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电子热兴起 零部件前景有隐忧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 作者: 时间:2004-04-05 18:48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曾经,低廉的成本衍生的低价格一直是汽车电子零部件企业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汽车制造业向国内加大投资,在国内建立生产基地,这种让众多国内汽车零部件OEM企业赖以生存的明显优势在逐渐减弱。
国际企业进入国内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的原因可以降低采购成本。美国三大汽车巨头之一的通用汽车公司鼓励其美国零部件供应商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理由是该公司可能将零部件平均成本降低百分之30%-40%。
在以前,中国一直国际整车企业的“世界加工厂”,也是国内企业在缺少核心技术的情况下赢利的主要方式。但随着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内地建立制造基地,业内人士指出,“世界加工厂”的地位将不再“安稳”,因为国际制造企业进入国内市场,必然会影响国内汽车件零部件制造企业。从成本优势上来说,本土企业的生产成本几乎与国际企业在同一起点上,使本土企业失去低廉的价格优势。同时,由于国际制造企业在本土设立制造基地,其所需的高级设计和管理人才也将会以高薪会从本土企业中挖掘,而本土企业要留住人才,就必须提高薪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土企业的成本压力。此外,在品牌方面,由于进来的国际制造企业多数都是知名企业,品牌知名度高,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无法在品牌上与之抗衡。
面对国际汽车零部件企业进入中国零部件行业的竞争,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登峰在一次业内会议上指出,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原因为国内汽车零部件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还是很大。
汽车零部件的落后现状是很现实地摆在面前。产品结构不够合理,产品竞争力较弱,这是历史原因。原来许多汽车集团是大而全的企业,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集团内部自己生产,主机厂自制率高,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一些企业适应市场的意识淡薄,体制转轨缓慢,制约了零部件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加之受眼前利益驱动而重复投资建设,绝大部分零部件厂生产集中度低、规模小,但工艺门类齐全,自制件多,未能形成分层次、满足专业化分工的零部件产业结构。对汽车零部件投资力度不够,而且投资比较分散,集中度低,小规模重复建设和重复引进现象非常严重,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与整车企业相比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相对滞后。
零部件企业人才缺乏、产品开发能力弱。大多数企业包括中外合资企业都重生产、轻开发,导致企业研发基础薄弱,手段落后,从事开发的人力不足。合资企业由于受引进产品技术许可制度的制约,消化和吸收引进产品的核心技术艰难,新产品的开发主要依赖外方,有“产权”无“知识”的现象普遍存在。汽车零部件企业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研发人才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新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开发能力薄弱,无法掌握主要零部件的核心技术,难以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附加值低。
部分企业负债严重,自我发展后劲不足。长期以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以生产载重车零部件为主,基础薄弱,产品单一。在向轿车零部件生产的转化与发展过程中,企业主要靠银行贷款进行投资建设,投资成本高,企业负担重,一些零部件企业资产负债率达70%以上。
种种因素的制约,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在关注汽车电子热潮中的同时,也不可忽视这种来自国际竞争的冲击。
对于国内汽车电子零部件的发展,业界高层人士指出,日益激烈的汽车零部件市场的竞争必将使曾经凝滞的国内汽车零部件行业面临大规模整合。整合可以提升企业在品牌经营、全球采购、快速装配、全球销售方面的竞争力。随着这种整合,采购规则也将调整为“以最少资金采购质量最好、技术最先进、交货期最短、服务最好的零部件”,这是全球化采购所遵循的最佳采购原则,也将成为国内整车企业采购零部件的新规则。新的采购规则将打破我国长期以来汽车零部件企业与整车厂的集团关联、保护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零部件企业都将在质量、成本、交货期的公平竞争下较量。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