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载中国计算机业实现三转变 发展瓶颈待突破
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作者: 时间:2006-11-21 20:51
我国计算机事业创建已有50周年。回顾这50年,中国计算机事业实现了从科研型向产业型、从主要服务于国防建设到全方位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从内向型向国际化的“三大转变”。
辉煌50年
我国计算机工业的50年,是从无到有、发展壮大的50年,是由科研试制走向大规模工业生产的50年,是计算机普及应用的50年,是取得辉煌成就的50年。
50年前,我国计算机事业从零起步。在周恩来总理亲自领导制定的国家《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引导下,经过50年的艰苦奋斗、努力拼搏,我国已经建立起自己的科研开发体系、人才培养教育体系、工业生产和市场体系。
资料显示,在20年信息化工作和战略决策的推动下,我国计算机应用大规模开展,网络运用迅速推广,数千万台计算机入网,网民已经超过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越来越多的计算机进入家庭,逐渐成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同时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在石油、气象、银行、金融、海关、税务、交通、民航、邮电、通信、新闻出版等领域尤为普及深入。计算机事业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而与计算机相关的标准化法制建设和安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在学术上,我国对计算机科学技术展开了全方位的研究,硕果累累,计算机人才队伍强大。中科院院士张效祥欣慰地表示,目前,高等教育培养的计算机后备人才力量充裕,青少年计算机爱好者众多,在历届青少年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我国都名列前茅。
我国PC、服务器市场供给能力大大提高,高性能计算机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国家倡导下,以CPU为核心的微电子产品和系统应用软件的自主开发能力显著提高,国产化能力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占有一定的市场。
下一个50年重点
下一个50年,中国的计算机事业将有一个让人期许的未来。
目前,中国已有4亿手机用户,1.2亿互联网用户,电脑发运量1900万台,IT支出350亿美元。预计2010年,中国的手机用户将超过5.35亿,互联网用户达到2.50亿,电脑发运量3300万台,IT支出将超过500亿美元。专家表示,巨大的市场让中国计算机工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如何提高品质,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计算机发展之路,将是下一个50年的重点。
原国家863计算机软硬件主题专家组组长怀进鹏表示,计算机领域在“十一五”期间将得到更大的支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扩展。他表示,按照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布局和“十一五”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的总体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863项目将重点强调创新能力的培育,尤其是对未来高技术更新换代和信息产业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高技术进行重点支持。
怀进鹏介绍,“十一五”期间,863计划整体部署共含10个领域,信息领域仍然被列为第一领域,也被定位为推动和引领未来其他产业和技术发展第一重要的领域。信息领域共有4个专题,分别是智能感知与先进计算、自组织网络与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安全技术。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信息领域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方面的投入强度将增大,目标是建立国家先进的自主创新技术体系,能为具有前瞻性、前沿性、战略性的高技术提供支撑。
发展瓶颈亟待突破
“五十知天命”。在这“知天命”的年龄,众多中国计算机界的元老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对未来提出自己的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汪成为特别指出,伴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制约计算机发展的瓶颈分别经历了处理器的速度到存储器的容量、再到传输带宽几大阶段,现在面临的最大瓶颈是海量信息技术如何处理。从How know到How what,从Any到Right(从获取任何信息,到获取准确的信息),“这也是中国计算机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
实际上,我国计算机事业目前的发展瓶颈远不仅仅在技术层面,“有太多地方要加以改善”。专家指出,在计算机领域,科研面向市场做得还不够好,产学研结合不够好,研究开发低水平重复比较普遍,成果转化阻力比较大,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同时,我国软件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规模化的不足,国内主流软件和CPU市场基本为国际巨头占领,本国企业成长比较艰。
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长、中科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李国杰指出,我国计算机产业规模已经很大了,2005年销售收入达10644亿元,但是利润只有209亿元,利润低于传统产业,没有体现出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因为我国计算机产业基本属于加工型产业,处于产业下游。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大科研投入,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争取向产业上游发展,特别要抓住计算机产业更新换代的机会,开拓新的市场。”李国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