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政策 重在落实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 时间:2002-10-21 22:41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记者在IC企业采访时,一些企业提出,“18号文件”对于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情况看,重在落实。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18号文件”颁布后,确实已有不少IC企业成为优惠政策的受益者,逐渐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而也有一些公司,特别是近年兴起的中小公司,还在优惠政策的门外徘徊,而它们很可能就是未来中国IC业的“增长点”。
“徘徊”的结果是,在一些IC企业中滋生出两种负面的情绪:一种是失望情绪,认为要想最终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至少还要“一年半载”的时间;另一种是畏难情绪,认为自身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打通认定、退税等诸多环节,干脆不要优惠。这两种情绪的蔓延使企业投资者及经营者的信心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与我们制定优惠政策的初衷产生了距离。
产生这种“距离感”的原因很多。
首先,与软件业相比,集成电路业更为复杂。一方面IC产业产业链很长,包括设备、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诸多环节,且各环节各具特点;另一方面,IC业日益成为全球化的产业,涉外的采购、加工、交流等活动十分频繁,这都会使IC优惠政策的制定难度加大。而随着产业的发展,人们对IC业认识水平的提高,许多以前没有意识到的产业瓶颈逐渐显露出来。客观上讲,“18号文件”制定时技术上的准备与产业发展要求相比,也需要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第二个层面上的问题是在优惠政策落实的过程,各个环节还不是很畅通。有些地方的税务、海关、企业认定部门还是按照原有的行政处理速度来对待以“摩尔定律”速度发展的IC产业。南方某IC设计企业就曾反映,尽管今年3月新的IC设计企业认定办法就已出台,媒体上也有了相关的报道,但是当地的国税部门内部并末及时地确定具体认定部门,主管税务机关也没有收到相关文件,直到6月才确定具体的认定程序,这导致企业认定进程明显延缓。由于IC设计企业人力成本高,面临的市场竞争激烈,因此对时间的敏感度也很高,任何拖延都可能给企业造成损失,而我们一些固有的制度确实在“18号文件”的履行上踩了一脚“制动”。
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更深层次的原因来自于人的意识。目前,国内IC业发展的现状基本是:IC意识越强的地区产业发展的状况越好。IC意识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政府职能部门专业素质的高低,因为有了意识才会有学习,有了学习才会有对IC行业的领悟。我们曾听到某些企业抱怨说,目前困扰他们的不是房租的高低、地价的多少,而是在当地的政府中难以找到具备专业素质、可与其直接对话的IC企业的代言人。近年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地政府在服务意识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IC业呼唤的是一种“专业化”的服务,这也就成了“以发展IC业为己任”的各地政府面前的新台阶,可以说,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台阶是最难跨越的。
其实,优惠政策与产业实际的差距,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目前国内与国际IC产业发展水平的差距,这是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这种差距只有在实践中不断被发现,并不断弥补。因此,在优惠政策落实的过程中,确立一种正确的心态,主动地去克服客观上的障碍就变得十分必要了。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确实需要围绕“18号文件”的方方面面在意识上来一次“跨越”。
没有一种优惠政策可以自动地发挥效力。因此,如果说先前各地在IC产业发展上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优惠政策的制定上,那么现在该是狠抓落实,认认真真兑现承诺的时候了。
(注:本文选自中国电子报副总编刘东在《中国电子报》、《中国计算机报》主持的“产业观察”专栏)
上一篇:国际品牌本土化,土得掉渣
下一篇:台湾晶圆双雄将赢来投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