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IT职业经理人路在何方

来源:chinabyte 作者: 时间:2004-07-21 17:16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2003年对于全球IT业来说,又是萧条的一年。产业的持续低靡,导致高层地震频繁发生。众多IT职业经理人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主动或者被动地做出了种种不同的选择。经历了疯狂的烧钱时代和持续的产业低潮,IT企业对于职业经理人们的要求也变得苛刻。曾经头顶光环的IT经理人们,他们究竟路在何方?
    
      

躁动不安的2003年

    
      4月6日,媒体还爆出朗讯解雇其中国区的四名主管人员的消息。而在此之前,方正助理总裁周险峰出走,PC部门骨干集体跳槽到海信数码的事件,更是引起业界的普遍关注。再之前,高层的变动更是频繁。普天总裁欧阳忠谋退休、张亚勤擢升微软副总裁、金明就任金蝶公司首席战略执行官(CSO)、甲骨文(中国)公司胡伯林引退、BEA中国区总裁沈惠中离职以及侯永贵退居中兴通讯董事长,索尼小寺圭中国履新,以及网通北方公司总裁冷荣泉、中信电讯石萃鸣、IBM中国软件集团总裁宋家瑜、爱普生(中国)董事长藤田慎一郎,和LG电子孙晋邦等人的职务变动。
    
      而陈永正的空降微软,更是牵涉到多方人事变动。由于陈永正的离去,时大鲲转投到摩托罗拉(中国)公司,担任总裁。而由于陈永正的到来,唐骏被架空,他以微软中国荣誉总裁的身份,马上接替陈天桥的盛大总裁职位。而唐骏的加盟,必然使得盛大陈氏兄弟做出了新一轮的人事变动。这样复杂的多角关系,在中国IT史上是不多见的。
    
      如果说微软邀请陈永正是看重他对于地方政府的影响力的话,那么唐骏投奔盛大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以微软大中国区为例,在短短三四年间,先后有了炒得沸沸扬扬的杜家滨、吴士宏、高群耀和唐骏等的变更,这里面掺杂着一些理性与非理性的因素。不管业界是如何议论,2003年绝对可以说是中国IT职业经理人的多事之秋。
    
      
深层次的原因

    
      事实上,就整个发展程度来看,中国IT业还处于上升期,对于IT职业经理人的需求也是不断上升的。上海伯奥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表明:中国IT业高级管理人才现在有3000人的缺口,而随着IT企业的增加,每年IT职业经理人的需求量保持在12%的增幅。排除所有因素,仅按市场成长对经理人的升迁影响计算,中国要快于世界上任何地方,快于欧美地区一年左右。
    
      IT企业最主要的成本就是人力资源。知本家创业是IT企业的基本模式,公司的所有者往往是技术拥有者。应该说,中国的IT企业已经从原来的小作坊慢慢演变为现在战略布局清晰的企业,在创业初期许多IT企业是仅靠四五个人扯起了大旗,但是当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这个时候需要的不但是高端的技术,而且还要有战略化、全面化的经营。因此,就出现了IT企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各自独立、权责明确而又相互制约的关系。
    
      很多IT企业的创始人已经摆脱了任人唯亲的传统思维,对于人才架构的重要性也有了很清醒的认识。但是有这么大的人才缺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IT职业经理人感慨生存环境每况愈下呢?
    
      关键就是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的问题。董事会要求职业经理人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能力。对于国内的IT企业而言,一般衡量职业经理人职业能力的方式主要是,能否在一定的时间内提升企业的效益、扩大企业的影响,虽然很多人认为仅通过这些并不能体现出经理人的真正价值,但是,对于各大股东来说,这是最主要、最直接的判断标准。
    
      唐峻的离职,明显是这种功利思维的牺牲品。当初唐峻刚上台的时候,微软总部就定下了微软中国连续五年年度增长50%的目标。尽管唐俊让微软中国成为了微软全球子公司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名,但由于只实现了增长38%,而不得不面对下课的命运。能否完成既定指标,是衡量微软中国领导人是非成败的唯一标准。
    
      而事实上,尽管唐峻张扬的个性遭到公司内部和业界人士的非议,但是对于微软中国的长远发展,唐峻还是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规划的。可惜,"春耕计划"还没有收获,却早已人走茶凉了。虽然他突破了微软中国总裁两年必走的桎梏,还算胜任这个"地球上最难干的职业",但是还是被扼杀在财务报表上。
    
      个人信念与公司文化的冲突则是另外一个因素。这种冲突往往是由于IT职业经理人的教育背景、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的目标和对未来的理解引起的。这种冲突是深层次的冲突,更具有持久性,也更难以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具备职业道德的IT经理人,更多考虑的本不应该是一拍两散,但在实际中,由于国内IT企业私有化的普遍性以及IT企业对于职业经理人约束的松散性等等问题的存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IT企业所有者与IT经理人道不同不相与谋。
    
      吴士宏的职业流浪经历就是这种冲突的典型代表。从护士到IBM勤杂人员,到IBM华南分公司总经理,到IBM中国销售渠道总经理,到微软(中国)公司的总经理,到TCL集团常务董事、副总裁及TCL信息产业公司总经理,她的成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没有一点特立独行的性格,她也不可能成为中国最成功的女职业经理人。
    
      然而,任何公司都是有自身的企业伦理体系和潜规则的。正是由于她的张扬个性,使得这些她从事的公司都对她无法忍受。像微软,它是一家不断追求个性的公司,从创始人比尔·盖兹开始,英雄主义被赋予了许多的神话色彩。吴士宏近乎疯狂的举动刺激了微软进一步改革,做出了好看的业绩表,也使得她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微软员工的信任。
    
      微软的本意,是想引入新鲜血液改造微软,这与当年IBM董事会引入郭士纳来改造蓝色巨人是同样的道理。但是吴士宏性格太过张扬,一再触及微软的潜规则底限,尽管业绩做的非常出色,照样摆脱不了被扫地出门的命运。昔日出任实达集团经理人的贾红兵,现任中芯国际董事长的张忠谋,明基的李昆耀,还有很多主动或者被动地做出不同的选择的IT职业经理人,无一例外,都证明了这个事实。
    
      
路在何方

    
      象陈永正、唐峻这样的明星经理人,市场需求如此地强劲,而很多IT公司的经理人却坐着高位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内职业经理人市场供需之间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让处于成长期的职业经理人行业发展陷入了低迷。那么,到底中国IT职业经理人市场路在何方呢?
    
      就正常的IT经理人市场架构而言,应该是从上往下呈金字塔状,精英是少数,大多数还是档次较低的经理人。而现阶段中国IT职业经理人的层次分布,则是呈橄榄球状,中间的占绝大多数。很多在这个层次的IT职业经理人高不成低不就,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正常的经理人市场秩序。
    
      当然,近来发生的一系列IT职业经理人离职事件,也未必完全是负面效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表明了IT职业经理人正在告别以前那种养尊处优的金领时代,慢慢走向创业时代。正常的经理人市场秩序,是需要供需双方来共同推动的,而其中首要条件是IT经理人自身需要转变传统观念。
    
      应该说,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发育目前还很不完善,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不够,这与没有形成有效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密切相关,这些都会随着中国IT经理人市场机制的成熟和供需双方关系的改善而发生改变。
    
      市场的成熟,是需要买方、卖方和监管机构三方共同来营造的。然而在中国IT经理人市场,很多企业都埋怨没有经理人可选,而很多经理人都埋怨企业选择太偏颇,监管部门面对无序的市场缺乏正确的引导。这都是中国IT经理人市场的不确定因素,也是这个市场当前的现状。
    
      当唐竣、陈永正等明星经理人不再被中国企业趋之若骛的时候,中国的IT经理人市场才真正意味着成熟。然而,就现在的情况而言,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欢迎投稿和提供新闻线索,欢迎您的建议或批评。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

    
(编辑 甘心)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