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老人周伟焜大唱蓝色京腔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 时间:2003-04-07 18:24

     京剧之所以称为国粹,并非历史悠久之故,而在于它是一种以徽调“二簧”和汉调“西皮”为主,兼收昆曲、秦腔、梆子等地方戏精华的剧种。京剧是一种集歌唱、舞蹈、音乐、美术、文学等于一体的特殊戏剧形式,经200余年、数代梨园名家之锤炼,以其独具魅力的风格诠释着中华民族数千载的文化底蕴。
    
     IBM之所以成功,也并非凭借其“历史悠久”之资历,而在于它能一次次地引领IT产业的潮流——70年前的财务处理机、40年前的大型机、20年前的个人电脑、10年前的服务转型、现在的On Demand计算……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将这股蓝色潮流引入中国的是IBM的一位“老人儿”——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总裁周伟焜。他,过去、现在和将来是在以一种什么样的风格,在中国这片热土上诠释这股蓝色潮流的呢?
    
     IBM的新领军人彭明盛筹划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希望借此把IBM再一次带上科技巅峰,这个计划就是e-Business On Demand(EBOD)。很快地,周伟焜也将EBOD带到中国来了,可是目前有几个人能真正理解它的精义呢?
    
     卢山:IBM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你们每每在产业发展的关键时刻,总能提出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概念来。最近一些时间,无论是IBM总部的高层人员,还是您,一直都在讲EBOD。为什么你们会认为未来的信息世界将是一个EBOD的世界?
    
     周伟焜:我认为,我们看到了整个信息产业在未来将有很大的转变,当然,我们的看法不一定永远是正确的。但是,作为一家信息产业的领先公司、一家在业界很有影响力的公司,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看法与业界分享。我们这个新的看法,不是以技术为中心的,而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我们看到的不是有什么样的技术将发展为什么样,而是客户现实存在的以及即将出现的需求,信息产业和技术界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支撑它。
    
     在信息产业领域里,不断的技术创新是必然需要的,但仅仅如此,已经不够引领整个产业的发展了。如果没有互联网,信息产业不会有过去五六年的风光;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如果没有人倡导服务,尤其是没有外包服务的兴起,也不会带起一个服务业;上个世纪80年代,如果没有IBM PC和我们后来的客户机/服务器架构,也不会带来个人运算、部门运算。这些都是以技术为驱动的革命,所以几个风潮过去以后,整个产业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就是跟着技术、跟着潮流走。有了技术,有了产品,然后再来找客户,把产品推广到每个需要它的领域里去。当经济再一次复苏的时候,信息产业能不能再一次有明星企业的崛起,我觉得主动权是掌握在从事这个产业的人的手里的,而不是在客户的手里,只是看你如何选择未来而已。一个是沿着原来的老路子走下去,从现有的技术趋势上判断某个技术具有前景,然后投入其中,就像20世纪80年代的微机、90年代的互联网,凭借着引领一次技术潮流,趁势水涨船高。
    
     但是,我们现在不妨来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类似的,可以推动整个产业向前迈进一大步的技术,信息工业的未来会怎么样?当然,我们也有很多科研人员在为技术创新做些贡献,而且在这方面的实力我相信一点也不会比我们的竞争对手弱的。我们认为,与其现在猜测着某个“可能”“或许”会发生的事情,不如假定事情不会发生,因为目前我们并没有看到哪个技术真的会推动信息产业带来变革性的发展。比如现在大家讲得比较多的Web、服务器、平板电脑、数码应用等这些,带来的只会是一个波动,不会是变革性的。可是,即使没有这些,整个产业依然要往前走,要有更快的芯片、更高密度的存储、更好的方法来开发软件……所有的这些一定还是会发生的,而这些是渐进式的一些进步。
    
     所以,我们觉得信息产业要真正向前迈前一大步,我们要有真正的快速成长,是要看我们有没有办法真正地帮助自己的客户,做他们真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
    
     卢山:换句话讲,IBM的EBOD计划,是一种从技术驱动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客户需求驱动的探索。IBM认为现在、或者未来客户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呢?
    
     周伟焜: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做两件事情:第一,真正帮助他们改变原有的商业模式;第二,真正帮他们提高竞争能力。也就是讲,让他们有成长,而不仅是省钱。这是跟大量的我们的成熟的客户交流以后得到的结论。
    
     我们听完这些以后,回过头来看我们过去五六年跟几万个客户一起推动电子商务的经验,剖开种种表象去看最核心的那一部分。客户们很多应用都有了,尤其是美国的,ERP、CRM、财务系统、OA……好像什么都不缺了呀。可是,我们从电子商务发展的几个阶段里得到一个结论:电子商务还没有走到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站”,因为我们还有几件事没有帮助客户完成。是什么事情呢?
    
     第一件事情,如果我们能够真的帮大公司变得很“小”,你就成功了。过去有人说,小是好,小是美,有人说是大是好,但是从我们公司过去九年的转型里面,我们得到一个想法,如果你能够在保持大公司的规模的同时,具有小公司的快速运作效率,那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呢?
    
     第二件事情,我们认为科技也可以让小公司变“大”。现在很多小公司的老板一天到晚都在讲“小是美丽”、“小有小的好处”,可是他的心里肯定念叨着“我怎么样才能变成世界500强”。我们认为信息通过虚拟整合在一起,是可以允许小公司实现大规模运作的。
    
     在未来的信息产业发展中,真正的驱动力并非来自于实验室,而是无数IT用户在应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抽象而成的“技术概念”。谁能帮助用户们把这些点滴的经验清晰地描述出来,并用技术的手段去实现呢?IBM无疑会是其中的一员!那么在IBM的“眼里”,从用户需求中孕育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概念呢?
    [page]
    
     卢山:无论是把大公司变“小”,还是把小公司变“大”,这都是大家渴望已久的,问题是怎样才能实现呢?信息产业能为此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呢?
    
     周伟焜:还是分为两个方面来讲吧。首先是怎样才能让大公司变“小”,很明显,仅仅依靠信息化是不够的。我们要衡量一个企业的信息化应用是否成功,第一,必须看到他的信息化和运作流程是否紧密结合了;第二,必须看他的流程与流程之间是否依靠信息技术联在一起了。可是,根据我们的观察,现在很多客户第一点都没有很好地完成,第二点就更不用提了,ERP、CRM、财务系统……一个个都是孤立的。我们认为,如果你要又大又快,一定要有紧密的流程,而这些流程一定要所有的端对端连在一起,而且是整合的。这是我们看到很多大公司梦寐以求的信息化。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怎样才能让小公司变“大”。一个小公司,首先要弄清楚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哪里,然后通过联盟的方式,再通过网上,把自己的伙伴、供应商、客户联起来,实现小公司大运作。
    
     在这个新的时代里,公司无论大小,都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公司一定要比以前更快、更灵活;第二,不管大小,你一定需要专注,就是说你一定要知道你的长处在哪里,你的竞争能力在哪里,你的核心的生意在哪里,然后由你的战略伙伴来弥补你的不足;第三,当未来成为不确定的时候,我们要使得公司的成本开支可以跟着自己的生意量进行随机的调度。信息产业能帮助企业做的就是这些,尤其在第三点上,我们IT企业必须改变自己去适应客户的发展。
    
     卢山:你们的On Demand计算正是基于这个观念上的,对吗?
    
     周伟焜:On Demand计算是让我们客户的信息化投入完全从业务的需求开始,而不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去年年初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服务叫“On Demand服务”,但是后来经过我们内部反复的思考、论证,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全新的业务模式。
    
     这种业务模式现在在其它行业已经有了不少例子了,比如音像行业里,以前美国有很多租录音带、录像带的店,现在已经没有了。为什么?因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大家都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根据自己的需要看自己喜欢的电影、听自己喜欢的歌,这些店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比如在影像行业里,美国现在已经可以做到,你用数码相机拍摄相片以后,可以放到自己的机器里面,先做好筛选、补光、改变背景、左右对调……再把自己需要的相片送上某一家公司的网站,请他帮你冲洗,然后你可以让他帮你送到一个地点,完全不需要去他的店。
    
     正是从这种种迹象里,我们看到On Demand是一个新的思维、新的业务模式。这个时候,我们的客户要想如何适应这种新的业务模式,我们也要想,想如何帮助他们变成真正的On Demand。
    
     卢山:您觉得要帮助用户们变成真正的On Demand,IT企业要做哪些事情?
    
     周伟焜:我觉得有几件事情比较重要。
    
     第一,你要活下来,那你一定要从心里希望自己能帮助你的客户实现转型,并且让自己变得有能力去帮助客户实现这种转型。你要对行业有深入的了解,洞悉行业的趋势,熟悉行业的运作规律、流程,也就是说你要有能力协助客户实现信息化与流程的结合,并且实现流程与流程之间的无缝链接。
    
     第二,如果客户实现了这种转变之后,他的整个操作环境,无论是信息中心,还是应用环境,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作为一个IT企业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和能力去适应这种调整。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帮助我们的客户,使他具备有这样的能力,可以让他的客户随时随地进入他的系统里面,拿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且这种能力是必须具有很大的伸缩能力。举个例讲,在中国,春节期间短信的业务高速膨胀,要远远高于平常,那么我们必须保障中国电信的系统可以完成所有的业务量,可是平常中国电信并不需要这么大的空间,我们也必须让系统“小”下来。
    
     第三,整个应用、开发环境也要重新调整,而且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为什么?因为在互联时代,所有的机器,所有的业务,都是联在一起的,没有一个开放的环境绝对实现不了这一点。在这方面,我觉得需要推动两件事情,一是开放,一是整合。只有一个公开的标准,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信息流通;而整合也不仅是硬件上的,还要屏蔽软件上的障碍。
    
     第四,我们IT企业要有更灵活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自己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