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支撑中芯国际?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 时间:2003-02-22 01:15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2002年全球DRAM销售额增长了38%,预计今年DRAM的增长率仍将达到20%。为此,众多厂商在DRAM方面投资扩产,而我国代工业中异军突起的中芯国际也搭上了DRAM“快车”——
    
    

DRAM神话

    
     去年底,中芯国际接连宣布了两项引人注目的合作协议———与两家国际著名DRAM厂商达成代工协议,欲在DRAM代工方面强势出击。
    
     事实上,2002年应被称作半导体业的“DRAM年”。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全球DRAM销售额达到154亿美元,增长率为38%。DRAM的显著增长挽救了复苏形势并不妙的半导体业,最终全球半导体业以销售额微增1.3%的结局收尾。
    
     而在2002年全球半导体厂商排名中,主要的DRAM供应商都成为令人瞩目的大赢家———韩国三星电子由2001年的第4位一跃上升至2002年的第2位;而另两家DRAM供应商———德国Infineon和美国Micron,前者由第8位提升至第6位,后者也从第18位挤进前15名。
    
     有业内人士预测,2003年DRAM的销售额仍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达到185亿美元,增长率将为20%。
    
     而作为PC和主板的生产大国,中国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DRAM需求市场。有市场调研报告指出,如今50%以上的亚洲DRAM交易是在中国完成的,因此,全球最主要的DRAM厂商都已将中国作为重点布局区域。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芯国际也大幅拓展其DRAM代工业务,并采取与先进DRAM厂商开展合作的发展策略。
    
     去年12月,它宣布与全球第三大DRAM厂商Infineon签署了代工协议,Infineon向其转让0.14微米工艺技术授权,并考虑今后转让0.11微米技术,而中芯国际将在今年内开始为Infineon生产256 Mb DDR产品;紧随其后,中芯国际又宣布与全球另一著名内存厂商———日本Elpida签署了为期5年的芯片代工协议,将在2003年第三季度开始为Elpida生产0.13微米堆叠式DRAM。而目前中芯国际的主要工艺技术是富士通授权的0.22/0.18微米技术,负责量产用于DVD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中的64Mb SDRAM 。
    
    
神话背后的阴影

    
     虽然DRAM连续两年高奏凯歌,但有分析指出,即使占DRAM消费量约50%的PC市场恢复到高速增长的轨道上,但相对于DRAM供应商正在大幅提高的产能而言,市场需求仍不足以支撑。
    
     三星电子在去年底斥资12亿美元建设300 mm工厂,被业内称作“豪赌”,而Infineon也计划今年投资10.7亿美元进行扩产。据报道,今年三星电子将启动两条300 mm DRAM生产线,Micron、Elpida、我国台湾省力晶半导体和茂德科技也将各有一条生产线开工,加上目前已经运营的一条Infineon的生产线,今年全球至少有7条300 mm DRAM生产线全面投产。
    
     而在新工艺方面,Samsung和Infineon已经分别采用了0.13微米和0.14微米工艺来生产有关产品;Hynix也正在向0.13微米工艺转变;而已经在工艺上落后的Micron ,更是大胆地向0.11微米工艺迈进。
    
     台积电亚太事业处协理蔡志群先生分析说:“种种现象表明,DRAM今年肯定过剩。”也有分析指出,到今年底,DRAM将有近两个月的库存。因此,今年DRAM的平均售价(ASP) 会不断下降,任何时候出现价格暴跌的现象都将不足为奇。iSuppli调研公司更是预测DRAM的ASP今年将下降16%。
    
    
勇敢的中芯国际

    
     面对DRAM业的激烈竞争,中芯国际有关人士对记者表示,公司有两大竞争优势,一是公司的地理位置,任何国外DRAM厂商想布局全球,拓展重要的亚洲市场,都会在中国选择合作伙伴,而中芯国际正是这样的一家先进代工企业。其二,中芯国际“可以帮助客户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对于这第二个优势,早就有业者预测,作为DRAM市场的新进入者,中芯国际很有可能会采取低价格策略,以抢夺市场占有率,并带头引发新一轮的DRAM价格战。
    
     “中芯国际非常勇敢,从来也不肯退缩”,一位业内人士表达了这样的感受。去年,在全球代工业中,只有老大台积电和老二联电实现赢利,连老三Chatered都是亏损的,而位居第9的中芯国际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既要面对眼前的残酷价格竞争,还要应付身后纷至沓来的其他代工业巨头,聪明地寻找到出路,并在去年底实现月产2.5万片的目标,真是令人钦佩”。
    
     但也有业内专家表示,中芯国际在DRAM业的勇敢行为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它缺乏相应的订单。在中芯国际建立之初,曾经与全球一些著名的设计公司达成高端IC产品的代工意向,但由于2002年全球半导体业的不景气,使这些代工意向最终没有兑现。因此,中芯国际不得不转向DRAM代工,这些代工可以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可以保障生产线开工;二是通过合作可以学到一些真正的技术。
    
     上海市有关人士也向我们表达了这样一种忧虑—如果在未来2~3年内,国内还没有1~2个既可以带动IC需求,又可推动工业化、信息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IC产品,去支撑像中芯国际这样优秀的代工企业,国内代工业的发展将不容乐观。为此,上海市有关部门正组织专家论证未来2~3年内可以大力发展的自主知识产权的IC产品。
    
     与DRAM厂商的合作,可以加强中芯国际自身的制造技术实力,但把过半的产能都压在DRAM上也不足以打造出一个新的代工巨头。因此中芯国际未来的发展,还需要国内产业链其他环节强有力的支撑。
    
(编辑 林帆)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