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ta-Sigma ADC

来源: 作者: 时间:2009-01-08 01:23

    背景知识:
    
    ∑--△调制器是由De Loriane等人于1946年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减少信源编码长度。随后于1954年由Culter首次引人了噪声整形的概念,提出了噪声整形器,1962年Inose等人为改进△调制器的过载电压幅度随信号频率下降的特性提出了∑-△调制器,较好地阐明了噪声整形和过采样的概念。
    
    Goodman最早明确引入数字滤波概念,从△调制器输出信号中通过滤波实现A/D转换,后来Candy等人陆续发表了用∑-△调制器和数字滤波器实现A/D,D/A转换的报道,但受70年代集成电路工艺技术水平的限制,难以经济地实现这类转换结构要求高精度滤波所需的数千门电路,故无法与传统A/D, D/A转换器竞∑-争。进人80年代以来,VLSI技术迅速发展,制备高性能的数字滤波器不再困难,且成本不断降低;同时数字化音频产品的广阔市场带来了对高分辨率A/D, D/A转换器要求的剧增。所以80年代尤其是后期以来,先是出现了用过采样方法来减少系统A/D, D/A转换器中所需的模拟滤波器的精度要求,而后出现了一股持续研究过采样∑-△转换技术的热潮,并很快就发展形成了一种在常规数字CMOS工艺上实现中速高分辨率A/D, D/A转换器的新技术。源于学者和生产商的背景不同,文献和产品介绍称呼各异,主要有∑-△(或△-∑) A/D, D/A转换器,过采样A/D, D/A转换器,过采样噪声整形A/D, D/A转换器,比特流A/D, D/A转换器和1 bit A/D, D/A转换器等等。实际上,这些都是在描述一种结合过采样、噪声整形,能用电路速度有效换取分辨率的技术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