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经理世界:电池业的游戏新规

来源:《IT经理世界》杂志 作者: 时间:2006-08-30 22:47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当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的时候,中国的电池企业不得不与日、韩企业比拼资金和技术。
    
      7月20 日,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深圳比克电池公司( 简称深圳比克,NASDAQ:CBAK)首席运营官兼总工程师毛焕宇在上海信誓旦旦地宣布,比克将成为第一家真正进军电池行业高端领域——笔记本电脑锂电池市场的中国本土企业。
    
      据毛焕宇提供的数据显示,1997 年就成功进入锂离子电池领域的中国企业目前已经占据全球市场超过20%的份额,但是为戴尔、惠普、联想等一线笔记本电脑企业提供配套用锂离子电池还是“零”,这个对电池性能指标有着最苛刻要求的巨大市场依然为三洋、索尼、松下和三星等日韩企业牢牢把持。毛焕宇说,即便是中国电池产业中最大的企业之一的深圳比亚迪、天津力神这样实力雄厚的企业,面对这样一个门槛很高的市场也几乎没有什么机会,但是现在,深圳比克希望能够打破这一局面。
    
      毛焕宇的底气来自于其在上海刚刚宣布实现量产的“国内首条笔记本电脑锂电池全自动生产线”,深圳比克耗费巨资从日本购买了全套锂电池自动化生产设备,首期工程月产能约200万只,据比克透露,生产线的组成部分——一台进口涂布机就要150 万美元,比克不愿透露整条生产线的投资总额,但是显然
    
      其投资成本远远高过一条普通手机锂电池生产线。
    
      150万美元相当于国内很多中型锂电池生产企业一年的利润,比克投资带有典型资金密集型产业特征的笔记本电脑电池领域,意味着数目巨大的设备投入开支,作为国内规模处于前三的电池企业,深圳比克的巨额资金需求来自哪里?
    
      

持续融资

    
      深圳比克是大量奔赴美国纳斯达克场外柜台交易市场(OTCBB)谋求“在纳斯达克借壳上市”的中国企业中寥寥无几的成功者。
    
      去年1 月22 日,深圳比克通过反向收购(APO)美国一个咖啡生产企业成功登陆到OTCBB,接着,深圳比克在美国资本市场通过私募的方式,以11.7 倍的市盈率融资1700 万美元,创造性地突破了传统反向收购“先上市后融资”的模式,同年9月,深圳比克又在美国二次融资4300 万美元。今年5 月31 日,在满足“股票交易价格5 美元以上必须维持3 个月,之后不得低于1美元,股东人数不得少于400人”等硬性条件之后,比克成功转到纳斯达克全国市场挂牌交易,成为纳市上唯一一家中国锂电池企业,在上市当天股票价格迅速上升,最高价格为10.75 美元,收盘价格为9.99 美元,市值达到近5.5 亿美元。
    
      除了成功的方案设计之外,深圳比克的成功运作还来自于其企业经营本身的快速发展,深圳比克的年综合增长速度在近几年都达到200%以上,而2006财年第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10%,毛利率从17%上升到27%;在2006 财年第二季度,深圳比克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72%至1220 万美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48%到3820 万美元。
    
      据雅虎财经统计数据显示,尽管深圳比克目前2.6亿美元的市值(按2006年7 月27 日市场价格计算)在54 家纳斯达克工业电气类上市企业中列23 位,但是成长性排名却非常靠前,5年长期成长率列第二,每股盈利增涨列第七。
    
      深圳比克是一家非常年轻的企业——由1968年出生的李向前在2001年成立,而深圳比克的邻居深圳比亚迪(1211.hk)早在1997 年就进入了镍氢和锂离子电池市场,并成就了其“电池大王”的地位,当时,其锂离子、镍镉、镍氢电池销量分别居全球第二、第一、第三位。2001 年,比亚迪的锂离子电池实现了5.6 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而且比亚迪在2002年7月以10.95 元的价格在香港主板上市成功,募集资金16 亿港元。
    
      如果比亚迪不实施多元化战略,不大举进入手机配件、液晶显示屏和汽车领域,深圳比克是没有任何机会的。深圳比克营销副总裁刘厚德认为,实际上是比亚迪的重心转移,给了深圳比克存在和壮大的机会。
    
      2003年开始,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决定实施IT 和汽车产业两条腿走路的战略,利用手机电池庞大的客户群把产品拓展到了包括显示屏、塑胶壳、键盘、柔性电路板等除手机芯片之外的几乎所有手机部件,销售规模从上市后的1.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了2005年的19亿元,手机部件在销售业绩中的份额已经从2004年的15%上升到了29%,超过镍电池成为第二大支柱,而今年上半年,比亚迪的F3 轿车已经实现32500 辆订销量,汽车业务的销售额也已经占到了总份额的10%。
    
      但是2005年是比亚迪的锂离子电池发展9年来最为艰辛的一年,由于比亚迪的主要客户——国产手机厂商被跨国公司反超而损失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再加上冒牌手机的泛滥,来自国内手机生产商的订单大幅减少,导致比亚迪的核心业务备受打击,2005 年度锂电池销量比前年大幅减少了40%,但依赖于后来居上的手机零部件业务的增长,比亚迪还是维持了业绩的持续增长。
    
      比克在上市后选择了一条与比亚迪完全不同的道路——只专注于锂离子电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甚至连相关的镍电池也不介入。
    
      借着比亚迪“分心”其他产业的间隙,深圳比克疯狂扩张。2003 年底,深圳比克增资扩股到1 亿元,同时决定举债扩充产能。并在2004 年成功挖来有“中国锂电池产业第一人”之称的毛焕宇博士出任比克副总裁,负责圆柱锂离子电芯自动生产线的建设。2005 年年底,深圳比克的锂离子电池电芯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月产能4500万只,产研销人员近1 万人,比克已经成为国内产能最大的锂电池生产企业之一,名列全球市场前三。
    
      国际一线笔记本电脑企业采购的锂离子电池基本被三洋、索尼等日韩企业所把持在登陆OTCBB之前,比克已经保持了三年100%以上的增长,但是超高速发展的同时资产负债率也急剧上升,资金链很紧张,有媒体称,深圳比克2004 年下半年的资产负债率已经高达80%。
    
      2005年9月,比克开始生产更轻更容易定型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并投入资金开始研发更前沿的锂离子燃料电池。今年6月,比克又决定投资生产资金密集型的笔记本电脑电池,并计划未来扩产到每月800万只,成为中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电池专业制造公司。
    
      面对笔记本电脑电池项目巨大的资金开支,刘厚德透露,不排除未来进行第三次融资的可能。
    
      
产业变迁

    
      11 年前王传福以250万元创立比亚迪的故事在电池行业可谓人人知晓,因为当年王传福建设性地以半自动化、半人工化的流水线替代昂贵无比的自动化电池生产线,对之后几年中国电池产业的壮大产生了
    
      非常深远的影响。王传福的故事证明了中国人可以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方式打败资金密集型的日本电池企业。在比亚迪传奇的鼓舞之下,深圳邦凯科技、深圳华粤宝、深圳环宇达等中小电池生产商也迅速崛起,这些公司大部分在1998年前后组建,工厂多设在比亚迪所在的深圳龙岗。
    
      但是现在,国内的电池行业却似乎正在淡忘这样的制造业传奇。
    
      国内前三大电池工厂之一的天津力神电池已经决定于明年初在香港挂牌上市,融资规模定在1 亿至2 亿美元之间,而上市集资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充产能。另外,锂电池领域前几大企业,如河南环宇旗下的海普赛能源科技公司、哈尔滨光宇科技1043.hk)都在启动增资扩产计划,而大部分锂电池企业的观点现在也转变成了“全自动生产”、“高稳定性、安全性的产品质量”这些需要用巨额资金推动的产业诉求,“劳动力密集的低成本制造”被淡化了。
    
      刘厚德认为,和10 年前的电池产业相比,全球市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
    
      在锂电池被日本企业垄断的时代,低成本生产带来的价格优势在竞争中几乎是决定性的,因此中国锂电池企业所向披靡,中、低端市场基本上被中国企业蚕食,日本锂电池的市场份额也下跌到现在的不到六成,全球锂电池产业由中、日、韩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形成。
    
      在2000 年以后,三洋的电池部门开始巨亏,东芝则卖掉了整个锂电池事业部,索尼则转向高利润的锂聚合物电池,另外,笔记本电脑电池领域也是三洋、松下和索尼退而据守的一个领域。
    
      据权威调查机构统计,2004 年世界锂离子笔记本电脑电池需求量达12亿美元,近年保持30% 的增速。相对于竞争格局明朗、发展日渐平稳的手机电池市场,笔记本电脑电池市场国内尚未出现该领域的领导者,大部分企业都处于刚起步阶段,因此,有业内人士预计,笔记本电脑电池市场将成为中国锂电池企业新的增长点。
    
      笔记本电脑使用的锂电池并非技术门槛特别高的产品,但是中国企业却始终无法进入这一领域,究其原因,毛焕宇说,性能是这一细分领域的最关键竞争要素,性能形成的行业壁垒,是目前笔记本电脑锂离子电池的价格也远高于手机电池,市场被国际巨头垄断的最重要原因。
    
      由于笔记本电脑电池由多个锂电池串、并联组成电池组使用,因此对于批量生产的锂电池中每批电池的性能“一致性”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另外,目前笔记本电脑用户对电池待机时间的要求有着越来越长的趋势,因此导致单个电池的能量越来越高 (超过 480 wh/L),另外,笔记本电脑对电池安全性也有很高的要求。
    
      由于人工生产存在着人体无法克服的波动性,因此必须对关键部件的生产实施全自动化,用机器人来保障批量生产的锂电池产品性能的一致。
    
      毛焕宇认为,目前要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购买最新的日本设备替代关键工序的人力生产,投入资金建设拥有先进设备的研发中心,雇佣专业的电池研发团队,以及实施严格的原材料选用方针。
    
      除了加大投资,对于特殊的笔记本电脑电池市场几乎没有更好的进入方法了。
    
      另外,刘厚德还认为,相比10年前,中国制造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投资一条全自动生产线的初始成本确实很高,但是经过几年折旧成本摊销,总的支出费用相比一条半人工半自动的生产线可能并不算多。现在,对于劳动力成本不断
    
      攀升的深圳、上海,组建一个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线肯定不是个能成功降低成本的做法,几年劳动力费用的支出的总和,有时会超过购置一条自动生产线。
    
      上海升科投资顾问公司的王宏认为,当年中国企业缺乏的是足够的启动资金,所以才会考虑使用劳动力替代法,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