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实录:英特尔企业技术集团副总裁兼研究总监David Tennenhouse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 作者: 时间:2003-10-31 20:36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记者风帆现场报道 以下是英特尔公司企业技术集团副总裁兼研究总监David Tennenhouse的主题演讲。
    
     David Tennenhouse: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英特尔的信息技术峰会,我们听到了数字融合技术的发展,再过几年我们就可以实现多年的梦想,用一个设备做很多的事情。今天我想谈谈发明无线电,我们希望对他们进行重新发明,重新设定流程,对于美国人来说,我们认为无线电已经有很长的一段历史了,我不知道中国是怎么看待无线电在历史和文化中的进程,马科尼使得无线电成为商业的产品,最早的无线电可以在任何时间到达任何地点,可以传送信息。当时有一些特定的这样一些用途,比如说是航海,但是只是有很少的一些人,比如说无线电操作员才能操作,再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可以使用无线电进行广播。现在有很多人可以通过无线电来听收音机或者是看电视,但是仍然是人口中的一部分在使用无线电和别人交流,所以要实现无线电所有的潜力,就是所有的事情都用无线电来做。对进我们推出了一个窄波领域,人和人进行无线电交流,我们不叫广播,叫窄波,我们花了一百年的时间走到今天,这是一个新的开端,我们要重新对无线电进行一个发明和复兴,我们把计算和融合放在一起,想把它变为无处不在的地方,是满足一些特定的用途,他们只是在频谱的一部分进行操作,比如说听音频用某一种设备,要想看电视用另外一套设备,要用手机跟别人交流要用另外一套设备。软件人员进行编程的话,如果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电话,我们要用一个设备做很多的程序,将来我们要用一个设备,有时候同时,有时候要不同的时间做很多事情,这是无线电未来的发展。我们认为无线电自由的倡议,在一年半前我们发布了这样的倡议,但是之前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希望无线电可以整合到很多设备中,并且在我们的芯片中集成,能够跨领域的工作。未来的无线电必须要适应不同的环境,这个时候,我们的数字逻辑编程以及软件可以适应新的环境,无线电可以适应新的环境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几种方式来实现适应性。首先我们要适应物理环境,我们必须要适应所有的现实世界,在这当中操作的世界,因为这个世界的参数是在不同变化的。我们也是需要适应网络我们周围在发生怎样的事情,我们希望同时有很多无线电设置同时共存,他们必须共同工作,更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要适应用户的需求,随着用户需求的变化,我们要重新配置无线电的用途,我们一样一样来介绍。
    
     首先是对物理环境的适应,在五十年代末期和六十年代的早期,根据一个信息的理念,希望要做一个交易,做事一般个兑换,在一个理想的世界中,如果只有我一个人用无线电,可以实现更大的传输功率,有更大的频谱,因为我不需要跟别人共存,也不需要跟别的任何人交流,但是这样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必须要分享频谱和频道,我们必须要限制我们必须加入多少个信号,有多大的功能,我们能够享受多长的频道,能够做到这一点,必须要在吞吐量和传输范围之间,实现一个平衡,我们并没有无线的功率,并没有无线的带宽,我们必须要在这之间实现平衡,我们要在现实世界中进行交换和抵消,我们有一个抵消的理论,我们如何在吞吐量和功率、带宽、传输范围之内实现一个平衡,首先要利用的就是我们有一个理论,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理论,英特尔二年之间做了大量的工作,来设定很多信道的实验,也就是说我们有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周七天来看看无线电信号的发送,进行一些实验,来开放出这些用户的模式,来确保我们的理论模式和我们的实验模式可以实现互操作,因为我们相信,我们必须要在我们的所有伙伴中取得成功,所以让我们的信息能够给公众在网络上进行发布,我们必须要制定一些无线电的标准,使得无线电在整个产业界可以得到复兴,我们来看看如果做到这一点,能够有怎样的效果。首先是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条红线,红线是说明我们如何在吞吐量和距离之间实现平衡,我讲的是今天的802.11网络,如果我们很接近访问点的话,我们来看看带宽的要求,然后你离这个访问点越来越远的话,我们要实现吞吐量和范围之间的交易和抵消。如果运用我刚才所讲的一些想法和标准的话,英特尔正在运用这些标准帮助起草这样的标准,比如说802.11网络,这就是我们现在谈论的标准,我们看到摩尔定律这样的效应。对于每一个新的修改,我们要把功能提高一倍,就象我们证明摩尔定律在计算业的存在一样。
    [page]
    
     我们来看一下信道的效应,这样说是很容易的,把功率和功能提高一倍,但是真的要做的话,要做大量辛苦的工作,特别是谈到频谱,这里有很大的困难。我这张表大家可以感觉一下,信道回应是怎样的,传送一个信号,接收方应该是全部得到。但是事实上我们在传输时,这个信道只能占一个频谱,比如说一个十个功率的话,在这段频道中有很多分频道,所以说十个功率的话可以被划分成很多。在每一部分会有不同量的信号,所以不可能得到完整清楚的信号传输,在传输的过程中会有一个信号的减弱,而且在不同的频率里,而且不同的距离也会造成信号的减弱,随着距离越来越长,有的时候信号会加强,有的时候信号会被减弱甚至是消失。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信号在同一个频谱里的减弱,过了几秒之后,我们发现模式会改变,不同的子频道 在不同的点会发生减弱的情况,所以这种彼此之间的关系是动态了,今天的无线电使用是相当静态的,所以我们今天在适应物理环境和信号减弱方面,只要看看最低的信号点,划一条黄线,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只是利用了绿色这部分的带宽,然后我们要能够确保所有的这种信号,能够去利用蓝色部分的带宽,这样我们的信号就会很清楚。但是在黄线和蓝线之间会有棕色和深黄色,我们就要想想为什么不能改变使用带宽的方式呢?
    
     往下一步走,我们现在有一个计划,我们把它叫做适应性的标志,大家可以看到,我们会用不同调节的技术,把每一个赫兹中的字节数进行调整,这就是软件能够发挥作用的地方。所以在一个可编程的无线电系统里是可以做到的,把不同的频谱把黄线往上升,把吞吐提高一倍,这就是我们可编程的数字逻辑,重新发明无线电发挥作用。我们还可以采用智能化的技术,我们在雷达方面做了多年的研究,但是最近才用在无线电领域。我们有这种多重的进入多重的输出,有多天线的技术,所以我们可以让这些信号在彼此接受方加强,使我们的发送器可以实行信号束,投向不同的接收方,使得无线电的波速加强,我们必须有一个软件来控制多个天线。我们可以进一步的上下做,一方面有多天线的传输器,我们还要有一个多天线的接收器,我们看一下理论上是怎样实现的。
    
     今天我们只有一个单入单出的体系,发送器向接收器发送一个信号,然后信号被折射,最后接收方接收到的信号有扭曲,但是我们有两个接收器和两个发射器,这样就有了两个信号,我们就可以有更好的吞吐量,可以增加一倍,因为我们现在有两个并行的信道了,而我们形成波束的概念是很好的,我们就可以不断的加强波速,一方面我们有增加一倍的吞吐量的,另外我们的信号质量可以提高三倍,可以大大提高信号的质量。这是非常好的理论,提出这个理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通过摩尔定律,我们可以把这个定律变成一个现实,今天我可以向大家放一个我们的演示,这是我们多入多出的一个系统,看起来有一点大了,这是一个多天线的体系。我们有两个发送器,我可以告诉大家摩尔定律是怎样帮助我们的。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单入单出的效果。好,我们只有一个天线来发射,只有一个天线来接收,我们来看看在发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传输。频带是不停的起伏,但是还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效果,现在我们停在这个地方。然后我们打开这个多天线的体系,现在我们有两个发射器和三个接收器的环境,我们进入了多入多出的体系,可以看到更平稳的图象,带宽扩大了一倍,而且这种频带是更加稳定了,而且这个电量更小了,这就是摩尔定律把一个已经存在的一段时间的理论变成了现实,过两年大家就可以在英特尔的产品中看到。这就是适应物理环境的一个例子。
    
     我们再来看看其他适应性的要求,比如说适应网络,我刚才谈到了适应物理环境,适应网络环境,适应用户,现在不仅仅是一类用户要使用,而且是很多用户要使用,现在我们讲讲很多用户共享网络的情况。现在有三台台式机进行视频会议,大家可以看到视频的质量很好,在这边的显示器上,大家可以看到,这是一个802.11的系统,而且分配了同样的带宽和吞吐量,我们来看看,这是什么样的一个效果,右手是告诉了你这个频谱的分配,而且三台台式机都得到了同样质量的视频。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不同的用户时,这三个用户靠的很近,他们都在用同样高质量的网卡,如果那个地方有一个用户的话,那这个用户离的更远,他有一个竞争对手的网卡,他的网卡的质量不象英特尔的网卡质量这么好,他的信号更弱,连接就更加差,802.11网络会最大能力的帮助他们获得高清晰度的图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左手的显示器上,为了给竞争对手的网卡得到更好的质量,所以我们把每一方的带宽都减少了,因为那个用户是如此的遥远,所以我如果想给他其他半人的吞吐量,就必须给他三分之二的频带,这就是802.11工作的一种方式。如果未来要给这个用户同样高质量,同时不损失原来三个用户的吞吐量,这就是适应网络的想法,如果通过软件的应用来达到这样的想法。我们来看看怎样实现这个目的。
    [page]
    
     还有另外一种方式我可以提高总体的经验,这就是网频网络技术,我们看一下这个网络是怎样运作的,我们有一个接入点,使最近这种接入点的人得到服务,在外部的人可能得不到同样的体验,在这里的问题是每一个接入点,必须是有一个有线的界面,才能连接到英特网上,这可能困难比较大,如果加多接入点的话,可能成本比较高,而且比较困难。用户进入这个系统时,如果我们可以利用其他的一些点,本信息传达给他们的话比较好,可能其他用户的一些设施,或者是一些比较特殊的接入点,我们把它称之为网状的网络。I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