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字箴言:行业“领头羊”讲述在华生存之道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3-08 15:06
电子产品设计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极其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中国,许多国际知名IC厂商为了满足本地客户的需求,纷纷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服务。作为RF产品的领先设计厂商,Maxim经过多年来在中国市场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为中国客户提供“人性化”产品及服务的“金钥匙”。
在日前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集成电路研讨会暨展览会上,Maxim全球无线产品应用部总监Dave Devries指出,九十年代,欧洲和美国的射频设计已经经历了较长的研发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更值得欣喜的是,欧美拥有两百万的RF业余爱好者。而中国的发展状况并非如此。他说:“九十年代,射频消费类产品才刚刚起步。那时,射频IC在产品中的设计工作是由客户工程师完成的,而不是由射频IC供应商完成的。采用这种产品设计模式将存在着诸多问题:一般来说,技术信息传递需要三个月的时间,会拖延产品设计周期;商务的压力也会阻碍集成电路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讨论和有效沟通;同时,IC性能与板级性能之间的争议也会对产品设计产生影响;而在后续产品的改进中,问题的反馈也会比较慢;此外,新套片定义过程效率通常也较低。”
在谈到Maxim是如何打破窠臼时,Dave Devries难掩兴奋之色,他说:在1999年,Maxim无线产品事业部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第一次开始尝试与消费电子客户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在一年半的时间里,Maxim负责设计射频频信号处理链路,与射频集成电路供应商、数字基带处理器供应商以及OEM厂商结成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完成了新产品的开发,实现了一年周期的射频集成电路开发及客户原型机。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同样受限于数字处理器的集成度。所以,Maxim的射频工程师同时也参与基带处理芯片合作伙伴的Verilog、Matlab的设计。
针对中国射频产品设计的普遍共性,Maxim于2001年在中国组建了参与射频消费类产品设计的团队。Dave Devries表示:“在与中国客户的交流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急需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需要构建弥补射频设计技术缺陷的桥梁,本土开发实验需要射频专家的参与,并且需要与射频IC供应商保持良好的沟通。二是,需要建立商务沟通的桥梁,双方采购及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
除此之外,Dave Devries还提出了一个中国工程师群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缺乏实际应用知识。2006年,Maxim曾作过一份工程师从业状况调查。得出的数据显示:中国拥有190,000位工程师致力于便携式视频和电视产品的开发,并且拥有非常好的教育背景,但他们之中的许多人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为了弥补上述几个问题造成的产品设计能力差异,Maxim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Dave Devries说:“在中国,Maxim一直致力于建立弥补在射频设计技术缺陷的桥梁,开始为中国客户免费提供射频研发服务,并尽力满足客户的设计计划要求。我们获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现在,Maxim在中国已经拥有了非常强大的工程师网络。”他坦言,即使这样也是不够的。他们发现,由于东西方公司对产品及服务的期望值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这样的工程支持还不足以满足当前的需求。正因如此,Maxim认识到只有更加耐心细致的工作,并学会中国的沟通方式,才能使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设计服务日臻完美。
Dave Devries还指出,由于日益膨胀的市场需求对射频消费类电子产品提出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复杂的处理器设计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即“封装技术”。Maxim提出了一种解决封装问题的新技术:基于多芯片工艺的PCB模块(即片上系统),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问题也迎刃而解:不会使基于Maxim射频芯片的PCB布板产生新的问题。
最后,Dave Devries总结了Maxim在华成功之道的“六字箴言”:人才、合作、技术。人才中国拥有一支年轻、庞大的射频消费电子的研发团队,迫切需要实际的操作经验,Maxim将主动为中国的工程师提供帮助,给予更多的参与实际开发的机会。合作:较短的设计周期使中国的OEM或设计公司需要同Maxim加强合作;而另一方面,由于消费类电子产品的设计复杂性,Maxim也需要建立与射频IC及数字处理器供应商的密切合作。而封装、系统设计和数字处理器支持则是2008年及未来的关键技术挑战。秉承这“六字箴言”,相信Maxim在中国的“康庄大道”将越走越宽!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