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精神病
来源:商界 作者: 时间:2003-02-10 17:37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在发达国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成功企业家背后有两股力量在支撑,一是法律顾问,再就是心理医生。就连美国国家总统,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其服务。
在我国,谁要去看心理医生,往往会被人讥为有精神病。当意识的误区和紧张得以分秒计算的现实结合在一起,中国企业家群体开始面临一场严重却不为外人所知的心灵危机……
当企业家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名片的时候,我们其实都被误导了,以为名誉、财富、事业天然的便与他们想关联,以为他们理所当然地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幸福和最轻松的浪漫。一个人一旦被冠以企业家的名头时,便意味着,他的一生从此将与压力、竞争、劳累、焦虑结伴而行,再不得轻松。正是如此,企业家也就需要比一般人承受更大的精神压力,而一旦这个压力超过他承受的极限或接近极限,他们就会面临坠入精神深渊的危险——
1993年,广东省茂名市一位年仅29岁的企业家冯永明在自己家中用水果刀割腕自杀。在他的遗书中,留下了一行惊心动魄的文字:“现实太残酷,竞争和追逐永远没有尽头……我将到另一个世界寻找我的安宁和幸福。”而此前3个月,冯永明一手创办的永丰面粉厂因经营不善而破产,他本人因此而患上了重度抑郁症。
1998年圣诞节前夜,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节日,各种狂欢活动一浪高过一浪。在海口市兴高采烈的人群中,一个满脸涂满油彩的女人一边疯狂地尖叫着“上帝,我爱你”,一边用一把剪刀将身上的衣服绞成碎片。人们以为又是谁在表演行为艺术了,于是拼命鼓掌,给以热烈的喝彩。他们不知道这个疯疯癫癫的女人曾经是一位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女老板,她的维也纳服装一度是市场的宠儿。只是因为被自己的丈夫骗走了全部财产,背上了一大笔债务,她的神经才开始失常。
2001年3月,北京市某顶级夜总会内,一位《福布斯》上榜富豪,抓起一扎扎钞票朝旁边的小姐身上砸去,一边嘴里狂吼:“拿去,都拿去,都是你的……”
在对上百位企业家的跟踪调查中,记者发现一个令人忧虑的现象:中国企业家正在面临精神崩盘的危险!而比这更危险的是,所有人对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和江淮名家房地产开发公司老总陈维松的见面,被安排在一家名叫沙漠驿站的小酒吧内。天气很好,阳光透过窗户的玻璃,暖暖地洒在桌子上,让我们有了一个轻松的谈话氛围。话题从他刚刚售罄的楼盘开始,很散,甚至有些不着边际,但记者还是发现了晴朗天空下的一丝阴霾。
陈维松出生在四川北部一个偏远的山村,在他出生前,家里已经有了5个孩子。排行第六的他并没有享受到父母更多的爱,在贫穷和不被关注之中,他紧裹内心,默默而发奋地读书,终于考上黑龙江的一所大学。毕业以后,他被分配到一家国营钟表厂当销售员。靠着努力和勤奋,他一路上升,最后当上了厂里的常务副厂长。1994年他辞职下海,和人合伙开发房地产,结果一发不可收拾,楼盘做一个火一个,个人资产迅速突破9位数。然而,在事业越做越大的同时,他却越来越不开心,经常莫名其妙地对员工发火。
“其实员工并没有做错什么,一切都按照正常的程序在运行,但我就是忍不住想骂他们,骂完了又觉得后悔。有时候就找机会对他们进行补偿。”
“后来我经常做同一个梦,梦见自己在崇山峻岭间飞行,我飞过一个山头,然后猛地冲到谷地,再升起来,再往前飞。飞着飞着,身体突然往下坠,我拼命地吸气,拼命想重新升起来,但身体却怎么也不听使唤,只一个劲往下掉。然后我就醒了,醒了才发觉浑身都是冷汗。”
“我们这些人就像绷紧了的发条,永远都松不下来。有的时候我真的厌倦了,就想招一个能干一点的总经理,让他放手去做,我当当董事长就行了。但真要落到实处,我的心里比现在更不踏实。”
刚刚40岁出头的陈维松,已经出现了明显的秃顶,他努力让自己显得精神一些,但仍然掩饰不住内心深处的疲惫。其实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患上了焦虑性情绪障碍。其实,陈维松的例子只是千千万万个患有心理疾病的企业家中的一个。事实上,大量企业家存在心理健康隐患,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为人所知罢了。我国学者近几年对30—40岁之间的企业家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53%的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根据记者调查的结果,现实情况远远大于这个数据。
卡夫卡在他著名的《变形记》中讲述了一个由人变虫的故事:主人公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上长出了厚厚的壳,手和脚也变成了毛茸茸的四肢,他成了一只甲虫。由于他的变化,他的父母、姐姐都不接受他,让他置身与孤立无助的境地。卡夫卡的原意是表现工业社会对人的异化,但他却在无意间打开了通向人类心灵深处的甬道,让我们有可能由此窥视人类灵魂最隐秘的藏身之所。
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精英的阶层之一,企业家正越来越成为社会注目的中心。他们在经济大潮中翩然挥洒,他们从无到有的掘金故事和以小搏大的智慧传奇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最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上帝之手在赋予他们名誉、财富和事业的同时,也顺手拿走了阻挡精神洪水的闸门。这让他们在运筹帷幄的同时,不得不艰难地独自面对内心深处越来越难以排遣的焦虑、孤独和苦闷。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完全没有心理疾病的人口比率只有9.5%。企业家由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更是心理疾病的高发人群,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这一现象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当有人对他们说他们患有心理疾病,需要去看医生时,他们的反应大都像记者告诉陈维松他应该去和心理医生谈谈时一样——惊愕而不可思议。
[page]
为了追踪企业家的精神状况,记者对全国100多位企业老板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发现,83%的被调查者表示工作的压力很大,78%的被调查者有过心悸、失眠、易怒、多疑、抑郁等症状,但只有11%的人愿意承认自己患有精神疾病,89%的人坚持只要自己学会调节,不会让工作受到影响。
接受过4000多例心理咨询的瞿伟医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对看心理医生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觉得这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其实,在西方发达国家,接受心理医生的咨询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而企业家群体由于处在社会的上层,领导着成百上千的员工,需要维持自己的权威形象,因此更加不愿意去就诊,这留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瞿医生告诉记者一个真实的故事:一次她的一位朋友带了病人来就诊,说是某机关的局级干部。他是一个刚毅而正直的人,瞧不起那些溜须拍马却无真才实学的人,平时为人也非常严肃。久而久之,下属对他越来越畏惧,当着他的面从不开玩笑,说的都是一些很样板的话。
他感觉到和大家的关系越来越疏远,便想改变一下这种状况。他有意识的让自己微笑着和大家说话,但自己的笑脸只能让下属们更加畏惧,以为他在试探他们,和他相处更加拘束;他和大家一起打乒乓,但谁都让着他,明明该赢的球不去赢,整个活动索然无味。经过种种努力,不但没能改善和下属的关系,反而越弄越僵。有一次,下面的人正凑在一起谈什么,一看他来了,赶紧打住话题。他觉得他们神色很不自然,便想他们又在背后说我的什么坏话了。从此他得了疑心病,对谁都不相信。
经过几个月的咨询治疗后,他渐渐克服了自身的问题,重新和下属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他也因此和瞿医生成了朋友。而这个时候,他才告诉瞿医生他的真实身份是该市一家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
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心理障碍。这种机率和患感冒差不多,但在我国,对两者的看法却有天壤之别,谁要去看了心理医生,很多人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个人有精神病。而在民间的词汇里,精神病基本和疯子同一含义。其实,在发达国家,看心理医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说,成功企业家背后有两股力量在支撑,一是法律顾问,再就是心理医生。就连美国国家总统,也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为其服务。
和所有的生理疾病一样,在患有心理障碍的初期阶段,是最容易治疗的。但现实中人们显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记者在调查中发现9例由一般的心理疾病最后发展到神经分裂症,其中无一例外,在发病初期都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
按照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医生弗洛伊德的观点,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3个部分组成。本我完全按照“快乐法则”行事,它不管现实情况是否许可,是否存在需求满足的可能性,并常常以潜意识的方式体现出来;超我遵循“绝对原则”,它代表社会行为规范对不符合社会道德的“本我”冲动进行坚决压制;而自我处在本我和超我之间,既要体现本我的要求,又不能违背超我的意志,同时还必须在现实中找到满足需求的条件,因此它左右为难,只能按“现实原则”办事。自我随时处在苦恼烦闷之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就变得十分虚弱,这时,人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症状。
和一般人相比,企业家需要面对的问题更多、更复杂,因此出现心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从实际情况来看,孤独、焦虑、多疑、偏执、抑郁是出现最频繁的几种症状。
孤独。孤独感是一种心理情绪体现,而并非指单独生活。企业家天天要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从这个层面来讲,他们并不缺乏联络和沟通的对象。但是,他们围绕的都是产品、利润的话题,因此在交往的目的上显得单一而更具功利色彩。如果一旦失去利益的纽带连接,那些昨天还言笑宴宴的满座高朋明天就会相逢陌路,而所有两肋插刀的承诺也会转眼间成为追债讨款的催命符。经历过无数风风雨雨的他们,当然明白“商场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道理,因此,这注定他们要孤独一生。
不管是成功的企业家还是失败的企业家,在他们从商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体验孤独的滋味。和一般人的体验相比,企业家的孤独更深刻,危害性更大,它除
上一篇:三菱手机品牌战略推倒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