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片无线电困扰SoC架构师
来源:EDN China 作者: 时间:2007-11-12 17:41
将无线功能集成到SoC 中要特别注意分区和架构的决策,而这些决策一般没有明确答案。
要 点
市场的需求驱动将RF 电路集成到SoC (单片系统)中。
保持RF电路做在单独芯片上仍有一些令人信服的理由。
无线电架构的选择,特别是接收器,还远远没有定论。
架构师必须从整个系统考虑,而不能只局限于单个芯片。
无线链路在电子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WiMax 及3G蜂窝网络主导着高速数据传输的无线连接领域,而像ZigBee 及Wibree 等标准则占据了低速数据传输与低能耗市场。但不论哪种情况,市场经济及消费者都期望系统架构师至少能将无线电硬件集成到SoC (单片系统)中。
![]() |
围绕这一要求出现了一些关键问题。首先,单芯片是最佳方式吗?或许将无线电隔离在单独芯片上更适合应用?其次,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后,那么哪种架构最适合接收器和发射器?在这些答案背后还有其它问题:架构师能否系统地进行决策?或者他们必须不仅逐个进行决策,而且要采用逐个决策处理的流程?
某些厂商,特别是手机厂商,似乎觉得除了将无线电完全集成到SoC中外,其它都像电子管调谐器一样过时了。然而, 是采用RF 工艺将无线电在单独芯片上实施 ,还是至少以vanilla-CMOS-logic 工艺将部分RF 电路实施到SoC上 ,这一决定并不容易。系统架构师必须考虑市场期望、寿命周期成本、性能需求及项目风险等问题。架构师需要全面分析所有这些因素,才能做出明智的决策。
首先列出的是情感,而不是客观的判断。特别是消费类移动设备市场,成本和形式因素的影响极大,通常的观念是只有单芯片方式可以接受。Broadcom? 无线电技术工程部的高级总监Maryam Rofougaran说:“问题是实施单芯片方案很困难,所以需要采用数字CMOS,”“再说RF-CMOS 工艺的成本也非常高,所以我们把目标对准了数字CMOS 工艺。”
其它经营手机业务的厂商,至少是市场份额较大的厂商,都同意这种观点。Staccato Communications的首席技术官Robert Aiello认为,“对我们来说,单芯片仅仅是一种业务考虑,我们只针对单芯片解决方案开展业务。” “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一个有大规模生产集成无线电经验的团队。”
Texas Instruments(TI)或许是这种方式最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已经将其CMOS单芯片无线电架构作为品牌产品DRP (数字射频处理器)推出。“单芯片方案具有明显的优势,” TI无线终端业务首席技术官Bill Krenik解释道,“如今,用于低成本应用的无线电芯片已能采用数字工艺大量地制造了,” Krenik还说:“单芯片架构的设计复杂,开发成本大,因此这种设计需要大的市场以及有着良好预期的市场份额。市场份额较小的产品,如高档手机,不适合采用单芯片架构。”
另一种不容忽视的观点并非来自于客户,而是风险投资界。“如果你是当今的创业者,不管你认为是否合适,你的投资方都会督促你采用数字CMOS进行单芯片设计,”IBM客户经理Teddy O’Connell说,“但是在做出决策前,还是需要考虑某些非常重要的问题。”
许多问题都与方案的成本相关。O’Connell 和其他人指出,在多芯片封装成为主流的情况下, 单芯片相对于多芯片设计的经济性已经有所改变。双芯片组装的预算成本可能比单个封装芯片大,但这种差异只是均差的开始。“单芯片只有20% 的部分为RF电路,成品率明显低于数字部分,”O’Connell 指出,“随着设计转向更精细的几何尺寸, RF 部分将会增大而不是缩小。而且,对RF 性能的要求会推动整个设计迈向更先进的数字工艺节点,而如果采用单个RF 及数字芯片是无法实现的。”
然而成本均差难以捉摸。选择单芯片还是多芯片策略会影响无线电架构的选择,这又对无线电所需外部无源元件的数量和质量产生重大影响。除去元件、空间、插入及测试等成本,这些无源元件会对系统总成本产生较大的影响。
性能要求和设计风险也相互关联。理论上,65nm 或90nm CMOS逻辑工艺最适合RF。“就在几年前,千兆赫范围的RF要采用GaAs(砷化镓) 工艺加工的昂贵晶体管。”Analog Devices的业务开发总监Doug Grant评论说,“但工艺尺寸减小导致寄生电容降低、传输路径缩短以及晶体管预算增加,所有这些都对RF 设计师有利。”
采用这种工艺的晶体管截止频率对于90nm工艺而言能够高于40GHz,采用65nm 工艺的晶体管截止频率还要高。小型器件中较低的串联电阻意味着较低的噪声本底,能稍稍补偿较低的工作电压,其线性度也不错。IBM公司的O’Connell说道:“CMOS中的三阶交调截距要胜过SiGe(硅锗)”。只要电路不要求较高的Q值,就可以制造相当不错的螺旋电感。
![]() |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人认为性能是在单独芯片上采用专用RF工艺的理由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工艺和性能
一个合理的原因是频率。“管理需求促使超宽带射频链路向更高波段发展。这种压力要求我们设计的产品在10 GHz 的频率上运行”, Alereon工程与运营副总裁David Shoemaker说,“在该频率下,CMOS的 快速运行特性非常合适。但是,这些频率即使没有大的波动也会对CMOS造成严重问题。例如, VCO(压控振荡器) 容易变得不稳定,并伴有增益平坦度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后,Alereon 选择了以SiGe 工艺实施RF 前端,这样可以迁移到CMOS。“我们可以选择迁移电路,但目前这种做法不会大量节约成本。”Shoemaker 说道。
除了增益外,架构师们采用CMOS工艺实施 RF还需要考虑线性度问题。无线电对非线性的敏感度取决于应用和调制方案。“标准对于能否以特定的技术制造无线电有很大影响,”Staccato公司的Aiello表示,“例如,我们使用QPSK (正交相位偏移键控)而不是64-QAM (正交调幅),从而可降低对RF 部分线性度的要求。”
另一个采用数字CMOS 的大问题是模型。 数字CMOS器件通常采用高频数字模型,而更少或不涉及小信号模型。 “对于早期的RF 用户,不论是否采用CMOS工艺,模型总是个问题,”Cypress Semiconductor的首席系统架构师Dave Wright说,“我们应用于无线USB 产品的BiCMOS 工艺,最初也是为高速通信电路设计,而不是专为RF设计的。 它有很好的特性,但我们采用了多个运行点而不是一个运行点。”
晶体管模型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噪声模型,特别是通过电源及衬底传播噪声的性能良好的模型非常关键。运行电压较低的任何RF 设计通常会产生噪音。而在诸如具有片上功率放大器的收发器这样的系统中,及出现多个互不相关RF 信号的多天线设计中,情况也是如此。即使模型本身很完善,你会对工艺工程师致力实现大型数字设计的良好成品率牵肠挂肚。他们没有必要注意小信号RF模型参数,而是将他们的工艺集中关注于门电路和SRAM 单元。因此,采用数字CMOS的设计团队,有责任实现自己的模型组并与代工厂建立紧密的关系来校准其模型。
模型的不确定性增加了难于量化的设计风险。 尽管存在这样的困难,设计师们必须在决策中考虑这些风险。 如果不能接受设计存在一种或三种貌似有理的风险,那么有两种选择:一是依赖成功的设计团队和成熟的RF 工艺,二是依赖数字校准RF 电路来补偿模型或变化量的不确定性。 “基本上对于缺少信心的模型我们都会进行补偿。”Analog Devices的Grant说。ADI 设计师为了在工作温度范围内稳定CMOS信号路径,有时在简单的偏置发生器中使用20个或30个额外晶体管,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 Analog Devices有时在精密的RF 电路 (图1)旁边增加低压差稳压器来控制CMOS 芯片中的电压变量。 设计师有时也会采用数字技术: 使用 ADC 来快速测量电路的运行点及计算补偿参数,同时加载DAC 来调整偏压电流或补偿电流 (图 2)。 有些设计师甚至开玩笑地说他们正转向一种将 DAC 输出附加在每个RF 晶体管引脚上的设计风格。
“毫无疑问实现无线电的可升级性是一种数字密集型工艺,”TI的 Krenik说,“例如,线性度问题就是一个基本的挑战。传统的设计要求极高线性度的高压前端。但采用现今的工艺已经可以忽略这个问题。现在,我们使用精密的数字控制偏置电流与其它参数,从而实现性能较差电路的线性化。”
![]() |
但这种级别的控制本身又会引发单芯片/双芯片的争论。“功耗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 NextWave Wireless的产品研发部高级副总裁Adam Gould说,“通常,人们认为较老的工艺所消耗的功耗更多。但是在CMOS中,功耗可实现线性度。例如,WiMax中功耗预算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实现功率放大器足够的线性度。如今,优化的RF 工艺可以更好地降低功耗。”
所以选择单芯片还是多芯片不可一概而论。某些市场不提供任何实际的选择方案:市场期望单芯片方式,成本限制需要单芯片方式。这些市场中典型的应用恐怕要说基带数字CMOS SoC 集成无线电。而在其它市场中,设计团队 也可以采取多芯片封装,这主要取决于性能和功耗要求、无线电架构的选择、稳定模型的可用性及团队的经验。“如今在宽带CDMA 中既可以看到数字CMOS ,也可以看到SiGe RF,” IBM的O’Connell说。对于一些其它领域,特别是10GHz 和10GHz以上的频率范围,目前还不存在适合接收器的RF 工艺。“WiMax、5GHz 网络及雷达目前仍然是SiGe应用场合,”O’Connell 继续说道。但要注意,SiGe 或GaAs等特殊工艺所需的频率大大低于功率放大器和天线开关的频率,从而需要比接收器更高的功耗。
除了工艺技术的选择外,功率放大器依然存在其它问题。“随着有效通道长度变短,集成功率放大器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困难,”Rofougaran说。“由于多种原因,比如可靠性和局部发热等,极小型晶体管不能承受较大信号。在某些工作条件下,功率放大器中会有相当大的电流。”尽管如此,Broadcom 还是在蓝牙芯片等某些低功耗的应用中集成了功率放大器。
“从技术角度来说可以集成达到大约1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