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为求职改头换面 人情费花掉一年多工资

来源:北国网-半岛晨报 作者:--- 时间:2012-02-27 00:00

led

又到了一年之中集中招工求职的时候,随着各地大小招聘会的陆续举行,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成本也成为焦点之一。本报记者调查发现,现在培训费、服装费仍然是求职者投入较高的部分。一个“普通白领”造型,服饰费就高达3000多元。如果加入了“人情红包”,毕业生就相当于交了人生第一笔“贷款”。

节约型:求职10个月花了3270元

陶秀岩的求职账本(共3270元)

简历:100元+500元=600元

交通费:800元+100元=900元

考试培训费:600元

外出食宿费:170元

通讯费:100元×10=1000元

陶秀岩去年毕业于东北财经大学,她于当年的10月份在高新区一家外企的事业发展部找到了一份合适的工作。她向记者介绍了10个月里的求职成本。

去年1月起,还在读大四的陶秀岩在校内参加了几个小型的招聘会,求职花费仅限于简历的成本。她的简历有少许“包装”,彩色打印,而且做了封面,每份成本在5元左右,投出了近20份,计100元。

陶秀岩选择以网投电子简历为主,覆盖面广,而且没有成本。去年,她收到了一家山东国企的面试通知。由于薪酬比较诱人,她决定参加,往返车船费用大约800元;住在一家招待所里,一晚上70元;饭费100元。最后的结果是没有消息。

当年她参加了全省公务员考试:报名费100元,辅导书籍、资料费100元,公务员考试培训班学费400元。

陶秀岩求职所花费的电话费平均每个月在100元左右,主要是与外地的用人单位电话联系的长途费。

随后陆续参加了大连市内的几场大型招聘会,陶秀岩一次制作了100份简历,成本计500元。不过,到去年找到工作时为止,这些简历只发出去1/3。

此外,在大连市内求职的交通工具都是公交车,偶尔打车,粗略计算为100元。

陶秀岩说,自己的求职成本在同寝女生中应该是最低的。因为她家在大连,所以有很多便利条件。比如,她没有刻简历光盘,求职的职业装都是向银行工作的表姐借的,三餐基本在家里和学校食堂解决,也没有特意买高档化妆品。而且外地的招聘面试她只去了一个,曾有天津和武汉的企业向她发过面试通知,但她觉得离家太远,所以没有回应。

点评

“简历轰炸”增加用人单位招聘成本

作为用人单位,大连一家商业银行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认为,学生求职中的盲目性在增加自身求职成本的同时,也变向地增加了企业求才的成本。在招聘会上,毕业生盲目投递简历,招10个人可能收到千份简历,这就需要用人单位增加人力挑选适合的人参加相关考试。初试、复试下来,企业选中的人还可能改主意另谋高就,“有时我们招两个合适的员工付出的代价比他们一年的工资还高。”这位工作人员认为,盲目地投递简历,表面看是给自己多一些机会,但实际效果是导致竞争更激烈。

热身族:前期投入集中在“行头”上

刘芳的求职账本(共5008元)

交通费:40元

通讯费:58元

食宿费:60元

培训费:1680元

简历印刷费:150元

形象包装费:1280元+140元+780元+430元+320元+70元=3020元

大连某高校的应届毕业生、辽阳女孩刘芳趁今年春节期间商场打折时,买了一套1280元的职业装、140多元的衬衣、一件780元的大衣和一双430元的高跟鞋,“衣服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早晚都要买,不应该全算在求职的头上。至于化妆品一类的,倒是可以同寝室的姐妹们互相借用一下。”

在刘芳看来,对应届学生而言,目前还处于“热身阶段”,没有正式进入状态。置办行头几乎是每位同学求职的必要环节。同班一名女生一次就买了全套的淡彩妆,花了1000多元。她自己花了320元买了一盒粉饼,还有一支70元的唇膏。她介绍,现在很多职位,如商场、银行、保险公司或绝大多数外资企业,招聘条件都要求面试穿正装,化淡妆。但是大学生,尤其是女生的“校园气”在服饰上体现得特别突出,“我的三双冬鞋全是雪地靴,根本没办法去参加面试。”

在培训证的“形象包装”方面,刘芳也很舍得投入。寒假以来,她天天奔走于辅导班和证书资格考试之间。目前,刘芳参加了一个日语口语强化培训班,拿到了培训合格证书,花掉900多元;又拿到了网络编程的一个培训合格证,花了780元。

刘芳出行主要依靠公交车,几乎不打车。所以,她说目前一个月的交通费也就是三五十元钱。因为担心被骗

相关文章 led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