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手”李焜耀操刀明基2次创业

来源:中国计算机报 作者: 时间:2002-10-31 17:50

    


     地点:苏州明基学苑
    
     人物: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李焜耀
    
     《中国计算机报》执行总编卢山

    
     从跟随施振荣七人一起开始创业Acer,李焜耀得到了Acer 007的号牌,而真正让台湾经济界感到“杀手”威力的是他亲自操刀在明基的第二次创业。如今,明基彻底脱离Acer旗下单飞,作为索尼的追随者,李焜耀也为明基这个品牌赋予了快乐的内涵。经历两次创业,从冷眼旁观到自己操刀,李焜耀是如何将小公司做大的?对于IT产业走向有什么新的感受?在苏州电子信息博览会期间,本报有幸直面这位台湾经济界的“杀手”。
    
     从小到大,李焜耀依靠的是商业直觉和智慧选择,经过一段时间冷静,明基成为他重新创业的起点。
    
    
     卢山:目前是明基总结过去,思考未来道路的时候,人生总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如今的选择又让我们想起当初你选择去只有七个人的Acer公司创业,而没有去一家知名的公司。回头来看,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做出这样的选择?
    
     李焜耀:台湾没有什么好企业,好的企业都是家族企业,我觉得吸引力不够,科技产业还没有,只有几个电子公司,这些电子公司家族气味也很浓。那时候有Acer这样一个科技企业出来,我很感兴趣。我毕业后的第一个工作在施先生手下打工做微处理器,他当时是台湾一家电子公司的副总经理,我去上班发现很多工人没事可做,后来,别人告诉我,公司快倒了。做了三个月,那家公司决定把微处理器部门关掉,那是26年前的事了。从这家公司出去后又找了一家做微处理器的公司,施振荣离开后创立Acer,刚开始没有找我,三个月之后,施先生才开始拉我进去。
    
     卢山:在Acer做到很高职位之后,你却去了瑞士读书,毕业之后并没有回Acer,而是出人意料选择了Acer下面一个亏损的小公司——明基,当时,你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焜耀:Acer当时有一些老化的倾向,加上有些管理的措施我觉得不妥当,这是不想回Acer的缘故。对明基我还有相当的了解,因为明基当初是我创立的,所以要我回去的时候就选择了明基。我对施先生说,希望明基独立性高一点,不要把它和Acer搅和在一起。那时候,Acer已经有一点大企业病,组织结构跟不上公司的成长,很多决策很缓慢。公司成长以后,很多细节没有照顾到,部门里出现一些冗员,冗员是对有能力的员工极大的伤害。
    
     卢山:当时,你去读书实际上可以换一个环境来思考,有没有考虑过有朝一日把明基要和Acer彻底分开?
    
     李焜耀:其实,当时我并没有考虑那么清楚,那时只是不希望明基进入Acer整个大的体制里面,到底明基那时有多少空间,能够发挥到什么程度,我不是很了解,毕竟我已经离开明基很长一段时间了。我知道人都是可用之人,都有一股热忱,希望在组织里面有所突破。当时很多人都纳闷不去大单位,去一个小单位,人的追求在于对理想的实现,一个小单位里能让我们实现的话可以把小变成大,关键是要有一个平台让我们来放大,不必从零开始。
    
     明基被捆绑在Acer战车上,一直是李焜耀的苦恼。回Acer第一件事就是发起明基“独立运动”。
    
     卢山:你回明基开始就强调独立运作,实际上为今天Acer和明基的彻底分开打下了伏笔,施先生为什么能容忍你这种叛逆的举动?
    
     李焜耀:我回来那年Acer经营情况不是太好,施先生体会到大的团队不好管,要分成小的经营团队,施先生也同意分割。但是,我们很多资产都和Acer纠缠在一起,最难的是做资产的切割,一个是人的问题,一个是资产的处理。当一个组织有大企业病出来的时候,组织内的人都比较倾向于在大公司工作;当时明基的经营情况不理想,听说要分开,很多人表示要回Acer做,我就给了他们一个最后期限。在割断人事联系之后,我们就开始调整,有的是自己不习惯离开,有的是我不愿要的。第一年实际上是TEAM BUILDING(带队伍)的工作,我请了一些和我一样抱着失望的心情离开的人回明基,组建了一个高度共识的管理团队。最重要的是切割资产,明基和Acer的资产都纠葛在一起,明基在马来西亚的生产基地登记却是Acer的名字,最后,我们决定把Acer这部分资产买过来,明基电脑股本很少,就开始增资扩股。我找了所有的员工来投资,在社会上找法人来投资,花旗银行的创投部门和香港汇丰银行的投资部门都是我们的大股东。扩股之后,把马来西亚的生产厂买过来了,就开始整顿,前后花了将近三年。明基变成了一个与Acer财务上分开、人事上分开、业务上也分离的公司。
    
     卢山:起用一个新品牌是有风险的,是什么事情让你下决心彻底起用一个全新的品牌?
    
     李焜耀:人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凭感觉,真的。坦白说,我们最初在严肃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冲动,干脆自己搞一个品牌算了。我们做很多事情Acer都不同意这样搞,觉得这样搞不符合品牌的特质,明基的发展受到束缚;当时确实很难,就想是不是应该自己搞。分清楚对我们有好处,但是处理不好会对公司营业收入影响非常大,当时我想最危险的选择也可能是收益最高的选择。
    
     卢山:你看待Acer集团内部问题和最后选择独自创立一个新品牌,深层次上表明你和施先生在一些理念和未来判断上有分歧,你和施先生分歧点主要在哪儿?
    
     李焜耀:分歧还是在于对企业成长的看法。施先生是做电脑系统出身,他对电脑系统有感情,对外设和通讯这块是陌生的,对做这个事业所需要的竞争因素和核心竞争力不尽了解。他希望Acer能够变成一个国际的品牌,从电脑系统的角度来看,外设的东西都是配角,但事情往往是变化的,配角也可以变成主角。现在电脑式微,因为同质化太高,都成为英特尔控制的企业。
    
     我们一个最大的差异还是对整个企业里面人的看法,施先生是宽宏大量的,我不太能容忍组织里面的缺点。对产业的发展观点也不同,我认为做通讯很重要,但施先生认为做电脑系统最重要。这个差异性很大,施先生也知道,曾经请过IBM的经理人过来解决这个问题。IBM的经理人都很优秀,但是他们习惯于在拥有无限资源的环境下来做事,在捉襟见肘的情况下来做事,他们就很难适应这样的环境。
    
     卢山:在与Acer分手之后,明基正在推广自己的新品牌,塑造新形象。作为索尼的追随者,明基和三星、索尼这些领先企业相比,独特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李焜耀:我想这都需要时间来培养,索尼已经50岁了,三星电子也已经40岁了,我们真正接触明基集中力量来做这方面的事情才11年。我觉得我们不必那么急,企业毕竟是追求百年;一个百年大业最主要的还是要培养我们自己独特的竞争力。内地市场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根基,依靠内地市场,再加上亚太华人圈控制的市场,我们有条件变成一个世界性的品牌。在品牌的定位上,三星的定位是所有的产品都要数字化,从以前的模拟时代全面转向数字化,而我们天生就是数字宝贝,产生在数字时代,这是产生差异化的地方。明基营业收入只是索尼的十分之一,三星电子的六分之一左右;不用急,突出我们能够领先的地方,把它做强,毕竟我们还年轻,还有机会。什么时候超过他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超过他们比较重要。
    
     有一种成功是忘掉失败,李焜耀的成功率除了不在意失败,还有一种不断追求更好的信念。
    
     卢山:和施先生相比,你更看中效率和结果,对资源的利用强调效率的文化,但是刚才我们进来的时候看见公司办公区外面还有咖啡厅,包括明基品牌也在传达一种快乐的感觉,你如何看待它们与公司提倡效率之间的矛盾?
    
     李焜耀:效率和感性是可以并存的,我们谈的效率是我们不能接受对无效率的容忍。喝喝咖啡就无效率吗?不是,大家讨论事情可以在办公室讨论,也可以到咖啡厅讨论。我们几个咖啡厅讨论区只是代表一种自由思考的形式,有人需要咖啡刺激头脑中的创意。其实,工作、学习、生活现在都很难分的,生活品位和工作的态度可以相互促进。
    
     卢山:回过头来看,你人生经历了几道坎都是成功的,也经历了几次选择,其实,人最难的就是选择,你为什么能够保持比较高的成功率?
    
     李琨耀:我从来没有说自己是成功的,倒是容易忘记失败,失败不能总记着,该忘掉就忘掉。成功和失败都不能太计较,因为机会是留给准备好的人,自己平时比较留意,我们现在还不是做得最好,大的方向还好没有犯错误,但应该有更好的机会,可以做得更好。
    
     卢山:你刚才说,自己比较善于忘却失败,那么在你的记忆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李焜耀:最大的遗憾大概都忘光了。其实,我的个性是不太喜欢回头去看过去的失败,重要的是不要犯同样的错误。失败是人类成功的一个阶梯,所以,不希望花太多精力在过去失败的过程,没有必要,不像录音带可以倒带,倒带也没有用,没有回头路可以走,所以遗憾还没有发生吧。
    
     卢山:因为看不惯大企业病,你从Acer走出来,但是明基发展到现在又如何防止自身的大企业病?
    
     李焜耀:大企业病首先是“大树底下好乘凉”,很多事都会往外推。我想明基的年轻人比较多,大家都有一股冲劲,市场也在成长,这方面的问题还好。另一种大企业病是分工太细,大家之间的交互不够,经常一件事情要经过很多人和程序才能做起来。坦率说,克服大企业病,我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办法,现在明基有的部门有大企业病的苗头,有的部门没有,这主要还是看人。明基要维持创业的精神和创新的理念,需要调整工作,让员工从不同角度去看过去的自己。
    
     卢山:你觉得对于公司创业者来说危险往往来自哪儿?
    
     李焜耀:有时候,英雄气短,财务困难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是最困难的;这些公司产品技术都没有问题,真正缺乏的是财务方面的人才。公司需要保持一个财务的宽度,有时候离成功就差一步之遥。
    
     李焜耀认为,企业成功关键在于选对人,组织内部要容许不同声音。
    
     卢山:在联想有一个管理三要素,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如今,回过头来看,你怎么评价自己在明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李焜耀:实际上很多战略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