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英寸LCD显示器准时降价
来源:中关村在线 作者: 时间:2003-04-26 00:22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17英寸与15英寸CRT的最大区别就是可视面积。同时,在带宽、点距和画质上都有提高。这些是面积提升之后的必然。
历史重演?
15"LCD从宣布有可能狂降,到真正降到可接受范围,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所以自然而然的,我们也开始期待17英寸产品能在年底降到3000元以内。而且以现在的售价来看,¥4000降到¥3000,至少要完成高达25%的降幅。而从成本方面来看,液晶面板的价格和品牌价值的回归将占去整个液晶产品成本最大的两部分。所以,年底降价能否成功,我们只需考虑这两大方面即可。
15英寸液晶尽管早在2001年就降到¥3000以内,但之后经过了一个涨价的过程:一些名牌液晶重新涨回¥3000以上,在低端坚守的品牌则所剩无几。所以要想知道年底大陆市场有没有机会普及17英寸液晶,首先要了解以下四个问题。这是由上面的成本条件延伸开的。
.现在的17英寸降价炒做的成份有多少,数目庞大的15英寸生产线可能一夜间变成17英寸的吗?
.若17英寸产品占主流,月产数万台的15英寸面板卖给谁?
.更多的厂商将切割尺寸升级到17英寸时,会不会有成品率下降的可能?(同时意味着成本的升高)
.以OEM为主产业的厂商通常都是零售业的风向标,他们中几乎没有将17英寸推上零售市场的,而只是小打小闹。如AOC、唯冠、KTC等。
成熟还是早熟
如果不是欧美市场需求迫切,也就没有那么多问题了。不是吗?当国外的CRT在2002年底时出货量已经和LCD五五分成时,国内还有近90%的市场在CRT的水深火热中。
15英寸的CRT在整个阴极射线显示器的发展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尺寸的LCD在液晶中也有许多共通点,许多人在预测15英寸LCD发展轨迹时,简单的类比了前者。所以,17英寸的LCD要想占领绝对主流,就至少要将价格降到¥3000以内或具体到“¥2500左右”。时间上,则产生分歧:今年底或明年。
市场成熟和早熟的区别就在于,后者实际上并没有成熟,只是一种成熟的假象。炒做最容易产生假象,简单的讲“媒体都在报道空难,我们就会认为坐飞机很危险,但实际上出车祸的死亡人数高出数倍。”我们得到太多关于“17英寸液晶即将狂降”的讯息,以至于包括许多媒体都乐观的认为:年底降到¥3000不是难事。
惊天最低价
¥2999是长城在去年打出的17英寸LCD最低价格。即使拿到在国际市场,这个价格也很低。长城液晶的具体成本我们不得而知,但就¥2999 17英寸液晶的宣传效果来看,很不错。至少在知名度提升上,比单纯的硬广告强。所以最近,一家大型代理公司推出的新品牌“LJC龙基”也使用了这个招数:三款17英寸液晶降到¥2988。
在笔者采访一些厂家的高层时,经常能听到“今年,我们将会在CRT和LCD上并重。”这就像“全部是重点”和“全不是重点”一样容易让人迷失。尽管很多时候厂商的发言人们并不老实,但却不会轻易说谎。这至少说明,连他们也拿不准今年能否将17英寸LCD推到主流市场。
所以对于这些惊天低价,笔者更愿意理解为“市场行为”而不是“生产行为”。17英寸液晶的确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尤其是在15英寸LCD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若有17寸LCD的宣传,则肯定反响强烈。
战火还未烧到
众所周知,跨国的超级企业都会将最新的产品放到经济最发达的地方销售,然后拿到中等发达地区,最后放到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欧美17英寸液晶产品无疑是主流,但现在在大陆开战,不但上游面板无法支援,就连公司内部物流调度都很难协调。
2年前我笑话业内人事因为她说“现在谈液晶取代CRT还太早”。现在看来,这句话对于大陆市场来讲,依然适用。所以如果有人说,“今年17寸LCD市场能全部OPEN绝对不可能。”我会先考虑3天,然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
笔者询问过很多以OEM定单生存的厂商,他们对上马17寸非常理智,其谨慎程度超乎零售市场的想象。
欧美市场的现状
其实很便宜:市场对液晶的需求连续数月保持高速增长,这令厂商们大喜过望。tomshardware、com一直对评测产品所在的行业有前瞻性,去年第三季他们对19寸CRT和17寸以上(含)LCD进行评测。当时已经出现$399的LCD了,这令笔者大吃一惊。国内的平均售价应该在5000人民币以上。
“代理三星的表示,近期17寸机种销售拜价格遽跌之赐,与15寸机种出货比重已拉升至各为50%,17寸机种缺货情况相当明显,三星原厂实际到货量仅是下单量的6~7成,且全是以空运方式到货。”
18寸之争:欧美市场开始对大屏液晶开始感冒。毕竟15寸已经热卖了近2年。中国也在走这两年,可能会更长一点,必须走。很多人没看到这过程。随着飞利浦五代线,18寸液晶出来了,说:我才是标准。因为按照CRT的习惯,真正替代15"LCD的,应该是18寸!
这话听着有点道理,19寸CRT替代了17寸,就可视面积而言是18寸替代了16寸。但在消费市场中,15"LCD已经和17"CRT画了等号,现在再说17英寸不如18英寸正统,有点歇斯底里,没什么说服力……所以最终还得拿价格说话。于是,国外18"与17"LCD价格几乎相同,就不难理解了。
屋漏偏逢大雨:有竞争才有降价,18寸本就供货不足,之所以在国内出现,仅提升形象和满足行业用户。没了18寸的压力,17寸过得宽松许多。
另外,自2003年以来,17寸面板的降价势头趋缓。在台湾地区2月产销报告上,“多家上游TFT厂也提出2月中旬将调涨17寸面板报价……”但品牌不可能只看产能说话,“优派、明基、宏?等表示,短期内将采取自行吸收方式因应,但若面板涨价压力不解除,不排除调涨零售价格。”
根据业内人事分析,只要现有17寸价格不继续走低,市场不会启动。供货压力相对小。似乎是平安无事了,但要老这么耗着,市场早晚被别人抢走。明基和美格一直在试探,相较于其他厂商,4000元以下已经相当激进了。况且他们还有16ms!忙着在国际市场打拼的品牌,比如三星、LG、飞利浦则至少要到今年第二季度才会有所动作。他们在争夺大屏幕液晶市场时占尽优势,同时也付出不小的代价。
¥3000以下,17寸液晶的变数
截止到现在,我们看到最具震撼力的为长城的¥2999 17英寸液晶。不谈品质,仅价格绝对震撼。国外的低价也达到299美元。再避开品质,他们俩最大的不同是,长城被摆在展台上,后者被放在货架上。从长城提出¥2999到现在,已经过去近半年。都对消费者的诱惑力不可谓不大,对市场的震撼力不可谓不强,跟进者很少。不是不能,是不敢。
随着上游面板价格逐渐降低,不仅刺激出另一波需求潮,也造成渠道市场17寸LCD显示器近期销售激增,各品牌业者17寸机种销售占整体出货比重纷逾50~60%,且供需缺口不断扩大,从一线品牌厂缺约20~30%,到二线品牌厂缺50~60%,缺货情况正越演越烈。
其实早在在2002年9月时,就已传出“17寸和15寸面板价格相同”的消息。 但仅有消息又有什么用?我们知道¥3000元以下存在变数,但仅是知道也没用。
晴雨表品牌机
联想一声“采购液晶和P4”,迅速让这两类产品流行起来。今天却没有人肯振臂一呼,说“我要普及17寸液晶啦。”国际上,甚至连DELL也谨慎为之。
第五代能令大尺寸切割成本更低,未来是大屏的天下,于是人们关注第五代。现在,几乎所有的5代线都遇到产能问题,国外17寸LCD市场瓜熟地落,所以硬着头皮也要上。国内则没必要。面板是真的涨价,市场还真的没成熟。有业者已经表示,将于2003年2月中旬过后,调涨17英寸机种价格,调幅则依照面板涨幅反应,每台约在新台币600~700元。
美格的MG776从¥3999涨回了¥4799;AY565N从¥1999回调了¥2499——现在连15寸的价格都自身难保,谁还会惹火上人?肥肉,也会引起消化不良。
村长的观点是:如果想用液晶,就等17英寸的吧,到时候国内也会出现299美元的产品。但至少也要到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