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解读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11-22 22:36
一、『规划概述』
【背景解读】:
十五期间,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信息产业部等国家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在北京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信息化工作认真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
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路子”的要求,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全面落实市委常委会提出的“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逐步消除‘数字鸿沟\’,实现全面协调发展”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首都经济发展”三大任务,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五”信息化规划的各项任务。信息化工作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战略目标】:
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加快首都信息社会建设,初步建成“数字北京”,奠定信息社会的基本框架,全面完成“数字奥运”的各项任务,达到现代国际城市的信息化水平,为逐步迈向信息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围绕此目标,北京市将实施“三二一”(三大主题计划、二大基础任务、一个专项工程)信息化发展战略。具体包括,“三主题计划”:以支撑信息化条件下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为目标的“信息惠民”计划;以提高信息化条件下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的“信息强政”计划;以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为目标的“信息兴业”计划。二大基础任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任务和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任务。一个专项工程:加速推进“数字奥运”专项工程,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
根据规划,到“十一五”末期:北京将建成全面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惠及大众的信息服务体系,带动城市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市民信息素质稳步提高,“数字鸿沟大幅缩小,信息网络成为市民获取信息的主渠道、提高生活品质的日常工具。
电子政务成为政府履行职能的基本手段,成为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的有效工具,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城市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全面发挥作用,有力支撑法治政府建设,整体上达到现代国际城市的先进水平。
此外,“十一五”期末,信息化成为北京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带动力量。信息化全面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成为经济增长新动力,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北京成为全国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中心,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不断得到巩固,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要保持重要的比重。在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环境最佳城市的同时,北京成为全国研发及应用具有自主核心技术产品的最大示范基地。
全面完成“数字奥运”各项任务,保障奥运会对信息化的需求,满足公众对奥运信息服务的需要,促进奥运经济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信息惠民、信息强政、信息兴业”以及“数字奥运”等方面具体解读。
二、『信息惠』
【战略描述】:
“信息惠民”是围绕贯彻国家信息化战略之国民信息技能教育培训、缩小数字鸿沟等战略行动计划,突出以人为本,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着力解决好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让社会大众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问题,实现信息服务均衡、优质、高效发展。
【主要内容】:
1、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更加高效畅通
一个城市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是否高效畅通,决定着这个城市的发展前景,并影响着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而作为首都的北京,高效畅通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至关重要,同时倍受关注。
北京将加快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体系,逐步建立市民健康档案数据库及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增强对市民健康的信息服务。整合首都疫情、病情监测和预警信息系统等公共卫生信息资源,建设和完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体系,提高公共卫生监控、监测、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院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
2、市民看书学习实现“足不出户”
今年1月份,国家图书馆分馆正式揭牌,古籍馆藏可网上阅读;3月份,故宫文物在网上展出,人们足不出户就能观赏。这只是信息化给人们阅读和学习带来的部分成果。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进一步推进全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参加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整合全市文献信息资源,扩大馆际间资源共建共享,构建全国领先的图书馆资源共享体系,从而使得市民得到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在家就能读到天下书,学更加便捷。
根据规划,北京将在完善市、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四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上,规划并建设北京市中心图书馆管理体系;使得区县级图书馆一级馆达标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推进北京市公共图书馆计算机信息服务网络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推进“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提升信息服务水平等。
此外,北京还将建立公共文化资源信息库,提供信息查询服务,建立和完善文物、博物馆数据库信息共享体系,初步实现资源数据化和管理、信息传播网络化,从而方便市民学习。共5页。
3、就业服务系统实现一体化
北京目前已经建立了基本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集中式数据库和医疗保险两大信息系统;实现了基本养老、工伤、失业、生育保险“统一征缴,一单托收”,方便了企业和个人参加社会保险。
不过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形成,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及工作平台建设尚不完善,退休人员和工伤职工的社会化管理服务程度较低等。
根据规划,北京将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领域信息化。全面完成北京市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推动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低保、优抚安置等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网上服务整合,大力推进各类服务向基层延伸。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系统,促进劳动力的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4、“IC卡”、“缴费通”……信息技术搭建便捷服务平台
作为首“建设事业IC卡应用试点城市”,从2001年6月开始,北京就在公交车上安装了一卡通系统。而随着今年新的一卡通IC卡的正式上岗,服役了69年的北京纸制月票即将退役。
在今年7月6日,“数字北京缴费通”服务平台网站(www、96199、com、cn)及服务热线(96199)正式开通。市民可以缴纳固话、小灵通、手机、宽带等43项费用,以及购买IP卡、充值卡以及电影票、话剧票等。缴费方式包括电话、网络、自助终端、服务网点(POS机)等,在城区布放了2300个服务终端。另外,水、电、煤气、交通违章罚款等费用缴纳也即将开通。
“十一五”期间,在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北京将通过信息化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同时随着技术标准的逐步统一,服务网点的逐步增多,市民将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更为舒适和便捷的生活。
此外,北京将加强电子社区建设。以电子社区为平台,服务和支撑和谐社区建设。进一步完善社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整体规划建设一批街道信息亭,形成以电话、电视、计算机、信息亭为主体的社区信息服务渠道。完善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整合政府各部门面向社区居民的在线服务,梳理、整合各类服务热线、呼叫热线,鼓励相关企业以社区公共信息服务网为平台,提供购物、餐饮、家政服务、洗衣、维修、再生资源回收、中介等社区服务,提高社区政务和公共服务水平。
5、市民与政府沟通渠道更为完善
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市政风行风热线开通一年多来,点击数超过9000万次,访问者达300多万人次,每个工作日访问者超过40万人次。“留言板”共收到群众来信39569封,平均每天120余封;“反馈栏”中,各上线单位回复结群众来信30129封,回复办结率76%,群众满意度80%等。
“十一五”期间,随着首都城市综合信息平台的构建。北京市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渠道将更加完善,从而有利于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更好地为市民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为此,北京将构建首都城市综合信息平台。办好“首都之窗”政府在线、社情民意、公共服务、人文北京和国际交流等专业门户。推进“首都之窗”城市门户与各类政务和公共服务呼叫中心、“数字北京”信息亭、“数字北京”缴费通、数字电视、手机等终端的互联互通,形成以市民为中心、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政务和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政务信息内容整合,深化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完善网上审批平台,整合网上服务,实现行政许可和审批在线服务事项在“首都之窗”网站的“一口受理”。继续发挥“首都之窗”政风行风热线、城市管理广播在促进政民互动中的作用,统筹建设政务和公共服务非紧急呼叫中心,不断创新政民互动的渠道和模式。
6、构筑助农信息网络,破解信息不畅难题
信息不畅一直“三农”问题的最大障碍,而农业信息化通过整合现有信息通信服务资源,填补城乡数字鸿沟,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农村社会生活的状况、方式与观念,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十一五”期间,北京将加快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燎原行动计划”,实施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积极开展农村无线网络覆盖试点,大力促进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建设完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制定“数字村镇”和农村“数字家园”建设和运维标准,加快公共信息服务终端在村镇部署,为农民提供适用的就业、市场、科技、教育、卫生保健等信息服务,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加强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