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左右闪联未来? 中国标准的梦幻与真实
来源:商务周刊 作者: 时间:2004-09-09 18:14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联想的智能手机在安装了软件后可以操控家中的TCL电视和康佳DVD机,长城电脑里存放的电影剪辑可以在海信的数字电视上无线播放,海信电视则可以被自动播放在投影机的屏幕上并无线打印……这些似乎看起来近乎科幻电影的效果,如今已的的确确在技术中真实再现。
这无疑要归功于“闪联”—— 一个由中国诸多IT、家电、电信厂商共同组建的企业设备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标准。在这个被寄予厚望的中国技术标准工作组背后,是联想、TCL、长城、海信、华为、中兴通讯、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等29个成员,覆盖终端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内容服务商、软件厂商及相关学术研究机构,形成的一条完整产业链。
7月26日,对于闪联标准和工作组成员来讲,又有一个好消息。在闪联提交的《信息设备资源共享协同服务》行业标准送审稿专家审定会上,与会专家一致同意通过标准送审稿的评审。至此,闪联标准顺利进入到下一步报批程序。这意味着只要信息产业部通过报批,则闪联标准就将成为正式的技术标准,随即上文所描述的那些产品就可能很快投入商用阶段成为生活中的现实。
这是闪联自2003年7月17日成立仅一年时间以来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而在3个月以前举行的全球最大通讯IT展会Cebit中,闪联推出的全线概念产品,成为展会最大亮点。
闪联生长的步伐让人惊异。成立之初,闪联受到信息产业部的有力支持,闪联标准的商业化也在迅速跟进。“闪联的商标在工作组成立之日已正式注册并正式发布。”闪联标准工作组组长孙育宁博士透露,虽然仅成立一年,但闪联已经引起国内外企业瞩目,业界相关标准组织和厂商均密切关注着闪联的发展。
“闪联是目前国内发展最稳定、最成熟,运行状况最良好的标准工作组。”一直在做相关课题研究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张胜评价说。
一直以来,更多的中国企业处于世界产业链条的下端,在发展中往往受阻于跨国公司的技术标准和专利门槛。现在,由国内企业自主研发、带有强烈“中国印记”的“闪联”标准横空出世,这一“星星之火”是重蹈“WAPI”胎死腹中的覆辙,还是能承载起“中国技术标准”这个“不可承受之重”呢?
“闪联”的神奇长大也许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张胜归纳闪联能够成为目前国内最成功的一个标准工作组的最主要原因是,“它是在竞争的背景下,由企业自发形成的企业联盟。”
以闪联的发起者之一TCL为例,在持续不断的价格战中,TCL意识到价格战只能使所有参与者都不断削减利润,削弱实力,能够在竞争中长期获胜的最终解决方案是走向联合,共同推动技术发展。
这一点在利润不断下滑的中国IT业也表现明显。很多业内人士渐渐意识到,要想让企业得到长远发展,必然要寻找一条以往没有走过的道路。
2000年,联想助理总裁兼联想研究院派院长孙育宁及几名技术骨干到美国,他们肩负两大任务:一是为公司捕捉下一代产业机会,二是了解研究院如何积累才能达到相应要求。换句话说,当时联想需要一个产业机遇,而联想研究院则需要一个技术战略。
就在这次出访美国时,孙育宁发现,产业融合与技术融合是一个不错的发展思路。 虽然那时正是Internet红火的年代,但不论是电视产业、信息技术产业还是移动通信产业,大家都各自在自己的范围内垂直发展,彼此之间没有交叉。有先行者提出了一个宏观的方向,那就是产业的融合和水平化发展,但当时的想法非常模糊。
回国后,研究院把这个想法闷了有一年之久。在长达一年的反复研讨中,很多概念性产品诞生了。联想研究院的研究员们最初准备做一个企业内部的标准,把企业自身的产品整合起来。
2002年5月,联想正式把这一思想确立为企业发展战略,后来这一战略被称为关联应用战略。
关联应用战略的提出,又使孙育宁进一步考虑应该在企业内部互联的基础上搞一个产业联盟,以标准为核心带动产业发展。
做技术联盟的想法,即使是联想自己也有些“惊诧”。中国企业自己制定技术标准是否可行?当年国家在制定产业标准的时候都是以科研院所为核心,并且每年都以国家计划立项的方式进行,完全由企业自发制定并主导的行业标准,闪联应是第一个。
这一设想得到了当时正在对标准工作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国家信息产业部支持。信息产业部明确表示,以后的行业标准、产业标准以及国家标准都希望以企业为核心来制定。信息产业部因此提出要求,既然做行业标准,就必须要多家企业发起,共同申请。
联想于是开始紧急寻找合作伙伴。出乎意料的是,TCL、长城、海信、康佳与联想一拍即合,他们不仅完全同意这个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而且愿意出资金组成联盟。因为此前这几家企业都已经分别在进行3C融合的尝试,如TCL的HID产品、康佳的e家居计划、海信的3C战略、长城的IF战略等,但都因为势单力孤没有大的突破。于是,就有了广为业界熟悉的5家闪联发起单位。
“因为有共同的目标,所以闪联进展比较快。”张胜说。
闪联并不是国内第一个成立的标准工作组。实际上,在闪联之前,国内已经出现了十来个标准工作组,但是这些工作组在市场上都没有引起太多的影响。原因在于,“这些工作组最初都是由研究院所提申请,然后政府牵头,动员一些企业参与,企业只是敲敲边鼓,实际上是很虚的组织。”张胜分析说,“这种联盟的性质有点像高校做联合研发。”这类模式一般都是先提出国家标准,再由国家标准转化为产业标准,结果没法推广到市场上去。而闪联标准一提出就是产业标准,是基于市场竞争的需要,因此最重要的目标是得到市场的认同而不是得到政府的认同,政府只是退居二线承担管理监督的职能。
闪联的迅速发展,不但引起国内业界的注意,国外相关机构同样开始重新审视这个“中国同行”。在国际上,类似于闪联的国际标准有两个,一个是由索尼、英特尔、微软、飞利浦、惠普、诺基亚等17家企业发起的数字家庭联盟(DHWG),另一个是由松下、索尼、NEC、东芝、三菱、三洋、日立等14家日本企业组成的UOPF组织。
闪联成立之初,很多人都对闪联的成立不屑一顾,不相信中国的企业真的也能与国外的企业一样实现联盟,做出同样水平的技术和产品开发,以为闪联只是想做一些拾DHWG牙慧的东西。胜去海信调研时,从内部得到的消息称,当初海信积极成为闪联发起者之一的原因是,早在1999年海信独立研发有关信息家电技术的时候,曾经申请过加入UOPF,但是遭到拒绝。因此海信意识到别无选择,只能参加国内的企业联盟。这种经历在其他很多国内企业身上也有发生。
一位闪联工作人员表示,由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在闪联没成立以前,国内企业势单力薄,而国外企业不希望中国的企业也掌握相关的技术,担心中国企业一旦掌握了相关技术则对他们构成重要的威胁。但是看到闪联成立并且发展迅速,这两个联盟又都纷纷主动邀请闪联的成员加入自己的联盟,华为、中兴通讯、康佳等已经加入DHWG,同时国外这两个联盟也有成员主动要求加入闪联,排斥的方法不见效,于是改用合作的方式。“如果不是形成闪联,国内的这些企业根本无法单独与国外这两个联盟抗衡或者被他们接纳。”张胜说。
“闪联成立的意义在于,证明国内企业是可以与跨国公司在某些国际前沿技术领域上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并直接竞争的,它至少告诉我们,国内企业可以在国际技术前沿领域参与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并完全可能制定出国际性的技术标准。”张胜说。
但在国内,闪联仍然要进一步吸引重要成员的参与,长虹、方正等企业就一直没有明确表示参与闪联。方正董事长魏新就曾表示:“国内的标准并没有真正达到足够的广度,这也是方正一直不愿意加入的主要原因。”
与此同时,闪联还必须与国内外类似联盟展开竞争。7月21号,一直与联想合作颇为紧密的英特尔和方正科技在京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都宣称,将加强在技术创新与研发领域的合作,从而推动数字科技的创新发展。英特尔作为DLNA(原DHWG)的核心成员,对方正在数字家庭领域的大力支持,对联想在国内闪联中的地位不能说毫无影响。作为DLNA和闪联的重要成员,联想的处境非常微妙,一方面联想可以作为一个纽带,而另一方面无疑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甚至有人评论说,国内某些企业迟迟不肯加入闪联的原因是被国外联盟收买了。
7月23日,以海尔为首的国内7家企业成立了另一个信息家电的企业联盟——e家佳。据说,大约两三年前,国内企业就曾经为信息家电分别以海尔为首和以联想、海信为首提出两个不同的标准。但当时的电子部似乎两个标准都支持,最终形成了两个标准的分野。
海信集团李玉军博士对e家佳的出现表现出充分的理解:“这是件好事,说明更多企业都对数字家庭是未来发展趋势表示认同,对闪联也是一种推动。”
但他认为,e家佳与闪联的侧重点不太一样。e家佳侧重家庭和低速网络,而闪联则涵盖娱乐场所、家庭、办公地点,侧重高速网络,双方技术实力侧重点也不一样,所以不会有太多的内耗。
而张胜则认为,对于国内相关领域出现不同的标准,政府要尽量不干预,重复的好处就是会导致竞争,而竞争则会导致技术和产品的升级,最终能够得到市场认同的标准自然会胜出。
仅仅成立一年的闪联无疑带来了很多的新鲜感,但其作为一种行业标准而言无疑还很稚嫩。“做标准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闪联工作组秘书长,杨楠对此有着清醒地认识。他认为,未来闪联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闪联标准产业化动作推广的实体模式。
作为第一家参与闪联的学术机构,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何新贵也认为:“提出标准只是第一步,关键是如何实施,这需要很多技术支持和诀窍。”
一直在海信集团技术中心负责数字家庭开发的李玉军博士,是海信与闪联的联络人,他承认标准工作组目前还是一个比较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