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老总又来中国助威了

来源:天极网 作者: 时间:2004-09-24 17:17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AMD总裁海克特·鲁尔兹博士9月23日来华,再一次成为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
    
      去年12月上旬,鲁尔兹博士专程赶来发布重大新闻,宣布成立AMD中国公司,遗憾的是,这个公司竟然没有拿到“准生证”。AMD要在中国发展业务,未经政府批准就宣布成立公司,听起来近于荒唐,结果是,AMD的重大新闻发布会不欢而散。
    
      一年来,AMD卧薪尝胆,终于告别过去十年的平庸,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划时代的重大突破:继与曙光牵手之后,AMD分别与联想和方正结盟,从根本上动摇了英特尔中国阵营的根基,并在苏州建立了新的封装测试(TMP)基地,咄咄逼人之势令人刮目相看。
    
      时隔不到一年,鲁尔兹博士再次访华,又来给AMD的中国业务点火了。
    
      

AMD已经告别平庸

    
      自1993年进入中国市场,AMD已经打拼了整整十年。
    
      美国市场是AMD的立足之本, AMD在美国市场上与英特尔激战不休,耗费了主要人力和财力,很难腾出更多的拳脚来应付其它市场,在中国市场上只能疲于应付。所以,在过去的十年里,AMD只是打下了国内DIY市场的半壁江山,与英特尔垄断中国市场近85%的CPU市场份额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在品牌PC以及高端产品市场上一直步履维艰,AMD所占份额微乎其微,在品牌电脑的商用领域估计连5%都达不到。
    
      对于AMD来说,最大障碍是英特尔的垄断,因而,要想取得重大突破,首先必须分化瓦解英特尔的中国阵营。
    
      挖英特尔的墙脚很不容易。1999年初,AMD处理器第一次在性能上超越英特尔的“速龙”发布之后,英特尔便立即向一线电脑厂商施加压力,并以取消广告扶持等优惠条件相威胁。AMD64位处理器上市,市场一片叫好声,但国内厂商趋之者寥寥,即便一线大厂乐意投怀送抱,但迫于英特尔的压力,又不能从AMD手里拿到更多好处,谁愿意做那种光赚吆喝不赚钱的买卖?
    
      这就是AMD中国业务所面临的最大难题。
    
      不能赢得更多厂商的支持,就只能在英特尔的势力范围边缘拣一些“剩饭”吃,永远也成不了气候。好在AMD不甘平庸,力拼英特尔,绝不服输。
    
      2003年,AMD终于抓住了64位的机遇,适时改变了中国战略,成立合资公司、扩大合作伙伴、改善公共关系、构建营销网络、加快创新步伐……重塑AMD在中国市场的品牌形象。无论是在品牌电脑市场,还是在行业电脑市场,以及高端服务器市场,AMD都是捷报频传,先后获得惠普、清华紫光、厦新电子、联想、方正、曙光一线厂商的支持,实现了从"DIY游击战"向"品牌攻坚战"的重大转折。
    
      2004年,AMD在中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低端走向高端,从DIY走向品牌。
    
      
中国市场不能没有AMD

    
      假如没有AMD,中国至少要延迟五年时间,才能达到现有的电脑普及率,这个估计应当不是浮夸。
    
      在中国,AMD拥有非常庞大而且忠诚的用户群。AMD处理器的性价比相当优越,在中国率先突破的是DIY市场,市场占有率曾一度高达50%。在英特尔处理器价格可望不可及的那些年,AMD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广大电脑爱好者的需求。
    
      由于英特尔垄断了中国近85%的CPU市场份额,我国每年要为此付出50亿元左右的额外垄断成本。正是因为AMD的强有力挑战,迫使英特尔低下高贵的头颅,一步步走向PC发烧友的平民族。
    
      AMD资深副总裁Dirk Meyer表示,英特尔最终将被迫做出响应。他说:"如果没有我们的存在,我想,英特尔就会利用他们的地位,掐着每个人的脖子,要大家买Itanium。但我们确确实实存在,而且我们还提出了替代的选择,英特尔虽然居于垄断地位,最后还是要做出响应。"
    
      无论是政府,还是厂商,都不愿意看到英特尔长期垄断中国CPU市场,打破英特尔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局面,AMD贡献巨大,功不可没。
    
      重新确立中国战略,AMD打出了"投身中国I T产业的发展"的旗帜。AMD与曙光联手打造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堪称中外合作的典范。作为业界领袖,有的国外技术上游厂商与国内许多厂商在合作中所奉行的策略是:既合作又控制,绝不可能让合作者脱离它的约束自行发展,在与这类国外技术领袖厂商合作的过程中,中方处处受到控制。在这一点上,AMD有着很大区别,AMD会竭尽所能地帮助客户达到自己的目标,双方互利互进。曙光曾表示,跟AMD的合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不会受制于人,而AMD也尽一切努力,投身于中国IT产业的发展,与中国伙伴一起创造辉煌。
    
      
AMD需要中国

    
      在国际市场上,AMD已经获得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在美国,AMD夺得35%左右的市场份额,零售台式电脑份额已达50以上,超过了英特尔,在日本,有42%的家用PC采用AMD处理器,在西欧,有41%的家用PC采用AMD处理器;在东欧,有28%的家用PC采用AMD处理器。AMD台式处理器销售比例是:家庭用户占40%,商用(其中包括政府部门和教育行业)占60%。
    
      但是,在中国商用PC市场上,AMD捉襟见肘,区区5%的市场占有率,与全球同一领域60%的占有率相比,实在是凄凄惨惨。
    
      AMD计划在5年内实现"真正的双寡头垄断",届时将与英特尔并驾齐驱。对此,鲁尔兹博士明确表示:"我们认为,用上三至五年的时间,我们可以赢得稳固的地位,(与英特尔)共同垄断市场,而非(由英特尔)独家垄断。要赢得这样的地位,所占市场份额就得达到25%以上。未来五年,争取在企业PC市场的份额达到30%,在个人PC业务上争取达到50%."。
    
      AMD能否在全球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很大程度上有赖于PC需求持续增长的中国市场;反过来说,AMD必须在中国市场大有作为,才能增强在全球市场抗衡英特尔的实力。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市场对AMD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彻底改变被动和从属的地位,才能在中国赢得更广大的市场,才能在全球市场实现"真正的双寡头垄断"。
    
      中国已成为AMD的最重要市场,应当看到,英特尔要在中国市场置AMD于死地,已经是不太可能了。下一个十年,AMD依然面临新的挑战,不仅要在中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还要牢固确立自己的品牌地位。正如鲁尔兹博士所说,“如果AMD想要取得全面成功,就必须先在中国取得成功。”
    
      
植根中国 决胜全球

    
      今年5月,AMD中国公司宣告成立,落户中关村,从此进入一个新的里程。
    
      “植根中国,决胜全球”,这是AMD中国业务的最新战略,也是鲁尔兹博士此次访华的主要目的。
    
      《商业周刊》指出,几乎在一夜之间,AMD就成为芯片巨人英特尔真正的威胁。几个月以来,AMD将英特尔抛在了身后,这无疑是一种可以被载入史册的局面。
    
      不过,AMD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英特尔绝不会坐视AMD做大而不束手待毙。论规模和实力,AMD还相差很远,英特尔的规模大约是AMD公司的7倍,11天的收入就相当AMD一年的收入;AMD现金储备只有可怜的11亿美元,而英特尔则拥有14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
    
      那么,AMD要植根中国,决胜全球,护身法宝是什么?毫无疑问,AMD成功的秘诀就在于它的不断创新精神。
    
      首先是明确的创新理念。
    
      创新的动力是一切为了客户,客户利益至上,为客户的需求而创新。这就是AMD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AMD始终把握主观客两个世界,把客户的利益放在最重要位置,力求产品能够切合客户的需要。
    
      基于这个思想,AMD开发新一代处理器的时候,并不是仅仅盯着技术发展的高度,而是从用户角度作出种种考虑,比如,新产品是否支持现有的应用软件?是否要求必须全面改写所有应用?是否强迫客户承担巨大的新风险?
    
      其次是卓越的创新产品。
    
      自成功推出64位处理器以来,AMD可谓一路高歌猛进,销售收入强劲增长。借助64位处理器,AMD一举扭亏为盈,连续两个季度盈利,今年将创造销售收入的最高纪录。对于AMD来说,64位处理器是全部的希望所在。
    
      今年以来,AMD已将其64位技术扩张到了笔记本、台式机和工作台等各个领域,已经提供了从家用PC到各种层次多处理器服务器的全新选择。为了打败英特尔迅驰芯片,AMD已经推出面向轻薄型笔记本电脑的Mobile AMD Athlon 64 3000+芯片,再次在芯片市场拨得头筹。
    
      鲁尔兹博士对AMD中国充满信心:“AMD与中国的未来紧紧相系,这将是一个灿烂而辉煌的未来!”
    
    
欢迎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欢迎您的建议或批评。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

    
(编辑 甘心)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