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向洋:微软研究院 如何才能更上一层楼?

来源:互联网周刊 作者: 时间:2006-11-21 19:46

      如何能让已有八年历史的微软亚洲研究院“更上一层楼”?成立一个理论研究小组—这或许是沈向洋能给出的最新也是最好的答案。
    

    
  本刊记者|李洋
    

    
  在清华大学东门内一片朴素的建筑群中,风格时尚而现代的FIT(信息科学与技术)大楼显得格外惹眼。而作为清华大学信息科学院的教学、办公基地,这所大楼也以另一件事而闻名—有多位受聘于清华的、国际一流的计算机领域的教授、学者云集于此。这其中就包括了图灵奖(被誉为“计算机学界的诺贝尔奖”)至今惟一的华裔得主姚期智,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及首席科学家沈向洋。
    

    
  其实沈向洋与姚期智已是旧识。而姚的归国任教,使得沈向洋心中一直在“秘密”思忖的一件事情逐渐变得明晰,这件事就是在微软亚洲研究院成立一个理论研究组。
    

    
  在微软逐步加大对华部署的策略方向上,微软亚洲研究院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自其成立八年来,已颇为完美地完成了既有任务:一方面,这家研究院所做出的多项研究成果促进了微软产品的发展;另一方面,其与高校及学术业界的合作交流,也为微软塑造了良好的技术影响力。
    

    
  如何能“更上一层楼”是沈向洋最近一段时间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成立理论研究小组是他给出的最新也是最好的答案。这是因为,理论相当于底层的基础支撑,有了更坚固的支撑,那么由此可以让基础研发走得更快更远;另外,沈向洋也希望,新成立的理论组可以成为微软与中国学术界一个深入交流的平台。
    

    
  在图形学等领域有着很深造诣的主任研究员郭百宁,是沈向洋看好的小组领导者。但他们显然还需要一个在计算机理论领域更具权威、能够指引大方向和道路的人。姚期智的出现顿时令得沈向洋和郭百宁都眼前一亮。
    

    
  经过几次交谈,姚期智爽快地答应了沈向洋的邀请,决定担任这个理论研究小组的首席顾问。此前还担任着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的姚,对此一直很“兴奋”,因为作为一个商业机构的研发部门,“在理论基础方面有这样长期和深远的考虑显得很难能可贵”。他认为这将是一件很艰难也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它将来能够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还有清华大学真正创造出一个模式,一个世界上从来没有的模式。我希望我们能在这方面真正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9月28日,微软亚洲研究院正式对外宣布,理论研究组成立。它将与研究院目前的五大研究组平行运作,为之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这并非微软的第一个理论研究组,微软总部目前已拥有一个由著名数学家Jennifer Chayes和Christian Borgs所带领的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组。
    

    
  事实上,微软的学者角色由来已久,盖茨在基础研发上延续了他一贯的远见。他曾这样解释微软的强盛:“微软公司在成立之后,它的角色一直没有改变过。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坚守了这样的信条:把具有长远利益的方法应用在强大的领域。在我们的研究院里,有理论研究组去探寻前路,另一些研究组则以此为基础,尝试创造更加具有远见的事物。正是这些奇思妙想,给我们带了成功的产品,使我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由于各自商业策略和发展路线的不同,跨国公司的在华部署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华研发越来越受到各大跨国公司的重视。在总结2005年的工作成果时,IBM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沈安石句句不离IBM在研究部门上的投入。其一是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其二便是位于亚运村的IBM系统中心的成立。今年3月,IBM又组建了中国创新中心,使之与研究中心和开发中心有机地整合起来。
    

    
  可以看到,中国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市场,过去跨国公司们更多的思考是如何建立一个研发机构使得其产品更适应于这个市场。而在未来一个阶段,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强大的人才力量,从根本上做出产品创新将是它们投入更多热情的聚焦点。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