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联电影子厂和舰投产 两地演绎芯片拉力
来源:南方网-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时间:2003-08-11 18:17
和舰投产
7月下旬,发生在苏州的两个IC事件刺激了上海以及台积电、中芯国际的神经。
先是与台联电“关系暧昧”的苏州和舰科技正式投产,联电副董事长宣明智还亲往苏州祝福;接着是全球第六大半导体公司德国英飞凌落户苏州工业园。原本属于自己的招商成果,上海眼睁睁看着这只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对于和舰的投产,8月7日,台积电和中芯的发言人向记者表明了双方的态度,大厂商的态度是一致的:做好自己的事,对和舰投产一事不予评论。
同是台商背景,同是芯片代工,和舰对中芯和台积电却是有评论的。和舰一位人士说,在内地我们要做第二,中芯还是第一;但台积电在上海投资就显得迟了,机会也不大。
这位人士说,今年5月,和舰已试生产,6、7月已向亚洲区销售,8月将有产品销往欧美。和舰的产品主要以逻辑芯片和静态记忆体芯片为主。
以月产2万片的国际规模经济水平衡量,到明年底,和舰第一个厂月产将达3.2万片,2005年第二个厂的月产量达2.8万片,到2006年每月总产达6万片。
他还介绍说,和舰的制程工艺以0.18、0.25、0.35微米为主。记者看到和舰的一份公开资料称,在8英寸芯片制造技术计划中,和舰2003年第一季度导入0.25~0.35 微米工艺,2003年第三季度导入0.18~0.25 微米工艺,2004年第一季度导入0.13~0.18微米工艺,其营运目标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专业芯片制造工厂。
有苏州半导体业者却说,和舰将以0.18微米投片量产,初期月产能为5000片,规划年底前达到1万片,预计正式量产将于今年9月展开。不过,和舰投产的“进度超越宏力及台积电,产出的首批芯片良率(合格率),远高于中芯8英寸厂试产初期的良率”。
至于和舰9月正式量产后的订单,据业者表示,初期以接受海外客户订单为主,因为内地IC设计企业目前尚未达到和舰所要求的技术层次,另一个原因是和舰刚启动,部分设施还不完善。苏州国芯公司萧鹏说,目前我们在中芯流片,因为和舰的IP库还没建好。
和舰之名源自“郑和之舰”。矗立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厂房,外型以船型玻璃帷幕制作,座向朝向东方,颇有当年郑和舰队自苏州下西洋的志气。第一个厂占地20公顷,而苏州给它留了110公顷的土地。
台联电草船借箭
有台湾媒体同行告诉记者,当年张汝京在上海投资中芯国际,这让台积电和台联电很着急,但半导体行业的不景气又延缓他们进军内地的步伐。由于台湾当局的限制,台联电为了抢在台积电之前投资内地,采取了迂回战术。
在看不清方向时,台联电放出和舰。和舰俨然就是台联电的草船,和舰的投产也让台联电借箭成功。但和舰始终否认是联电的投资,而联电也否认苏州的和舰项目与其有关,并称参与和舰项目的人员已经脱离联电,不在员工名册之内。
“如果承认与联电的这种关系,和舰就惹麻烦了,联电也要吃官司。”一位台湾IC专家说。
和舰在苏州工业园登记的工商资料显示,和舰是外商独资企业,外商国别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外商名称是英属维尔京群岛橡木联合公司,注册资本3.5亿美元,注册时间2001年11月23日。法定代表人徐建华,住址是台湾新竹市。经营范围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以下产品:集成电路;各种半导体零组件,包括混合电路、集成电路(IC)卡及电路模块;微处理器、外围支持之零组件及系统产品,包括密集型影像传感器、液晶显示器;半导体记忆体记忆零组件及其系统产品;集成电路测试与包装;光罩制作等。
和舰竭力避讳与联电的关系,但和舰总经理徐建华、副总经理曹效忠及多位高层主管均出身联电,徐建华原为联电八英寸芯片八B厂副厂长。7月下旬,联电副董事长宣明智赶赴苏州祝贺和舰8英寸厂启动,也不显意外。
台积电和台联电分列全球芯片代工前两位的竞争对手。两者与中芯国际、和舰的一段典故,在两岸经贸往来中,显得意味深长。
2000年初,台积电并购德基公司与世大积体电路公司,原德基和世大的不少业务精英萌生去意。2000年2月,世大的张汝京拉到一笔投资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上海浦东设立中芯国际。几乎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有台塑背景的台湾宏仁集团的王文洋,带领德基的技术团队,设立宏力半导体公司。
这成了台商又一拨投资潮的起始。上世纪80年代是台商传统行业登陆,90年代台湾电脑部件和组装进入内地,现在轮到了芯片产业。而且,国际半导体业巨头英特尔、飞利浦、三星、日立等纷纷进入内地,美国一些半导体测试封装企业还与宏力、中芯建立联盟,台积电和联电非常着急。
但台湾当局又担心“掏空台湾半导体产业”,对芯片业投资内地作了限制,引来一片反对声。在业界流传的说法是,2001年,台联电董事长曹兴诚赴江南考察,决定绕开限制。同年11月,和舰科技在苏州成立。
有“台湾IC教父”之称的张忠谋再也坐不住了。2002年9月,台积电向台湾“经济部”提出赴内地投资案。直到今年1月,延宕多时的台积电赴内地投资案终获台湾当局有条件开放。
台积电发言人曾晋皓告诉记者,按照台湾当局的规定,台积电在上海松江建设的是一座0.25微米、月产3.5万片的8英寸芯片厂,预期明年底开始小批量生产。目前厂房正在建设中。
这比和舰晚了一年半。
苏州叫板上海?
台积电弃苏州选择上海松江,与竞争对手和舰唱了反调。在双方的正面竞争背后,是苏州与上海在招商引资上的拉锯战。
“苏州政府方面对我们非常支持。”和舰一人士说。据了解,和舰现在的20公顷土地,获取代价极低。
苏州工园区的一份内部交流材料中说,和舰是江苏省首家8英寸芯片制造代工厂,可实现0.18~0.25微米工艺,在中国内地8英寸芯片制造厂中技术领先,公司在10年间将建12条生产线。
对于台积电投资上海,和舰给苏州的说法是,上海的台积电有两大弱点——资本上受制于台湾,技术上受限于0.25微米。台积电上海公司不会超过和舰和中芯。
事实上,和舰对苏州很重要,缺了芯片代工这一环,苏州的IC产业链将不完整。
IC业的上游,苏州工业园有世宏科技、瀚华科技等20多家IC设计公司。在下游,苏州有三星、日立、AMD、飞利浦等10余家封装测试企业。其中,一直跟随台联电的矽品科技也落户苏州工业园,成为和舰的下游厂商。
今年4月的一份统计资料表明,苏州工业园电子信息企业的投资超过80亿美元,其中IC业的投资占1/3。而去年,苏州工业园电子信息企业的销售额达到272亿元。
江苏省计委的一位负责人说,上海集成电路发展迅猛,对我们压力很大。
这是一种普遍心态。苏州集成电路协会在一份汇报材料中说,根据国家产业布局和江苏省IC产业的定位,苏州明确将苏州工业园作为发展IC业及光电产业的重点基地。未来5年,苏州工业园要引进各十条左右8~12英寸IC生产线和TFT-LCD生产线。
为实现这个目标,苏州还专门请美国IDC公司规划了一个6平方公里的信息产业园。在园区企业和苏州大学的合作下,首届集成电路本科班去年开班。
苏州还有商务成本的优势。长电科技总经理于燮康说,苏南的人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于上海。即便如此,“但江苏省的优惠政策还不如上海”。于认为。
而和舰的一位人士也抱怨产品进出口的不便:“如果把长三角视为一体,设立一个海关,我们就方便多了。”
与苏州工业园区的IC上下游整合相比,上海张江园区的在这方面发展却不如预期。三年前西进的泰隆半导体停产被告,宏力8英寸厂迟迟不能量产,在张江建厂的日月光因台积电落户松江,投产进度及产能增长均趋于保守。
同时,德国英飞凌转投苏州,是不是一个注脚?
(编辑 汪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