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合作思考:调整合作思路 实现互利双赢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03-06-21 02:58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进一步开放,不仅为中日经贸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渠道,而且为日本对华投资提供了巨大商机。这将对日本经济摆脱长期萧条带来难得的“拉动效应”,同时也有利于中国经贸结构的调整。可以说,中日经贸合作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应抓住新机遇,开拓新局面。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合作层次
中国加入世贸后,中日在贸易与投资领域的合作效应十分显著。2002年,中日双边贸易额达到1019.7亿美元,创下新的历史记录。日本已连续9年位居中国10大贸易伙伴之首,中国也已成为日本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世界银行估计,到2005年,日本将从中国获益610亿美元,远大于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据日本经济研究中心《2020年亚洲的产业竞争力》报告,由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日本在1995年至2005年期间的对华实际出口年均增长率将上调0.04个百分点。日对华出口的钢材、化工、汽车等传统资本密集型产品在2002年度大幅上升。中国加入世贸后,各国对中国产品的进口关税也在下调,中国纺织、轻工等传统产品对日出口也有大幅增长。目前,纺织品、服装类商品在中国对日出口中的比重达30.7%,显示了两国经济的互补性。
在贸易潜力巨大和互补性强的优势条件下,双边合作再上层楼,就需要加大优化双方资源配置的力度。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日对华投资过分谨慎,仅把中国作为廉价劳动力和资源的加工地,因而使汽车、通讯、食品、洗涤、饮料、化妆品等众多中国市场被欧美国家占领。对日本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在国内大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不断推出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产品,以保持技术、资本、人力资源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产品制造(含高新技术产品)则应向中国转移。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日本对华投资进入一个新的高峰期,许多日本企业正逐渐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加快实现生产国际化,扭转企业亏损局面。目前,日本对华投资已开始出现积极的变化,投资行业已从过去的简单加工领域逐步转向汽车、半导体、电信器材等技术含量较高的领域,投资主体也转向丰田、东芝、松下等日本著名企业。这一变化应予扶持和扩大。
上述变化为日本企业摆脱困境提供了机遇,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和提高自身素质的条件。优化两国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合作的层次,将使双方从中受益。
消除贸易保护 加快结构调整
当前,中日经贸合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贸易摩擦。导致摩擦的原因之一是日本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日本2001年对中国三种农产品实施进口限制,2002年又对中国产菠菜、松蘑、青豆荚等蔬菜的残留农药实施歧视性标准检验,并要求进口商限制进口。从贸易角度看,这些农产品仅占日本从中国进口的0.05%,起不到减少中国产品进口的目的,其真正原因是政治。自民党为确保农民支持率,维持执政党地位,将不满情绪转移到国外。日本绝大多数国民认为,限制中国农产品有百害而无一益。
原因之二是恐惧中国经济强大,担心日本产业空心化。由于日本经济低迷与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强烈反差,日本国内兴起所谓的“中国经济威胁论”。一些人认为,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和扩大在华生产的廉价商品的进口,必将冲击日本相关产业;扩大对华投资将使日本失去技术、人力、资金、管理的优势,使中国更强大,从而取代日本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因此主张限制企业向中国转移高新技术。
此外,由于日本市场纺织品与服装需求的相对饱和,中国对日纺织品与服装出口将会下降,残留农药问题也将继续成为困扰中日农产品贸易的难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日方应避免政治问题经济化。日本如因害怕国内产业空心化而减少对华投资,将会失去在汽车、电信、金融等发展前景广阔的中国市场。中方则应加快产业与贸易结构调整,开辟利用外资的新途径、新方式。由于中国对日出口商品结构的低下,致使从中日贸易增长中得到的“拉动效应”颇为有限。因此,应增加技术构成高的工业制成品出口,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强化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实行统一管理,以避免成为技术贸易壁垒的牺牲品。
(编辑 汪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