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探路先锋如何玩转LED
来源:赢周刊 作者:--- 时间:2011-08-05 00:00
在打造节能环保的低碳经济思路下,我国LED产业的“蛋糕”正快速做大。CSA资料显示,预计到2015年,国内LED市场规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年复合增速将达38%。如此大的市场容量与美好前景,吸引大量资本竞相投入。以雷士照明、朗能为代表的传统企业纷纷布局LED领域,美的、德豪润达等家电巨头也凭借其客户、渠道优势角逐LED行业。 以光为照明为代表的新型创业企业,也从这一领域找到了投资机会。这家创建于2007年7月的高新技术企业,一开始就将精力放在LED照明领域,从LED灯珠封装起步,发展成集LED封装及LED照明产品生产、研发、销售、服务为一体的企业。 其创始人周檀煜是个书法爱好者,他在办公室挂着一块自己书写的大牌匾——“为中国人添光”,以此激励自己在光的领域有所作为。他是个典型的潮汕商人,低调刻苦,市场嗅觉灵敏,擅长于资源整合。 “很少有一个行业是可以走向世界的,LED是一个,这就是我进入LED行业的原因。”周檀煜说,所有LED企业,没有绝对的竞争,只有绝对的合作。在他看来,LED市场很大,需要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实现优势互补、找到共赢点,单枪匹马很难,面临的风险也较大。而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即便这个过程充满了艰辛,会很漫长、很孤独。 从封装到生产通用照明 2009年,周檀煜开始思考拓展公司业务,全面进军LED通用照明市场。“理由很简单,光为照明在芯片封装业务上发展得确实不错,但是LED照明春天的到来还很远,通用照明产品的商机规模将是上千亿计的,做好打大仗的准备很重要。” 周檀煜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国贸专业,在和学校一些照明领域的专家接触后,意识到LED是一个“可以走向全世界”的行业,在2007年7月成立了光为照明,主攻LED市场。 一条完整的LED产业链由几大环节构成:从上游的衬底材料、外延片和芯片制造,到中游的封装,再到下游的应用,技术特征和资本特征差异很大,行业进入门槛逐步降低。 上游外延片和芯片生产的专利技术掌握在日本、美国和欧洲等少数国家LED企业手里。据了解,中国在行业上游的外延和芯片领域专利数量少,从申请时间上看,上游产业普遍比国外晚10年左右。 上游的核心技术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因而在创业初期,周檀煜将目光瞄向LED封装业务,投入人力物力研究封装核心技术。“封装技术形象点说就是用一样的菜、肉以及配料,让你做一道菜出来,大排档的师傅做出的是大排档的水平,五星级酒店的师傅做出的就是高级酒店的水平,而我们是厨师级专业化的程度,同行的芯片给别人封装就不一定会有那么好的流明。”周檀煜说,这块业务比较稳定,而且收入也不错,因为这几年LED模块都“不愁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