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告别口号时代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 作者: 时间:2004-02-24 17:19
(华强电子世界网独家报道) 一直以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一直是业界一个美好的梦想。然而几年来,这个梦更多地还是停留在口号时代。日前,一款由中国自主研发的CPU芯片得到业界的认可和专家鉴定,使用这款芯片的电脑价格将降至2000元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这款在业界掀起轰动的芯片对推动"中国芯"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业界“强芯之梦”有望能圆。
资料表明,中国芯片虽有庞大的市场,但产量仅占全球销售额的1.39%,平均工艺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2~3代。国内芯片生产线都是四、五、六英寸规格,芯片也只能集中在计算器、卡拉OK机、玩具、手表、遥控器等低档消费电子产品领域。目前,十大芯片巨头正向90纳米迈进,而我国的芯片生产线大多在0.25微米以上。数据显示,我国半导体产业的材料和设备完全依靠进口,国内所需芯片的80%依靠进口,芯片代工企业80%的单子来自国外。国内的电子整机“缺芯少魂”(缺核心技术集成芯片,少自己的软件)是大家公认的。
此前,中国芯片几乎全是洋品牌的天下。Cadence中国区总裁邓伟安在近日召开的2004深圳IC产业链合作与发展论坛上说,现在中国CPU市场有个怪现象,似乎电脑芯片不用英特尔的就比别人矮了一截。电脑、通信设备、家电等芯片几乎完全是在洋品牌的市场夹缝中求生存。
这样的市场前提下,国家863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严晓浪指出,发展“中国芯”应该成为一个坚定不移的选择。
世界半导体产业中心向中国转移,我国芯片业将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美国国家半导体高层人士预测,从现在开始的5-10年内,中国会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半导体需求市场,成为下一个大型芯片生产中心。来自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的专家也预测,到2005年中国集成电路(IC)销售额可达600-800亿元人民币,并带动6,000-8,000亿元的相关信息产业发展。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小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出示一份图表显示,“九五”期间中国集成电路市场的容量从68亿块增加到232亿块,翻了两番,“十五”期间这一势头将继续保持,2005年预计达到770亿块。目前中国大陆芯片需求量已经占到了全球市场的10%强。
这也是国外巨头抢滩中国的原因。
国外企业的抢滩与国内企业生存表现得最为明显的就是芯片投资热。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发布的报告显示,“十五”期间,全国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业的投资可达100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前30年投资总额的3倍。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形成了上海、北京、深圳三个较大规模的IC制造基地,其他已建或正在洽谈建造IC生产线的城市和地区超过了十几个。
中国芯片虽然发展迅速,但也要正视一个事实,即使中国芯片市场的整体环境成熟了,而离国产芯片设计公司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成功,还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2010之前,中国芯还没有足够实力可与国际巨头竞争高端市场,IC设计产业如果能在中低端系统芯片市场赢得更多份额,一方面可以满足本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积蓄更多的竞争实力,以便在未来的竞争中实现强“芯”之梦。
在这种前提下,寻求新的市场也是出路之一。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主任张克科在日前召开的2004年IC产业链合作与发展论坛上表示,虽然英特尔垄断了国内芯片市场,但英特尔并没有垄断集成电路所有的领域,中国芯片还有很大的新市场和新的应用点。
这从近日香港文化传信集团开发的CPU芯片能得到启发。使用这款CPU芯片的电脑价格将在2000元左右,正符合中小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准。定位于中小城镇,也是寻求新的市场。香港文化传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伟东表示:“除了中文网络电脑,这款中文芯片还能应用于智能玩具,由于主芯片是全中文支持,在易用性上更贴近国内用户。由于主芯片完全国产化,这款产品不涉及知识产权费用,调价的空间很自由。
扬长避短,暂时避开自己所不能达到的高端技术,寻求新的应用点,也就是打开自己的新市场也是中国芯的生存方式之一。
随着数字家电市场和通信设备普及的强劲需求,一大批相关基础类电子产品发展迅速。一大批世界芯片巨头也把下一轮竞争的战略高地锁定中国市场,中国芯片业在这个良好机遇的影响下,发展也随之上升到一个新的领域。
全球最大的网络计算机(NC)厂商慧智公司将推出基于方舟CPU的网络计算机产品;“神芯一号”和“神芯二号”结束了中国手机芯片完全靠进口的历史; “星光五号”被国际知名品牌罗技、惠普、创新科技、三星、富士通等大量应用并已占据同类芯片世界市场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方舟”、“龙芯”、“星光”等一批嵌入式CPU和军用CPU芯片的投产等,标志着我国在IC领域自主知识产权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国内自主设计的芯片产品涉及CPU、IC卡、高清晰数字电视、数码相机、3G手机芯和信息安全六大领域。
从低端消费电子产品转向高端的迈进,也是中国芯片的一个质的飞跃。日前,又有清华研制成功了32位微处理器高速cpu芯片,表明我国CPU的研发,在系统总体设计、软硬件协同的开发与测试环境、片上调试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前所未有的机遇让中国芯得到飞速的发展,从低端的消费领域到高端核心技术。“中国芯”需要从口号时代走向生产时代,再到应用时代。虽然这是一段漫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