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部门的利润化
来源: IT经理世界 作者: 时间:2002-11-07 23:27
想办法让IT部门盈利,是否会缓解IT经理们的压力?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当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业务层面时,一个稳定、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队伍已经成为企业比拼的重要筹码。银行业可以证明,那些“跑得快”(新业务推出得多)的银行,必定是信息技术应用得比较先进的银行。早在1982年,日本的银行界就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前五号人物中至少有一位来自信息部门。而英国更甚之,银行的前三把手中必有一位曾主管电脑中心。据招商银行技术总监徐连峰介绍,拥有170人的招商银行电脑部的任务之一就是业务研发,为业务部门提供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新业务。
要拥有这样的队伍,企业就必须增加对信息技术的认同感。而在我国企业信息化发展历史不长、IT价值没有被充分认可的背景下,国内企业的信息部门只是被视为一个服务部门,一个只花钱不赢利的成本中心。由于没有直接创造利润,大部分IT经理在企业中受重视程度没有业务经理高,“升官发财”的机会也少之又少。
Meta Group公司对财富1000强企业的调查表明,85%的企业都将IT看作是在控制下的成本;10%的企业认为会给他们带来策略性的价值;另有5%的企业认为IT花费是一种投资,并可以得到适当的投资回报。Meta Group公司建议,要使IT部门在企业内部创造更大价值,可以尝试将它作为服务性组织为整个公司服务。
虽然,对大部分企业来说,Meta Group的建议似乎都太遥远而难以企及。但是,确实有一些公司已经开始吃螃蟹。
欧洲一家以发电和制造运输产品为主业的公司Alstom,旗下有7个业务完全不同的子公司,每个子公司都设有自己的电脑部,IT资源重复铺设,成本居高不下。为了整合资源,降低成本,他们把7个不同业务单位的电脑部剥离出来成立一个新的子公司,统一负责公司内部所有涉及信息技术的事务。新公司变成总公司内其他公司的乙方。新公司利用iCan SP公司的软件系统iCan Provider Suite,把所有事务细化成一个服务列表清单,每项服务都界定了服务成本。这样,公司的甲方(用户)在提交信息服务请求时,所获得的服务和成本就一目了然。而公司的IT投入通过收费从业务部门得到了回报。新公司本身的价值因此得到认可。同时,转移到业务部门的IT成本也变成了业务部门必须赢利的压力和动力。当然,剥离出去的新公司受到了总公司严格控制,保证他们只为整个公司内部服务,而不能去外边“走穴”,影响对内部的支持力度。这个方案实施的第一年,公司总IT成本就降低10%,节省300万欧元。
显然,能够实施这种成本迁移的企业,一定是企业高层看透了信息技术在企业盈利中的关键作用。否则,没有强势人物来主推整合和成本转移,这种模式很难成形。而且这个企业必须有严格的成本核算体系,同时成本核算和业务运作的监控机制必须健全。否则,利润导向的偏差会使IT公司转而服务外部利润高的业务,而忽略了其主业。同样,在缺乏监控的状况下,业务部门也有可能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或为了享受“桌面下”的实惠,擅自把业务外包给其他厂商。在国内大企业中,几家系统集成或者软件厂商分别与不同业务部门打交道的现象,不在少数。这种各自为政的结果,必定会造成企业内部重复投资,系统林立。
虽然Alstom属于IT意识比较超前的企业,但他们的做法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整合后的IT业务可以通过服务创造价值,并可以通过计量投入/产出来降低IT成本,增加企业赢利动力。但所有这些操作的前提,就是承认信息技术对企业利润的贡献。
国内企业基本上还处在信息技术投入的盲目期,甚至还没有进入Meta Group调查中85%的范畴。随着投入的增加,应该将IT资源整合和成本控制摆上议事日程。但是,在目前的IT意识下,大部分大企业的IT经理们都认为整合难,成本控制更难。
目前,国内只有中国民航信息中心开始尝试这种IT成本控制,因此,他们也成了iCan SP公司在中国这种类型的第一家,也是截止到目前的唯一一家客户。他们还处在按业务单元进行IT资源整合和管理、进行服务定义等的初级阶段,因此态度谨慎,对外界保持低调。
谈及IT成本控制以及利润化,国内大企业信息主管几乎都认为不太可能。光大银行电脑部总经理李坚虽然不否认这将是以后的发展方向,但是他认为目前国内企业管理水平离实现这个目标还相距甚远,国内企业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备的包括IT在内的成本核算体系。就拿光大银行来说,4年间在IT方面投入了7亿元人民币,但很难算出由此产生了多少效益,只是上至行长,下至业务部门的人都觉得“值”、“满意”,仅此而已。如果一定要在业务中收回所投入的资金,比如计较每笔交易应该收取多少提成,这在目前简直是天方夜谭的想法。
即使是把信息技术奉为核心竞争要素之一的招商银行,目前所能实现的也就是把涉及信息技术项目的有关人力、设备等的总花费通报给业务部门。当然,面对几百万元的投入,业务部门的无形压力也相应增加。徐连峰认为,控制IT成本、有效维护IT支持,必须经过成本摊平、正确评价电脑部业绩、计量信息技术的投入在利润中的比重等阶段。成本分摊在招行已经开展5年,目前也就到项目花费通报业务部门的程度。进展如此缓慢,与其所处的整个银行业大环境也不无关系。虽然银行的服务手段已经放开,但是真正的运营体制还受中国人民银行管制,没有哪家银行进行成本核算,更不要说IT的成本核算了。
而且,IT成本的这种转移方式,不仅给业务部门增加了压力,也对IT部门提出了挑战。由于业务部门要成本核算,因此,他们肯定要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服务,如果IT部门不具有竞争优势,业务部门一定会找外边的专业公司外包。但是国内恰恰普遍存在企业信息部门人员不精通业务,业务人员不懂信息技术的现象,因此讨论业务项目时,信息部门的人员受到轻视,他们也不能主导业务项目。而业务部门对信息技术和行情的精通程度又不如信息部门,因此,很难获得相关项目的最优性价比,成本控制更无从谈起。
已经在IT成本控制上摸索多年的招商银行深知其中关键。因此,他们在自身电脑部门整体素质提高上花费了颇多心血。招行电脑部人人都是“业务专家”,其开发周期6个月以上的大项目,肯定是电脑部在牵头。目前,招行的业务项目已经不可能拿出去外包,因为他们的应用已经走到国内IT同行做不了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