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中国总裁陈伟锭:不预测AMD的中国机会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 时间:2005-04-01 17:24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对于行业发生的事情,我想外界有时候会存在误解。”
针对在全球引起极大关注的“英特尔日本涉嫌垄断案”,3月26日中午,英特尔中国区总裁兼北亚区总经理陈伟锭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如此表示,表情淡然。
此前的3月11日,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FTC?以涉嫌垄断向英特尔提出警告,陈的表态也是英特尔官方首次对该案作出反应。事实上,在此之前,有关垄断的指责几乎与英特尔在全球各地业绩的飙升如影相随。
而且,英特尔还不得不面临竞争对手的穷追猛打。IDC称,去年第四季度,AMD从英特尔抢夺了部分市场份额,在个人电脑芯片市场的份额增加至16.1%,这是AMD连续第三个季度的增长。
“我不打算预测AMD在中国的机会,我只想强调英特尔在中国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面对老对手的“纠缠”,陈伟锭显得无奈。
巧合的是,3月2日,AMD投资1亿美元在苏州建立了CPU的封装测试厂。随后的3月23日,英特尔和四川省、成都市联合签署一份《投资备忘录》,宣布将其芯片封装测试二期项目预期投资总额由3.75亿美元扩大到4 .5亿美元?约合37.2亿元人民币?,在一期项目尚在建设过程中,即宣布进行二期项目的追加投资,这在英特尔的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21世纪》:3月2日,AMD投资了1亿美元在苏州建立CPU的封装测试厂。去年AMD的中国分公司和大中华区公司相继成立,AMD表示希望几年内能在中国市场的CPU占有率达到30%到50%。英特尔如何评价今后AMD在中国市场的竞争,近年内中国是否会形成一个两大力量角逐的局面?
陈伟锭:我不打算预测AMD在中国的未来机会。这里我只想强调一下英特尔在中国可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
英特尔在中国是长期发展,我们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增加价值,并给整个产业创造新的机会。
英特尔注重实际行动和成效,也希望通过行动体现对中国的承诺和和支持。我相信我们的承诺和可持续性会产生明显的效果。事实上,英特尔也很高兴能参与到这样一个有潜力的行业中,并伴随其成长。
《21世纪》:AMD在去年与曙光、方正、联想等公司结成了合作伙伴,英特尔如何看待这种合作,AMD此举是否会影响英特尔在中国已形成的对PC厂商的绝对垄断地位?
陈伟锭:我想强调的是,英特尔着重的是长远发展。实际上,我们对未来充满兴奋,因为我们要做的和能做的事情太多了,特别是英特尔最新推出的“平台”战略,我认为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使他们对计算机、数字家庭、移动的需求得到最佳的满足和优化。
如果我们给消费者带来了最好的解决方案,也就自然体现了英特尔的价值。英特尔“平台”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在英特尔周围建设起一个很好的生态系统,也就是一个很好的伙伴关系。其实,你刚才提到的几个名字也都是英特尔重要的战略伙伴。
《21世纪》:日本公平贸易委员会最近发表声明,裁定英特尔“试图阻止个人电脑制造商使用竞争对手的微处理芯片”的行为违反了日本的《反垄断法》。去年年底,德国也修改了相关的IT采购政策。此前,包括欧洲委员会(EC)也在呼吁各国政府取消IT合同中的类似限制。英特尔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陈伟锭:政策环境是很复杂的问题,各国关于各种规定和制度都有差异。我们在公平贸易中一直秉承的宗旨是最高水准的诚信和合规。对于行业发生的事情,我想外界有时候会存在误解。比如,许多朋友都到我这里来,你
是说我认识这一大堆人,还是武断地说我垄断了这个圈子呢?
英特尔确实有一个有利的市场地位,而且在细分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比较大,但这是整个行业的呼声,因为我们有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我觉得英特尔是一个很公平、合规的公司,而且我们的竞争一直都是公平竞争,我们让消费者有充分的选择权。英特尔信奉这种业务操守,这也是让英特尔多年保持成功的原因和基础。
《21世纪》:英特尔是否已最后确定在成都封装测试项目第二阶段工程的总投资为4.5亿美元,今后是否还有进一步增资的可能?
陈伟锭:英特尔在成都建立的这个新厂,是对第一个厂的补充和发展。英特尔在中国的投资很重视封装与测试项目,成都项目是英特尔在中国第二大的封装测试基地。
英特尔是最早进入成都的跨国企业之一,对于总投资的大致匡算,我们与成都政府之间有协议,以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做比较全面的规划,并评估整个项目对当地经济的影响。一开始英特尔预算的总体规模在3.75亿美元,后来我们调高到4.5亿。但英特尔现在还没有完全确认到底第二个厂的整体成本将是多少。
我想在这里提醒您,英特尔在上海的封装测试工厂,总投资已有5亿美元,今后也会继续进行投资建厂等事务,然而,这并不是说成都要与上海竞争,而是体现了英特尔对中国整体战略的重视。
《21世纪》:业界说英特尔公司将在成都新建的工厂中测试英特尔最先进的65纳米微处理器,英特尔公司对成都整体项目的规划和预期是什么?
陈伟锭:我们确实已宣布在成都新建立的厂中进行CPU的封装和测试,而且它会符合英特尔在世界所做的封装和测试标准。但是,我们并没有宣布英特尔其它一些技术在成都项目中的应用。
一年前,英特尔已经开始在上海进行90纳米微处理器的封装和测试,微处理器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
《21世纪》: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有风险投资计划,以此方式投资新兴的公司。目前英特尔在中国已投资的公司通常是什么性质,近几年英特尔是否还会对中国进行一些风险投资项目?
陈伟锭:迄今为止英特尔在中国已投资了50个相关公司,英特尔通常会在投资的公司中拥有少数股份。对我们来说,有几个重要标准:在考量公司的战略是否有意义的同时,还要考量它在财务上是否会有回报,同时我们也很看重,并希望能通过投资推动一个技术和行业的发展。
英特尔在中国一开始主要重视能支持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公司,接下来在“数字家庭”、无线技术等重要领域,我们希望能通过投资促进中国技术的发展和整体生态环境的提高。
《21世纪》:去年英特尔CEO贝瑞特先生访华时曾谈及将在中国扩大市场和中国员工数量。今年英特尔在中国市场是否有更大的计划和作为?
陈伟锭:英特尔在中国建设封装和测试厂,它的水准与世界任何地方是同步的,因此它一开始运作时,我们就需要有大量已掌握其技能和经验的人才。如此,英特尔全球的技能经验才能转移到这里,最后的产出也才能达到英特尔全球的水准。事实上,英特尔的中国员工也在全球传授他们的经验。
英特尔是一家国际性公司,我们在进行全球资源的优化组合。很重视充分利用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在中国,英特尔之所以这样大举投资,就是因为看到了中国人才的潜力。
《21世纪》:英特尔在今年进行了结构重组,并对去年的战略进行了全面调整。贝瑞特和即将就任英特尔CEO的欧德宁都承认了去年公司在通讯领域的失手,并表示将在全球范围增大通讯领域的投资。英特尔将如何在通信领域实现其投资效益?
陈伟锭:英特尔的通信十分重要,它在经历自然演变。以前,英特尔分为“计算”和“通信”两部分,事实上这两块已经融合了,我们已不再将它们视作分开的两个部门。
今年年初,英特尔宣布的各个事业部都体现了计算和通信的融合。在重组中,英特尔强调了更多使用的模式,比如移动通信事业部、数字企业、数字家庭等。
医疗保健也是让我们很激动的一个新领域。
《21世纪》:原英特尔东南亚的总经理赖一龙先生在今年年初被任命为英特尔中国区总经理,英特尔给他的职责定位是什么,他将如何与英特尔中国区的另一位总经理杨旭进行分工?
陈伟锭:我们任命了赖一龙为中国销售和市场营销总经理,他将和杨旭共同负责中国业务。3月1日,赖一龙已经开始在中国正式工作,他在解决问题和服务客户方面很有经验,他将协助杨旭进行日常的工作和管理。
中国是一个很大的国家。我举一个例子说明,英特尔在中国已有15个分公司,以后各种各样的活动还会增加,英特尔希望借助赖一龙和杨旭能扩大英特尔在中国的覆盖,以利于英特尔在中国长期业务的发展。同时很重要的一点,英特尔也希望中国的经理人之间能有经验的交流和转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强有力的经理人团队。
《21世纪》:今年3月,英特尔推出了6款全新的处理器。业界猜测在未来的台式机销售战略上,英特尔将打造一个类似于迅驰之于笔记本的品牌。
陈伟锭:对此我不做过多评论,但对这6款全新处理器的市场表现我们非常满意。关于未来有什么样的发展,我在这里不做预测,但是我可以说更好的还在后面。
《21世纪》:英特尔一直以来是全球电脑芯片的巨头,现在英特尔的产品似乎在面临全线竞争。英特尔认为将来什么是自己最大的优势?
陈伟锭:多年以来,竞争对英特尔是家常便饭,而且这个竞争肯定还会继续。事实上,英特尔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从一个记忆芯片公司到一个CPU发展的公司,现在又转向一个更高的台阶以“平台”为主的公司。
一个整体的实力要大于各个零部件简单的相加之和,我们一直希望能充分利用各方合力,为最终用户提供最好的性能。从客户的反馈来看,英特尔现在的方向是对的,所以我们也将继续这方面的发展。
《21世纪》:英特尔的四任总裁都很有特点,如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葛鲁夫似乎以“偏执狂”著称,而贝瑞特则十分地冷静和稳健。
对即将就任的英特尔新一任CEO欧德宁,您会做如何评价?
陈伟锭:的确,他们都个性鲜明,在帮助英特尔成长的同时,他们在英特尔公司有很大影响。欧德宁事实上已是英特尔的一名老将,在各个职能部门都曾担任要职,与您刚才所提的几位CEO都曾共事。他曾多次到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