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光裕在非议中扩张
来源:英才 作者: 时间:2006-12-04 07:11
黄光裕及其统率下的国美电器,一直在争议甚至非议中前进。
国美电器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开了200多家门店后,进入2006年紧锣密鼓地应付竞争对手逼近的新一轮“肉搏战”。同时,合作厂商关于国美电器等渠道商残酷挤压利润的责难甚嚣尘上。
但在几个月的时间里,黄光裕动作不断:先是与华平投资结成战略性合作联盟,华平将认购国美电器发行的1.25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及2500万美元认股权证;紧接着,国美以69.87亿港元的代价向黄光裕收购其所持有的国美母公司35%的权益;而在4月,黄光裕通过鹏泰投资陆续增持中关村的股份,持股总数将达到17.07%,一跃成为中关村第二大股东。
4月2日,国美召开了声势浩大的“2006年全球家电论坛”。此前,黄光裕专门召集包括《英才》在内的数家媒体,进行了长时间的沟通。
国美的经营构架 永远是一个零售企业
《英才》:近来,政府把创新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美是如何看待创新的?
黄光裕:国美一直推崇创新。原来不习惯创新的人,来国美之后也被挤压着开始学会创新了。
《英才》:一方面,我们看到国美的专注,比如每年投入那么多精力去办“全球家电论坛”;另一方面,国美似乎又“三心二意”,比如前一段有信息称,国美即将杀入百货业。
黄光裕:无论是家电,还百货,都始终在零售这个行业内。现在我们还谈不上进入百货业,集中精力在家电方面,但我们一直在观察其他这些行业,这可能是我们未来去做的事情。
《英才》:你去年在不同的国家进行考察,是不是想跨出国门?
黄光裕:近期没有计划。假如要走出去,东南亚会成为我们首先考虑的地方。到香港之后,我们的感受非常深——那里的成本非常高,而且巨头割据已经形成,如果我们没有充足的准备,可能会招架不住。所以我们如果想走出去,得要小心点。在香港开店之后,我们小心翼翼地又在澳门开了一个店。
《英才》:为什么会选择另起炉灶又做了鹏润电器这个品牌?
黄光裕:因为我估计中国未来可能会需要这种消费模式,与现有的消费模式形成一种差异化。我相信早晚会来的。这要靠我们这些业内人士去推动、去探讨。但我们最终是英雄,还是变成烈士,现在结果还未见分晓。
《英才》:国美搞了一个工业园,是不是打算做一些自己的品牌?
黄光裕:这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考虑,目前暂时还不会。但国美永远是一个零售企业,还不是一个制造商。
《英才》:除了租赁以外,国美也采取了购买店面的形式,有时买一个店可能要花掉一两个亿。你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式?
黄光裕:在我们的计划当中,购买的店面不超过总店面数的10%。我们觉得,有些店面的位置比较好,买下来可能比租赁更合适。另外,我们会需要这些店面做成一些旗舰店,要重点发展。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实力买得起店铺,另外还要自己的经营方向和整体架构。
《英才》:国美是如何杜绝商业贿赂的?
黄光裕:一个靠制度,二个靠教育。但这种事情在中国只有相对好,没有绝对好。这一点上我很惭愧。国美会比其他人好很多,但是照样出现这种情况。我们也没有什么高招。
《英才》:从开始创业到现在,已经20年时间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黄光裕:20年来,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的消费者。我有这么多消费者,一年能支撑国美几百个亿的销售。国美是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获得这一切的,而不是靠什么后台、政策等去获得的。每天起来,我们都要从零开始、从无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