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里无奈墙外香” 机顶盒内销受挫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 作者: 时间:2004-07-20 00:39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与国内数字电视热火朝天的气氛相比,机顶盒就冷清了许多。在大型的正规电器商城,都很难见到机顶盒的身影。但在业内看来,这已经是很平常的现象,因为机顶盒在国内的推广严重滞后于数字电视的发展。
数字电视将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从模拟电视广播向数字电视广播的过渡,将带来上万亿元的市场。据有关部门预计,2005年机顶盒的年产量将达到2900万台,占全球49%的出产份额;国内的市场规模,预计最终将会达到3000亿元人民币。
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有着巨大需求的市场,机顶盒的市场推广上却屡屡遭遇尴尬。调查显示,上海完成10万机顶盒花了三年,广东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由于两年只发展了5万个用户,原单价1000元的机顶盒实际在市场上只卖到几百元。也有媒体报道,海信机顶盒上市后的两个月内,在北京仅销出30余台,在其他9个城市,销量加起来都不到60台。事实上,从1997年开始,经过前后七年的努力,到2003年国内市场销量也仅仅就是13.1万台。
阻碍机顶盒推广的原因来自方方面面,其中国家标准迟迟未定,使机顶盒根本无法直接面对消费者进行市场化销售是主要原因之一。赛迪顾问调查表明,目前,国内机顶盒的销售还主要由运营商捆绑销售,市场化程度很低。虽然FCC的“即插即用”法规打开了机顶盒市场的自由竞争之门,但对于有线电视运营商划地而治、中间软件与条件接收系统千差万别的中国市场来说,还面临着运营商垄断市场、制造商无法通过大量制造的优势来降低成本的难题。
虽然也有许多人将“机卡分离”政策看作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方案之一,但是囿于种种原因,国内推进的速度很缓慢。信产部的相关领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虽然信息产业部已经确定了“机卡分离”的产业政策,但目前各地有线数字电视网络运营商各自为政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由于目前各地运营商采用的条件接收(CA)不一样,从而形成了机顶盒市场的条块分割局面。”
同时,机顶盒作为一个过渡性的产品,其未来发展的趋势将会被一种新的设备代替,这对厂商和用户的决策也造成影响。而且,随着机顶盒与其它产品的不断融合,将会有越来越多的DVD、电视、PC、通讯等其它领域的上下游厂商也将会投身机顶盒市场。这同样也为中国机顶盒制造商的未来带来诸多变数。
种种变数制约着机顶盒的市场化,使这一新兴产业变得模糊而迷离。当在国内市场看不清前景,国外市场也就成了生产商惟一的选择。
深圳同洲电子公司市场总监陶钢介绍,由于国内机顶盒市场还没有大规模启动,出口仍是支撑我国机顶盒企业不断扩大产量的方式。目前全国共有约80家数字电视机顶盒厂商,其中大部分的产品是出口。
同洲电子数字机顶盒已出口到印度、印尼、中东、欧洲、北美、北非、澳大利亚等地区,年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连续四年全国第一,其80%以上的产品是出口。2004年,同洲业绩预计将再翻一番,年产数字机顶盒200万台,实现销售收入超7亿元。同洲电子一位负责人说,2003年同洲电子的出口量达到了120万台,今年的目标是200万台左右,“主要依然是出口”。
根据海信和美国数字电视公司(USDTV)的协议,从2004年开始,海信将向美国每年特供40万台以上的海信牌数字机顶盒,而首批10万台数字高清电视机顶盒一体机将于近期抵达美国市场。
更有iSuppli的预测显示,到2005年全球机顶盒出货量将达到5,900万台,其中中国机顶盒产量为2,900万台,占全球总数的49%,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大生产国。
然而,仍有专业人士担忧,机顶盒在国外市场的红红火火,并不能掩盖其现状及对未来的迷茫——缺少核心技术,只能走贴牌的曲折路线。与国外厂商占据高端机顶盒相比,国内的机顶盒很可能会象其它电子产品一样被排挤到低端的配角市场。
变数重重,但可以想见的是,不管未来如何发展,机顶盒产业化的道路都不会是平坦的。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