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引爆IC概念股:扩大产能、加速洗牌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 时间:2004-03-21 00:15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当地时间3月17日和18日,中芯国际的股票分别在纽约和香港上市,中芯国际以每股2.69港元的价格发行51.5亿股股票,募集18亿美元资金。这预示着国内IC企业资本运作方面开始走上良性循环。
    
      当地时间3月17日,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的股票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虽然,首个交易日股票以低于发行价格的15.5美元收盘,与此前高达15倍的认购率形成强烈反差,但业内人士认为,从资金回笼角度看,中芯国际已经成功,这将为国内半导体企业开个好头,预计今年有可能形成半导体企业上市的热潮。
    
      

融资扩大产能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主要从事芯片代工业务。
    
      虽然成立年限不长,但中芯国际的发展速度却很惊人。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曾是德州仪器的副总裁,被誉为业内最知名的芯片代工厂建厂能手,他的最高记录是只用了13个月就建成一条8英寸生产线。目前中芯国际在上海拥有2条8英寸生产线,并收购了摩托罗拉在天津8英寸的生产线,并且在北京投建12英寸生产线,这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条12英寸的生产线。
    
      这种发展势头看来会延续到今后两年。目前,中芯国际的产能为月产4.9万片8英寸芯片和9千片铜连接件。根据中芯国际的招股书,2004年及2005年,将分别投资19.5亿美元和13.7亿美元扩大芯片生产能力。预计到2005年底,它的产能将达到月产17万片8英寸等值芯片生产能力以及1.5万片铜互联加工能力。届时,中芯国际在全球芯片代工企业中有望超过新加坡特许半导体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目前,全球第一第二的台积电和台联电的月产能分别是43.3万片和28万片。
    
      此前,舆论在惊叹张汝京的融资手段高明外,一直对中芯国际的资金链表示关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不能从资本市场获得支持,中芯国际的资金链随时有可能断裂。而中芯国际的有关人士在股票上市前一直拒绝媒体的采访,并表示希望股票能够顺利上市,这对公司非常重要。
    
      
IC概念股预热

    
      中芯国际上市的主要原因是,它需要资本市场的强大支持。根据中芯国际的招股书说明,预计此次上市中芯国际将获得净款项为9.7亿美元,其中4.03亿美元将用于建造及扩建北京的厂房,5.67亿美元用于提升上海和天津的产能。正是中芯国际这种发展速度和国内半导体市场良好的前景吸引了投资者,以至于他们无视中芯国际的对手台积电此前在美国对其提出的侵犯专利诉讼案。
    
      为了满足投资者的预购要求,中芯国际将股票发行数量增加了13%,从而达到51.5亿股。这并不是投资者忽视了诉讼案,而实在是对中芯国际、对中国内地市场太看好的缘故。
    
    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就曾说过:“中国国内半导体的需求是目前国内半导体供应的5倍,在未来5~7年时间内,中国国内芯片市场都供不应求。”
    
      2000年以来,与国际半导体产业低迷的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内地成为全球半导体产业投资的热点地区。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内地半导体总销售额达2074亿元,同比增长41%,集成电路总产量达到134亿块,增长39.3%。
    
      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在全球半导体产业中的份量将加重。根据Gartner的市场预测,2004年中国内地芯片加工能力占世界加工总量的比例将由2002年的4.6%增加到12%。而根据IDC市场报告,目前中国半导体市场占亚洲半导体市场的1/4,到2008年,这个比例将增至50%。
    
      迅速发展的中国市场拉动了中国半导体产业逐渐成熟,从这种意义上看,中芯国际海外上市将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一个标志。日前,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俞忠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已经呈现出两个特征,一个是技术加速发展;另一个是今年将会有多家国内半导体企业上市,形成一个群体上市的现象。据报道,继中芯国际之后,上海宏力、华虹NEC、上海先进和南通富士通都已经做好了上市前的最后准备。其中,上海宏力半导体将在香港集资筹建12英寸芯片制造厂,集资金额与中芯国际相当,华虹NEC也将于第三季度上市。
    
      俞忠钰说,今年以来半导体上市的企业将覆盖整个产业链,上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他认为,一大批半导体企业上市说明我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已经为社会所认同,也说明我国半导体行业已经逐步走出国家投资和引进外资的发展模式,在资本运作上已经走向社会融资良性循环的开端。
    
     
 加速市场洗牌

    
      与中芯国际上市本身相比,业内更关注它将会给国内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关注点主要在中芯国际对目前半导体市场的格局的冲击,会不会造就另外一个台积电,以及中芯国际的产能量产之后会不会使全球半导体衰落期提前到来?
    
      针对这个疑问,中芯国际总裁张汝京在17日的一场演讲中表示,尽管内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差距,IC产业“产能过剩”的说法毫无根据。目前,内地IC产品供应仅能维持不到20%的需求,绝大多数IC产品不得不靠进口。
    
      目前,中芯国际还无法同台积电相比,无论从规模到技术,中芯国际都有一段差距,中芯国际的芯片生产量分别是台积电和台联电的39%和61%。而中芯国际的技术据说要比台积电至少落后4~6个季度。
    
      当然,中芯国际也有自己的优势,除价格因素外,相比于台积电,中芯国际在中国内地要先行一步,在台积电还对内地市场持怀疑态度的时候,中芯国际已经在内地投产,占据了先机。2003年,正是由于全球计算机、手机、数字电子消费品等电子整机的生产制造向中国内地转移,拉动了上游芯片需求市场的增长。在2002年底,中芯国际对外加工的芯片中有49.8%是存储器,41.7%是逻辑电路,而到了2003年底,逻辑电路占中芯国际芯片产量的比例提高到57.3%。
    
      在国内市场,北京已经把中芯国际作为自己建设芯片生产重镇的龙头企业。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促进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处处长梁胜的规划,发挥中芯国际的吸附作用,把北京建成继上海之后,国内第二大芯片制造基地。
    
      当然,中芯国际要真正成为强者,除了获得资金外,还必须寻觅有经验的战略伙伴,这也是中芯国际在美国上市的重要原因。
    
      原摩托罗拉亚洲区资深副总裁蔡国雄认为,在美国上市不仅可以筹集大量资金,还可以获得经验丰富的战略伙伴。因为美国是高科技的发源地,也是高科技风险投资机制最完善的国家,在这里不仅可以得到资金,还可以得到投资伙伴给自己的管理经验,这也许是除资金外中芯国际最想要的东西。
    
    
(编辑 甘心)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