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你仍去香港创业板吗?

来源:经济观察家 作者: 时间:2003-01-20 21:56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据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披露,在2001年12月至2002年12月进行的调查发现,尽管经济不景气,上市公司、投资银行和基金经理仍对香港股份集资市场有信心。香港的股份集资市场对中国内地公司仍具相当高的吸引力。
    
     在2002年的最后一天,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港交所)披露一份名为“调查显示股份集资市场获正面评价”的报告,认为“香港的股份集资市场对中国内地公司仍具相当高的吸引力”。
    
      这份报告的调查对象包括全香港市场的主要集资市场参与者,而回应者则包括香港412家上市公司、38家投资银行和68名基金经理,具有足够的代表性。
    
      作为内地公司?国企股和红筹股?的第一上市地点,被访者认为香港股市相对海外股市而言具有相当高的吸引力?59%认为具吸引力,9%认为缺乏吸引力?,而相对中国内地股市而言亦颇具吸引力?43%认为具吸引力,32%认为缺乏吸引力?。不过,详细解读这份调查全文可以发现,结论远非港交所的“正面评价”所希望的那么简单。
    
    

创业板艰难时势
  
    
     港交所这次调查,是于2001年12月-2002年12月期间进行的,当时企业管治问题尚未成为全球关注焦点,亦未揭露欧亚农业(932.HK)、裕丰国际(965.HK)等各类公司的假账丑闻,但市场对于中介机构的专业操守,评分较4年前的同样调查已然有所下跌,基金经理亦不满意香港上市公司的企业管治水平,只有约30%基金经理认为主板公司管治水平良好,创业板的这个比例更低至12%。调查又显示,基金经理不满意上市公司资料披露,尤其是对于创业板公司,认为其披露资料内容良好和及时的,只有14%和28%。
    
      事实上,在一个新年的团拜会上,已有多家成功保荐上市经验的投资银行公司项目经理感叹:香港创业板面临成立三年来最艰难的时刻。
    
      创业板指数已由峰值时候的千点回落到百点左右,创业板有160余家上市公司,其中约八成公司跌穿募股价,跌幅超过50%及以上的有55.84%,逾一成公司市值下跌九成以上。
    
      同时,由于有近40家申请到创业板上市的公司获得的市场反应欠佳,进退维谷。创业板保荐人因为包销风险增大,已把包销费用由占总集资额的1.5%-2%,上升至最低要2.5%。
    
      在创业板整体交投气氛疲弱之际,部分真正具实力兼有业务作支持的公司,有些趁机转投主板以扩大融资渠道。而2002年12月以来,申请转投主板公司的创业板公司申请个案已有4宗(包括华翔微电(8115.HK)、天年生物(8199.HK)、德维森控股(8098.HK)和长远电信(8040.HK)),而二板企业主要转板原因都是上主板以便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同。据估计,约有10-2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系统应用公司及燃气公司还会步此后尘,可能申请转板。港交所早前已修改条例,容许创业板公司在符合条件下,申请转板通知期由3个月缩至5个交易日;另外,两板上市委员会也将合并。这一切容易让人看作是港交所在为创业板的转化预留后路。
    
    
创业板对民企仍具吸引力

    
      因为炮轰新交所而广泛被公众注意到的港交所中国发展及上市推广高级总监彭如川博士,是香港创业板的主要策划与主持人。彭如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创业板和民企都有信心。他称,“赴香港上市内地企业已达到163家,是香港市场的重要一环,而内地赴香港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市场表现要远远好于市场平均水平。因此从融资和再融资机会来说? 内地企业赴香港上市还有相当广阔的空间。”
    
      这和港交所每年各类总裁带队北上十几次推介自己一样,是一个对内地企业明显示好的信号。
    
      内地企业在香港融资高达5103亿港元,占香港证券市场融资总量的63%左右,这些数字反映了内地企业在香港证券市场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创业板已有人称,其迟早会变为“民企板”,香港股市的未来出路就在于如何能够争取到国内的众多上市资源。这一点已成为香港中介机构的共识。
    
      据统计,2001年国内民营科技企业数量已达到20万家,技工贸总收入为1848亿元,在持续创新能力、风险防范意识、产权制度、经营机制等方面,民企较国有企业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目前香港创业板存在的问题,企业反应最激烈的是收费过高,使创业板市场缺乏竞争力。
    
      谢先生是深圳一家科技行业之中领跑公司的创办人,他本来最早考虑上市的地点是香港,“但是后来不得不考虑成本问题,因为香港创业板IPO(首次公开募股)成本起码过千万,对于我们公司来说是大半年的利润。我们不是那些造概念为了上市什么都不顾的企业。”现在谢先生的公司选择的目标是纳斯达克市场。
    
      上市固然是好事,但对于上市的IPO和日后的维持成本,对于规模不大的成长型企业来说,都是难以回避的真实问题。
    
      一般在美国纳斯达克融资成本约占融资额的10%以上,而在香港却高达20%以上。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费用一般也要达到10%-15%。这些只是账目数字,为了上市,企业的时间成本和交际成本更是一笔很实际的支出。
    
      如何打通两地不同思路的鸿沟,让民企公司乐于到创业板上市,让香港投资者乐于买卖民企股票,是关系到香港创业板出路乃至生死的重要问题。
    
      好在越来越多的中介机构都表示,上市以及其他服务的价钱“都可以谈”,“收费的趋势是在下跌”。
    
      卢恩泽律师对记者提到,针对很多民企关心的费用问题,他们正在与国际投资者商议,准备建立一个珠三角地区和美国硅谷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为那些回流的科技人才提供上市前的融资安排。对那些成长型企业来说,这种安排可以帮助提供公司业务上的现金需求,改善公司财务结构,使得上市能获得更高照顾价格,更实际的是,能够为企业筹集到上市前所需要的费用。
    
    
放松收紧非关键
  
    
     对于红筹国企退热后以新贵形象出现的民企,香港市场中人士的感受是复杂的。虽然创业板本来就是一个“买家责任自负”的高风险市场,但在市场不景气和公司屡现业绩丑闻之际,投资者难免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香港创业板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也难以避免陷入进退失据之中。自从创业板成立以来,就有过三次较大的上市标准变更。
    
      2002年初,修订长达一年之久的香港《创业板上市规则》终于正式出台,并在9月份开始分阶段实施。此份新规则令营运记录尚短、业务尚未成熟且规模较小的企业,较难争取上市机会。
    
      对于监管标准从宽还是从严的争论,比较集中地体现在不同方面对于放宽豁免规定的不同看法。实际上,这种争论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不同市场主体的利益分歧。如果过分强调放宽创业板上市规则,则意味着向上市公司让步,牺牲小投资者利益,增加市场风险;如果过分强调上市公司的短期盈利能力,片面提高上市的条件,又会阻止海内外公司的上市兴趣,阻碍市场发展。显然,较好的选择是根据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作出符合实际的调整。
    
      “好企业不肯花冤枉钱,坏企业憋着劲想圈钱。”一位从事中港公司业务多年的会计师一针见血地说,“根据我的经验,单纯根据企业规模来筛选创业板上市公司不是很有效的做法。因为那些有心欺诈的企业为了上市,会在财务材料上做很多手脚,进行虚假包装。而一些脚踏实地做业务的公司,不会有太多粉饰财务报表的手段,结果反而会在规模和企业经营年限上被交易所卡住,其实很不公平。”
    
      还有一位资深投资银行家更对记者称,“香港创业板应该有自己清晰的思路,既然是以中小企业上市为主,就没有必要设置太多人为的障碍。让那些符合基本条件的公司都可以招股募股,只需要抓好信息披露这一环节,让中介机构来承担拿人钱财替人消灾的风险。现在创业板环境不好,不是要继续收紧,而应该更积极地开拓上市资源,只有上市公司多了,才有可能出现一些真正高成长的企业,这样投资者才能更有热情和想象空间,创业板才能继续下去。”
    
      香港立法会议员单仲偕也表示过,香港的上市要求对民企的确颇高,香港在主板及创业板以外有必要设立“民企板”,可略为调低对有关公司上市的资本及盈利要求,但会计准则及披露的水平则与两板看齐。他表示会将上述设立民企板的意见提交港府。
    
      2002年12月,在市场对于创业板一片怀疑声之中,香港交易所企业传讯主管罗文慧有清晰的书面回应:“本所绝不认同创业板的现况为‘垂危\’”,“自1999年至今,创业板为企业共筹得超过323亿港元(首次公开招股及交易市场集资额)。创业板一直发挥其功能,即为增长企业筹集资本及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新兴企业的机会。市场关于交易所上市委员会应以公司管理及行业前景等因素,选择具盈利潜力的公司上市(的论调),我们认为这并不可行。”
    
      罗还表示,“香港交易所作为上市公司的前线监管机构,其主要职责在于设定客观准则以及规定,要求公司披露一切必需资料,让投资者可作出有根据的投资决定。市场环境及各行业的经营前景日新月异,任何监管机构均不会试图自行对个别公司‘素质\’作出主观判断,又或试图预测它们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如果港交所能够对于创业板一直保持这样清醒的认识,克制过分监管的冲动,对市场对上市公司和对交易所来说,应该都是危害最少的事情。
    
(编辑 汪风)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