材料、技术要求大幅提高了第三代半导体的量产难度,进一步抬高了成本。具体来看,氮化镓的生产难度在晶格和基板,碳化硅则需要高纯度晶种,长晶时间也相当慢。
陈志星表示,碳化硅、氮化镓两者之间价差不大,但与硅产品之间的落差确实存在。目前,碳化硅、氮化镓相关宽能隙(WBG)功率元件价格已经出现很大的降幅,成本仍是打开市场的关键。
另据CASA统计,碳化硅价格近几年快速下降,2020年较2017年下降了五成以上。随着6英寸衬底、外延晶片质量提高、8英寸产线实现规模化生产,降本效应有望显现,推进碳化硅器件和模块普及。
碳化硅降本效应有望显现,然而站在当下,考虑到性价比因素,Si、SiC及GaN三种材料的产品仍将长期共存。
第三代半导体现状、投资机会一览
当下的全球碳化硅产业格局呈现美国、欧洲、日本三足鼎立态势,国内企业在衬底、外延和器件方面均有所布局,但是体量均较小。
技术层面,碳化硅以往以2、4英寸厂生产,现今6英寸碳化硅为主流,一流厂商正力推8英寸碳化硅晶圆的量产。碳化硅衬底和外延方面,国内仍然是4英寸为主,已开发出6英寸产品并实现小批量供货;国内批量生产的氮化镓衬底仍以2英寸为主。
产业方面,目前CREE等国际大厂和国内企业纷纷大力布局碳化硅。国内各地不断有新项目开工,碳化硅投资扩产热潮已然来袭。
- •赛微电子青州聚能国际硅基氮化镓功率器件半导体制造项目封顶2022-05-19
- •天岳先进:大尺寸及导电型碳化硅衬底研发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2022-05-19
- •瑞萨电子投资甲府工厂,300mm功率半导体产线恢复2022-05-17
- •默克将在江苏张家港投资建设高端半导体材料一体化项目2022-05-17
- •博杰股份:公司在半导体ATE检测领域进行布局2022-05-17
-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芯片供应应可维持五年2022-05-16
- •先导微电子半导体高端设备生产研发项目 预计10月投产2022-05-12
- •安森美推出全球首款TOLL封装650 V碳化硅MOSFET2022-05-11
- •“2022年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高峰论坛暨颁奖盛典”延期举办通知2022-05-11
- •加码车规级半导体器件 银河微电拟发行5亿元可转债获通过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