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经分析:台湾半导体业缘何快速成长

来源:SMT信息网 作者: 时间:2003-09-20 00:09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与世界同步是台湾半导体业得以成功的前提条件
    
      我国台湾地区约有2200万人口,但教育甚为普及,几乎无文盲,约有各类学校7800余所,大学84所,在校人口约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校大学生50万人左右,为我国台湾发展半导体业提供了良好的人才基础。故早从60年代中期开始,飞利浦、德州仪器和NEC等外商就陆续在台设厂,将技术、品质和管理知识带进我国台湾,帮助我国台湾训练了第一批半导体人才。
    
      进入70年代,全球电子工业起飞,反应快的我国台湾乘势而起,许多刚从学校毕业的精英都投身这个领域,有些则赴海外创业。
    
      80年代后期,台湾当局制定政策,鼓励海外人才回台工作,使我国台湾的人才库更加充沛。这些经验丰富、有专业知识、知道国际游戏规则的人才正是我国台湾发展微电子产业的中坚,也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方一时难以比拟的。
    
     强烈的创业精神、专业的协作分工、融洽的团队精神使台湾半导体业快速发展
    
     创业精神
    
      强烈的创业精神是台湾半导体业成功的起点。半导体业技术变化快、更新周期快、市场变化快,对传统的程序化决策是一种挑战。我国台湾的半导体业是在最近二十多年来由一批专业性的、敢于冒风险、动作反应敏捷的开拓者创造发展起来的,有别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靠大财团或政府支持的发展样式,其结果是通过这些敢于冒风险的开拓者组建的公司又不断释放人才,产生新的创业家。我国台湾的半导体业早期虽靠台湾当局投资,如联华电子和台积电,但目前都已自立。因此台湾企业创业精神非常兴盛,在亚洲可谓独树一帜。
    
     协作分工
    
      专业的协作分工是提升我国台湾半导体业价值的成功之路。我国台湾半导体业通过垂直分工,逐渐取代垂直整合。像华晶集团公司这样从硅材料开始到产成品结束的小而全企业在台湾已全被一一细分成独立的企业,如设计、硅片制造、掩模制造、芯片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模具、引线框制造等都能独立成为一个公司。这种通过垂直分工而细分出一个个企业进而发展成为一个个产业的模式,为我国台湾半导体塑造了新的竞争力。如台湾光罩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当时主要基于联华电子和台积电以及民间投资的大量ASIC设计公司已陆续成立。光罩公司成立时,股本为3.5亿元,技术层次2.0μm,而到1999年其年营业收入已达到新台币11.6亿元,技术层次已上升到0.18μm,今年已进入0.15μm的研发;为进一步开拓业务,1998年其在美国成立了子公司,业务遍布世界各地。类似光罩公司这种由专业化分工而促其成功发展的企业在我国台湾比比皆是。
    
     团队精神
    
      融洽的团队精神是我国台湾半导体业管理创新的成功经验。我国台湾半导体业的企业家有别于传统企业家,他们较少个人色彩、民主意识浓、重视经营团队的作用,尤其是寻求个性、背景相似的团队,就连企业对外的宣传画册,亦很少宣传企业个人,多介绍整个经营团队。我国台湾的企业家很清楚,发展半导体就需要很多志同道合的人,人对了,绝处逢生;人不对,活路也会走成死路。有这样的企业家,往往能号召一批志同道合、为企业拼命的骨干。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把工作做好的成就感。靠着这种精神,他们选定目标就能快速执行,犯了错误,也能尽快改正。
    
      据台湾汉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介绍,该企业对员工实行的是人性化管理。企业定期安排员工培训,学习新知识,并定期轮换工种,以克服单调感。企业还将每年盈利的15%按股分给员工,当然随着盈利额的增大,比例有所降低,但至少也将8%~10%的收益回报给员工。
    
      台湾半导体业的企业家普遍认为,高科技企业,对待员工不仅需要物质奖励,也要有精神感召。我国台湾半导体企业家善于以工作意义来勉励、激励员工。这么一批同甘共苦的员工队伍,就会为企业积极开动脑筋,追求高效务实的企业管理。台湾厂商的设备配置、净化厂房的利用都相当紧凑,做到了最大限度地利用每一平方米的净化区。因为他们追求的是高质量的性能及最低廉的生产运行成本。正是这种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使我国台湾半导体业在严酷的科技竞争中仍能做到快速反应,抓到“下一波”。所以半导体产业的发展,不但产品要有创意,管理也要有创新。
    
     半导体行业的大起大落是政府和投资家必须正视的现实
    
      半导体业有景气大起大落的特性,从1975年至今,五次高峰期都来自新产品创造新市场,饱和之后,如果没有主导性新产品问世,就使市场严重不景气。近十多年除英特尔公司以推动新产品研发为主策略,因而所受影响较小外,其余各半导体大公司几乎无法摆脱硅周期的影响而大起大落。
    
      反思我国发展半导体业的历史,首先投资体制与半导体业的特征格格不入;其次,政府的决策与中国半导体的实际状况不相符,有时片面从半导体业纯技术角度考虑搞所谓的技术追赶,反而忽略了基础的发展。
    
      台湾专做分立器件的强茂股份有限公司、汉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双极电路工厂,尽管技术层并不高,但多年来的盈利水平却不亚于那些顶尖企业,这说明市场无所不在,关键是能否找准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空间。
    
      如果企业在技术上、品质上、规模上出类拔萃,那么效益同样是可观的,等有了积累再逐步发展。在发展模式上,自力更生的精神要有,但必须加大力度,引入外资,通过外资的加入来提升半导体业的技术层次。要做到这一点,政府、应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另外在投资上要力求抓住“下一波"的发展良机。成功的企业家应具有战略眼光,他们在半导体行业的低谷加大投资力度,这时候的投资成本最低,等建完工厂,正好处于半导体业的恢复上升阶段,而到了硅周期顶峰阶段,适当收缩投资,一是避免高成本的投资额;二是冷静下来,腾出精力多做一些市场调查与预测,加大新品研发,以免花了高额的投资,产能却大量放空。
    
      所以,对半导体业来说,政企的分开、企业的民主决策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措施来大力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相信中国的半导体业尽管很弱小,但只要遵循半导体业的发展规律,正视企业实际、发挥团队精神、选择正确的市场定位,借鉴台湾发展半导体业的成功经验,定能得到稳步发展。
    
    

(编辑 舟难寻)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