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个案教室让董事会笑着掏钱投资… 超额报酬分析 让华亚科梦想成真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03-20 15:06
个案摘要
2004年夏末秋初之际,华亚科技 (Inotera Memories)高阶主管Jack正在思考着华亚未来资金规划的方案,以便下个月向董事会报告。
DRAM(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业者正面临庞大的资金压力,即使南亚科与德国英飞凌(Infineon)共同出资兴建的华亚科技被业界视为一匹黑马,可是市场上高度的不确定性及强敌环伺的竞争态势,使得Jack认知到,必须提出具有说服力的报告,方能使董事会成员相信华亚的代工营运模式的确具有竞争优势。
华亚科技公司乃由台塑集团的南亚科技公司(Nanya Technolo-gy)与世界第四大记忆体研发制造商德国英飞凌科技公司 (Infi-neon Technologies)于2002年双方各出资50%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投资总额合计达22亿欧元(约新台币800亿元),董事会八席成员中,南亚科技及英飞凌各占一半。
其主要合作模式是将南亚科技超强制造能力,以及Infineon世界第一的12寸晶圆生产技术整合,并且以两家母公司共同研发的制程技术投入生产,希望成为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半导体公司。
华亚此项合资案是近年来外资在台湾最大投资案,约占2003年外资在台投资比重40%,所以格外受外界瞩目。
尤其可喜的是,华亚产能成长速度直线攀升,第四季单月产能拉高至2万片,已提前将第一批DDR II推出,因此华亚已被市场视为最值得留意的“产能杀手”。
个案解析
全球动态随机存取记忆体(DRAM)产业在经历二至三年不景气后,自2004年初起已渐朝反弹复苏之路迈进,环顾当前全球各大DRAM颗粒制造商旗下晶圆厂状态,以台湾DRAM颗粒厂所拥有12寸厂数量首屈一指,且业者12寸晶圆厂热潮方兴未艾。台则是全球12寸晶圆厂最密集之处。
DRAM产业 战国时代风云起
其中华亚12寸厂正式启动产能后,即再兴建第二座12寸厂,其他DRAM业者如茂德、力晶以及华邦12寸厂亦陆续兴建赶工中,台湾俨然已成为全球12寸晶圆厂大本营,且这些新产能大多集中在2006及2007年开出,台湾在全球DRAM市场扮演角色愈趋重要。
以2004年台湾各家DRAM业者12寸厂产能开出时间表来看,2007年将开始迈向产能密集开出的顶峰,市场上已开始留意供过于求的问题。倘再考量到韩国三星电子(Samsung)、美国美光(Micron)、韩国海尼士(Hynix)和德国英飞凌(Infineon)等四大DRAM供应商,已计画把制程由0.11~0.10微米转变为0.9微米,将对于DRAM供应情况产生更重大影响,进而影响整个半导体产业的成长。
惟华亚总经理Charles却不以为然,他认为12寸晶圆厂产能的大幅开出,让记忆体厂商开始朝多元化发展,增加营运的广度,产能不会只局限于单一标准型DRAM产品,且利基型DRAM一般都属于客制化的产品,产品毛利率的波动较标准型DRAM来得低。厂商如能致力多元化发展策略,就不会造成单一产品供给突然暴增,导致价格走软,况且市场人士认为因PC功能提升,相对地单位PC内的记忆体搭载量也将逐渐增加,这会使得记忆体的成本比重随之提升,有利DRAM价格的后市。
市场逐鹿 口袋够深才够格
虽说市调公司iSuppli预测,随着0.90微米产品良率在2006年开始改善,将使产量每年成长60%,导致DRAM供应过剩,全球DRAM市场竞争将日趋激烈,但Jack认为DRAM产业将逐渐形成“只出不进”的寡占市场特性,华亚有信心占有一席之地。
面对激烈的价格波动与价格战,成本效益一直是DRAM业者能否持续生存的关键竞争力。从简单位元成本(Cost per Bit)计算公式来看,位元成本等于每片晶圆生产总成本/每片晶圆总位元数,若将线宽缩小,即是在相近的晶圆制造成本下,增加每片晶圆产出颗粒,达到降低成本效益。
以生产256Mb DDR DRAM来说,如果以0.13微米制程生产,每片晶圆颗粒产出则约为385颗;至于到了0.11微米制程技术时,产出颗粒数可提高40到50%左右,意即在相近单一的晶圆成本下,可增加四成以上的产出数量,如此便可达到降低每位元所需的生产成本。
上周华亚召开内部主管会议针对资金规划筹措讨论时,Jack 即预测DRAM业者将持续走上线宽微小化这条不归路,华亚有自信成为全球最具成本竞争力的DRAM制造商,尤其华亚擅长于景气低潮阶段,以较低成本建置厂房及取得设备,同时也能趁低潮期渡过调整产能的学习曲线,奠定坚实的基础,以迎向下一波景气转强的契机。但唯一令他担心的是DRAM产品本身未来是否有足够的需求胃纳量来填补12寸厂的产能。
然而,此时华亚财务部门的Philip则强调,这条不归路是需要庞大资金作后盾,过去在建构月产能5万片0.18微米制程时,约需投资10亿美元;而当制程技术向前进展到0.15微米时,则大约需要15亿美元以上;进入到0.11 微米制程技术后,则将投入超过20亿美元。
财务风险 现金不能只出不进
Jack回应补充:“若考虑到市场的需求,虽然个人电脑仍将成长,但幅度将会减缓,对于DRAM的需求势必渐趋于稳定。或许市场寄望消费型电子能取代PC成为下一波新需求的主流,然而消费电子的产品变化多,产品生命周期较短,不像PC时代几乎是类似的产品与制式规格,因此未来的消费电子时代可能比较不易掌握”。
在会议最后,华亚总经理Charles倒持着正面看法,因为他认为当前华亚投片进度较计画超前,良率进度远超过预期,晶片规格也已获得英特尔认证。因此华亚有望藉由大量投片,先行切入DDRII的供应行列,以早一步赚取到与DDR产品的价差。
接着Jack与Philip开始进行一连串的分析,他们的结论是,半导体业向来就是大手笔投资,加上制程技术不断演进,要不断投入技术研发,资本支出就像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大,不易停止,随之而来的风险,当然不言可喻。
另一方面,就收入面来说,DRAM产品在现货、合约价透明下,价格多半是买方主导,制造厂商要获利,就要压低单位制造成本,达到经济规模。台塑集团总管理处亦早已察觉到此特性,当初会找寻Infineon作为合资伙伴,确实也有分担彼此风险的考量。其次是在技术上寻求国际大厂加持,可获取相当比例产能的承诺,更可以在公司规模成长、市占率扩大上,收一举数得之效。
但面对各DRAM厂不断积极扩产,台塑集团总管理处幕僚担心若前述现金流出速率,大于现金流入速率的趋势不变,庞大投资的效益恐怕变成一场梦。因此DRAM产业的财务规划不仅要有存量观念,更需重视流量观念,亦即在整个营运期间内是否有足够实质的现金流入,以便支应同期间或未来现金流出的需要,否则只会提前被淘汰出局。
超额赚钱 才有继续经营价值
经过几番思索后,Jack认为真正的分析关键为超额报酬分析(亦即投入资本报酬率(Re-turn of Invested Capital)与加权平均资金成本(Weighted Average Cost of Capital)的差额,企业唯有在赚取正超额报酬的情况下,才有继续经营的价值。
Jack与Philip根据内部资料估算,华亚第一年营运即可获利近10亿元,创全球12寸晶圆厂第一年营运就可获利纪录,即使DRAM单价跌至3.5美元,华亚仍可维持30%毛利水准,而ROIC推测可在营运两年后达到30%以上水平。但DRAM市场价格不确定性大,隐含的投资风险确实不低,因此于计算WACC时所代入的Beta值高达1.23(以同业参考值为准),最后WACC落在15到20%间。
显然地,有效压低WACC,将成为中长期资金规划布局的重点,Jack认为凭藉着台塑集团庞大规模及良好债信,一般举债的资金成本具有相对较低的优势,是以联贷举债筹资将势必占有相当大比重。其次,母公司南科技及南亚塑胶也能透过脐带输血发行海外存托凭证(GDR)及海外交换债筹资,藉由灵活的海外筹资工具操作降低权益资金成本。
总之,Jack希望透过超额报酬分析,以突显出华亚科技的投资效益将不会是一场梦,由上述分析亦可透露出华亚科技营运模式的策略意涵,其竞争优势的定位乃立基于微笑曲线中间最低位置,而两家母公司则担负起微笑曲线两侧任务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