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掘金中国不放手 加大投入收购企业出大手笔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作者: 时间:2003-02-12 18:49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藤森義明,这位通用电气公司(GE)的副总裁,刚刚在1月份又有了一个新的职务——GE亚洲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春节刚过,藤森義明就迫不及待地来到北京。昨天,当他首次以新的身份在媒体记者面前亮相时,毫不掩饰内心对进一步开发中国市场的渴望:“对于GE未来十年的发展,亚洲是我们的一个希望,中国也是,我们还不知道未来十年中国的业务到底能有多大,可能比日本、美国的业务都大,但怎么个大法我们目前还不清楚。”
动作1
加大在中国的投入
作为GE的亚洲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藤森義明(YoshiakiFujimori)的开场白自然少不了GE在亚洲的发展现状:营业额200亿美元,占GE全球1300亿美元收入的15%左右。亚洲区的员工大概有5万-5.5万名左右,也占GE全球员工总数的15%左右。跟北美、欧洲地区相比,不管哪个业务拿出来,GE在亚洲的业务增长都是最快的。
当然,2002年,GE在中国的经营情况非常好,这一点从GE?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孙礼达(Schneider)充满喜悦的笑容中可以看出。它昨天向记者透露:“我们在亚洲和中国去年的经营情况非常好,在中国的营业额比上年增长了30%。”
孙礼达继而肯定地说:“GE在中国是盈利的,它体现在对中国人才的投入以及产品、生产过程方面的投入有很好的回报。”他表示,GE会继续在中国投资,“至于具体的投资数目我们通常不对外公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为达到在2005年销售额50亿美元的目标,我们肯定会在中国继续投资以促进中国业务额的增长。”
藤森義明昨天表态说,我对中国的增长感到非常激动,我也非常热爱中国,希望跟Schneider先生以及GE在中国的团队一起工作,使业务一起增长。我现在担任这个职务就是要不断促进亚洲地区业务的增长,促进GE整体业务的增长。“我会帮助Schneider先生得到我们总部方面的支持,帮助他实现在中国的目标。”
动作2
积极收购中国企业
昨天,藤森義明在回答本报记者关于“GE今年是否会参与中国国有企业改造,继续收购有关企业”的提问时,极其简短、明确地表示“是的,我们将会收购更多的中国企业”。他认为,中国是一个非常好的进行收购的地区。在谈及收购的形式时,藤森義明说,可能是合资企业,也可能全盘收购,GE正在探讨可能带来的不同的增长机会。
还是在2002年4月初,GE塑料集团在广东中山签署了一份股权转让协议,购买了中山市普特阳光板有限公司100%的股权。这一协议标志着GE在中国收购的开始。此举也打破了GE原领导人韦尔奇关于“在中国与其收购兼并不如另建新厂”的原则。
毫无疑问,GE这个世界500强的领军企业在中国的新动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不仅关注GE在中国的收购行动,更想知道在可能进行的并购中,GE看好哪些领域,是看好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孙礼达昨天向记者表示:“关于兼并,我们要探讨所有不同形式的公司,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也包括上市公司,我们会继续探讨我们的发展模式,我们不认为某一类企业就比另一类企业更具优势。”
孙礼达表示,GE所希望并购的企业,能对GE的技术水平、服务能力、生产能力有所延伸。
动作3
上海建立研发中心
今年5月份,GE在上海建立的全球研发中心将开始运营。对于这个研发中心,藤森義明表示,GE在亚洲发展中的一个弱点就是:在亚洲没有一个很好的技术基地,尽管在日本有一些比较好的技术,但是相比美国来说还要差很多。这也就是GE要在中国建立全球研究开发中心的原因。藤森義明说,建在中国上海的研发中心是GE在美国研发中心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目的“一是开发新的技术,二是增强我们在中国的采购能力和在中国的工程能力,帮助客户学习,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他告诉记者:“我们对上海的研发中心寄予很大的希望,希望它能成为亚洲地区的技术中心、技术基地。”
目前,GE在亚洲地区对印度研发方面的投资是最大的。由于印度的软件工业非常好,因此3年前建立的印度研发中心的规模在不断增加。在印度,光塑料集团就有230个人在研究基础材料的发展,而且还有医疗、照明集团的一些人在印度的研发中心工作。中国的研究中心在今年5月份将开始运营,藤森義明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信中国的研发中心会越来越大,比如塑料集团第一年会有五六十个工程师在这里从事研究工作,而且GE所有的工业集团都已决定到中国的研发中心工作,将来肯定会发展得非常大,也许两三年后就可以达到印度的规模。
藤森義明说,中国市场的规模是印度的三到四倍,而且现在GE所有的工业性集团都会在中国研发中心发展。另外,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是其他亚洲国家的三四倍,速度非常快,所以我觉得研发中心的发展速度也可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在中国有一个很大的采购目标,2005年要达到50亿美元。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很多产品要进行电子、机械方面的开发,这是中国的优势。我们要把很多产品放在中国采购,所以这方面的研发任务会很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