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创新不是做别人没做过的东西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时间:2006-07-14 17:43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虽然软件产业在中国还相当幼稚,但这个产业最大的变化是软件已无所不在。13亿人口为中国构造了为世界提供软件服务的基础。在过去20年间,尽管我们对这个产业十分重视,但软件产业并没有走向期待的规模,背后有许多原因,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软件产业的创新。
当我们谈到一个产业发展时,一定会想到应该创新,应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当看到跨国公司在舞台上介绍他们跨国的软件发展,外包资源的组织、项目的控制和管理,人力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这些内容往往在我们的头脑中不属于创新的概念。我们理解的创新就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前人没有做过的东西。
事实上,对创新的理解让我们走进了许多误区。我们很多的所谓的创新往往表现为两种形式:一、做了别人不想做的事情,我们变成了世界上的领先,因为别人认为这个领域不应该做。二、做了别人重复做的东西,我们不知道别人做了,我们以为自己在创新。这两方面的内容让我们消耗了许多资源,浪费了很多时间。所以我认为在发展软件规模的时候,如果不能够正确理解“创新”两个字,我们就会创造一种“孤独”,创造一个在创新词汇下的虚假,导致最终不能获取市场的价值。
今天,世界的创新首先是要考虑在市场上创造价值。这可以从许许多多的跨国公司成功的例子里获得启示。当我们评价跨国公司产品时,会经常发现在技术上我们完全可以做,但我们忽略了当一个产品在市场成功时,它的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创新,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创新工程。在这方面我们更要学会理解创新并且把自己置身于国际的大环境中,在合作中寻找创新的机会,在创造我们新的创新模式,把我们最宝贵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变成真正的市场价值。
软件开发是一个十分精细的制作过程。一谈到软件,我们总是愿意把它与技术关联起来,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在最短的时间创造财富,期望通过几年上市得到更大的回报。我认为,正因为软件是十分精细的制造过程,如果不重视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就永远不会有产业的规模。当你能够为全世界客户进行服务时,当你一个项目需要几百人上千人在联合开发时,没有一个好的方法学、没有一个好的组织、没有一个好的管理根本就达不到这样的目标。中国的软件企业更善于用我们有多少博士、硕士和大学毕业生来形容企业的竞争能力,而不善于说企业中有多少是软件开发管理者,有多少是项目的管理者、有多少是质量保证者。我们没有把软件产业当成是制造业的精细管理来处理,所以我们容易在最简单的方式上产生不了创新和规模的突破,那就是QCD,一个是质量(Quality)、一个是成本(Cost)、一个是交付(Delivery)。这几个字看起来很简单,但它的背后有大量的创新需要企业付出很多的努力。
要想保持软件企业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扩大规模,确实需要创新。我认为,我们不仅要学会在中国创造自己的品牌,还要学会如何把自己放到国际大环境下,如何与世界上更优秀的企业共同优化资源,共同组合,“openinnovation(开放创新)”,使得我们的创新是建立在一种更开放的基础之上。所以,我相信在这样的努力下,中国的软件企业一定能够走向更成熟。软件服务产业可能会有一种像摩尔定律一样的另外的公式,即规模越大,发展越快。我们已看到印度一些企业最近5年的发展速度大概是过去几十年发展的总和,我想这也是中国软件企业的机遇所在。
(本文系根据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在2006全球软件与信息服务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整理)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