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传志眼中的“中国制造”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 时间:2003-06-30 22:36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批客”方兴东曾批评联想正在远离“工”,其实不然,如果说4年前联想对“工”还是情有独钟的话,那么今天则是不离不弃。
联想过15岁生日时,放眼向洋看世界的柳传志说实现国际型品牌企业的远景目标,联想将分三步走,其中第二步就是形成国际性的规模制造业,做ODM、OEM,为国际品牌企业提供产品设计和生产。而就在此前,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柳传志坦言:联想不会放弃“工”,但也不会去做规模制造业。属望国际化的联想以及柳传志本人对于“中国制造”的解读都经历了一个耐人寻味的“转变”,这种“转变”凸显了IT产业发展的某种必然走向,即产业链的上、下游厂商的平衡协作才是致关紧要的。“淡化”制造,也是宏观战略之考量。尽管如此,柳传志仍然笃信:制造业是中国本土的一大优势。柳甚至这样对那些欲意“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说,“大可不必非要像联想这样做品牌,做OEM应该不比别人差,甚至更强”。
联想为何回避规模制造业?柳传志对此的解释是,“元庆他不能心有旁骛,做着品牌,再做规模制造业,这不行。假如再做规模制造业,谁敢让他制造?凭什么别人让你制造?这不可能。但假如在‘联想投资\’里面,另起一摊儿,专做制造业,也不见得就不成功,中国制造业一样可以打到海外去,完全是可能。”
先学会做贸易,为IBM、AST等做PC代理,给HP做激光打印机代理,给东芝做笔记本电脑的代理等。学会做代理后,再开始开发自己品牌的产品,循序渐进、日积月累,这条路线就是柳氏自创的“贸工技”。“工”是联结“贸”与“技”的关键链条,联想不想轻易地拱手予人。柳传志说,贸工技是一个一体化的生产链,如果把“工”放出去,会很不方便。自己研发的产品,一条线下去贯穿始终,会节约时间、节省成本。
贸工技,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中国本土企业。去年8月,柳传志在丹佛国际管理科学会(AOM)年会上讲道:联想在和国内外同行竞争时做了三件事:第一,努力控制成本;第二,发挥产品的技术优势;第三,发挥开拓市场和管理渠道的优势。何谓产品技术?这是联想人自己定义的名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根据市场的需要集成起来形成产品。
上世纪90年代,“TOSHIBA、TOSHIBA,新时代的东芝”的广告语在中国的每一条小巷飘荡。那年月,中国彩电的主要供应商几乎全是日本企业,松下、日立等等。10年后的今天,长虹、海尔、海信、TCL等中国家电厂商几乎完全占据了市场主导,个中因由何在?柳传志认为:产品技术起了作用。柳分析道,日本的彩电产品由于产地国的电网电压比较稳定,所以对电源部分没有很高的要求。可是在中国,情况就大不相同了,由于电网电压不稳定,因此对电视机的电源性能要求比较高。中国的彩电厂商在设计电视机时格外注意了这个简单的问题,结果电视机的性能特别是销往边远地区的性能有了很大的改善。这种技术我认为就是产品技术。
柳传志的话很有“嚼头”,制造业固然讲求“量”的规模效益,但更应从“质”的角度切入、破题,如果我们仅把中国制造理解为物美价廉,那可真是一种悲哀的自馁与自戕。
上一篇:试谈企业质量文化管理
下一篇:Actel中文导航网站正式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