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西藏拉萨“3·14”事件发生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局面。云南省民委人事处处长张建华认为,迪庆干部高度团结、立场坚定,尤其是藏族干部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做了深入细致的工作,是其保持稳定的重要内因。
云南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基石,源自于云南采取特殊措施发展民族教育,多渠道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大力培养、选拔、重用少数民族干部。这些忠诚于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干部,不仅成为了党和政府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而且成为了本民族发展的领头羊。
发展民族教育,夯实人才基础
云南农业大学特有民族班布朗族大一学生玉囡,家住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勐满镇。由于家庭贫困,此前她并没有奢望自己能上大学,她两个姐姐的求学路,一个止步于高中,一个止步于初中。
高三那年,玉囡的表哥给她带去了一个好消息:云南农业大学有一个专门招收云南特有民族的大专班,不仅可以在录取分数上照顾人口较少民族考生,学杂费全免,每个月还有生活补贴。这个消息圆了玉囡的大学梦,去年,她被云南农业大学录取。
成长在边疆,玉囡是幸运的。在她还在上小学时,也就是从2000年开始,云南对全省边境沿线行政村以下的小学生、初中生实行免除教科书费、杂费、文具费的“三免费”教育。一直到上大学,玉囡上学几乎没花过钱。
“提高民族素质,出路在教育。”云南省民委教育科技处处长沙云生如是说。
2007年,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云南省民委、云南省扶贫办历时两年联合完成的一项调查发现,云南民族“直过区”(指新中国成立之初,处在原始社会末期或刚进入阶级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少数民族,国家采取特殊的“直接过渡“方式,即不进行土地改革,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些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边境一线。)教育严重落后,许多地方老文盲未扫除,新文盲又不断产生,“直过区”人均受教育年限仅为3.95年,文盲率比全省高20.71%。
“面对这些情况,发展教育迫在眉睫。”沙云生说。
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为了提高民族教育质量,一个名叫“民族班”的特殊班级悄然落户云南各类学校。
云南在没有民族中学的33个贫困县中学设立民族部,在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云南民族中学、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开办民族班,在云南省民族中专开办民族中专班,在全省大部分高校开办民族预科班,针对布朗族、基诺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在云南农业大学、云南建筑工程学校等开办特有民族大中专班。
沙云生说:“通过这些举措,云南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包括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体系。”
这些班级在经费上得到了来自财政的保障,在招生时,一般都是采取降分录取的办法,尽量照顾少数民族学生。
正是通过这些政策扶持,截至目前,云南省普通学校少数民族在校生达260多万人,占全省在校生总数的32.7%,接近了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这样的基数也为云南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培养选拔工作,壮大民族干部队伍
2002年,时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副县长的杨谊群,因工作成绩优异,被破格提拔为云南省统计局副局长,成为独龙族的第一位省直部门厅级干部。
杨谊群的破格提拔,源于一项政策的出台。1999年,云南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2001年,云南省委办公厅又转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