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两难博弈之为技术情结埋单
来源: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作者: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时间:2010-09-03 14:02
近日,Google正式宣布,旗下的首款自主品牌智能手机Nexus One由于销售业绩惨淡,即将退出市场。该手机采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Android开源操作系统,被技术派人士誉为与iPhone争锋的“完美手机”。但单一的销售渠道、高昂的价格、过于保守的宣传和不稳定的售后服务等市场运营方面的缺陷,使其在激烈的竞争中难以转寰,销量至今才13.5万台,只及iPhone 3GS的零头。
不过,这并不是对技术的否定,其他同样采用Android平台的智能手机在正确市场策略的配合下销量不菲,如摩托罗拉的Droid,与Nexus One同期发布,销量已达100万台。事实表明,技术与市场的互动向来是一个两难问题,对任一方的过度侧重,均有蒙受损失的风险。
结合我国电子制造业结构调整的现实来看,技术与市场的两难博弈体现在对结构调整进程中竞争路径的选择上,我们可以结合“微笑曲线”来看待这个问题。我国电子制造业目前主要的竞争模式集中在曲线底端,依赖于大规模劳动投入和低成本劳动力进行加工制造,亟须向代表高端竞争的曲线两端进行延伸(一端是研发设计,另一端是销售服务),以提升产业经济效益来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的主流观点一般认为,向研发设计端进行延伸更为重要,应集中资源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实现技术跨越。考虑到我国电子制造业长期以来存在产业空心化、制造低端化、利润趋零化等问题,以及对技术进步孜孜以求的工业社会的传统观点,在向来重视重工业发展、鼓励技术自主创新且仍处于“工业化中期末段”的我国,对技术进步的重视甚至上升到了“情结”的高度。
但是,我国电子制造业缺少自主可控的销售渠道、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不具备一线市场话语权等问题,也不应该在对“技术情结”的执着中被淡忘。
当然,如果能够实现类似于云计算的革命性技术创新,或者开发出移动互联网终端等恰好契合市场需求的“杀手级”产品应用,技术自然会在与市场的博弈中地位超然。但这些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需要做好短期内难有收益的心理准备。此外,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技术突破与产业化毕竟是不同的概念。产业的经济效益不能仅依赖于实验室的成功,而要看具体市场表现,财务模型和商业策略的功效甚至胜于物理定律。同时还要对技术在未来市场的领先地位有准确预期,否则类似于摩托罗拉“铱星陨落”般代价高昂的失败也会屡见不鲜。
因此,就我国电子制造业而言,集中力量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固然很重要,但不能只重视实体硬件项目,忽略市场竞争路径的软策略,给获取两难博弈的相对均衡解增加难度。我们可以根据行业发展差异,选取技术差距较小、发展较为成熟、工艺流程较为完善的电子制造领域,构建自主可控的销售渠道、打造成熟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争取国际国内一线市场的话语权,这也更符合目前商业时代我国“以需求拉动供给”的现实。例如我国的液晶电视制造行业,在国内已自建8.5代线的条件下,未来工作的侧重点建议从OEM转向品牌推广,构建并完善自主可控的国内外销售体系,三分精力致力于编网捕“未来的鱼”,七分精力致力于悉心烹制“现在的熊掌”。
总之,在我国电子制造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中,我们要正视市场对提升产业经济效益的积极作用,将技术与市场视为可相互替代的因素,适时、准确、均衡地发挥两者的作用,使“两难”变“共赢”。
(作者系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高级咨询师 于明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博士 李廷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