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十二五”人才总量将超百万人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 时间:2011-09-05 00:00

led

“十二五”时期是海淀区全力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和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机遇期。海淀区将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先行先试政策优势和区域人才资源禀赋优势,以事业发展平台为依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政策服务为保障,全面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管理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世界创新人才发展高地,为海淀区加快建设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高科技核心区,初步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世界创新人才发展高地初具规模|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海淀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聚集一批世界一流、产业急需、全球竞合、引领未来的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支富于创新、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效益突出的人才队伍。围绕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不断拓展人才事业平台、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世界创新人才发展高地初具规模,为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打造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解读

人才高端集群优势更加凸显。区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7万人;吸引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名、重点领域紧缺人才1000名、产业发展领军人才40名、海外归国留学人才1.2万名;由两院院士、长江学者、国家级及市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聚集,核心区人才引领示范作用更加明显。

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充分释放。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900人,发明专利申请年均递增20%,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5000件,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科技成果。人才贡献率达到55%,人才效能更加显著,在全市率先形成人才带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格局。

人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新增20家左右知名跨国公司及其研发机构,扩展和增设10家左右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大力拓展人才聚集和辐射空间,在人才高端要素聚集、人才发展平台建设、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服务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突破,形成具有海淀特色、充满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构建一流创新创业平台|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人才发展规划提出:通过强化基础性、前沿性和共性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整合创新资源能力,加速一流创新人才要素聚集,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全面提升核心区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解读

构建产学研用智力转化平台

搭建创新要素聚集平台。落实“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产学研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点实验室、重点科研基地、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落户海淀。以中关村科学城建设为核心,充分发挥北大、清华、中科院、航天五院、联想集团、中钢集团等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作用,集聚优秀人才,推动知识创新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融合,形成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2-4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优化人才创业孵化服务平台。完善孵化器、加速器运行机制,强化其创业孵化、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职能,建立从创业项目植入到转化发展的全过程服务体系,为“海归”人才创业和推广新产品提供空间。统筹区域内创业服务中心、创新工场等各类资源,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和运营,提升孵化能力。拓展“科技企业加速器”试点范围,完善“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培育发展链条,推动孵化成功企业实现产业化。搭建青年英才孵化平台,新建8-10个博士后(青年英才)创新实践基地,核心区博士后工作站动态保持在45个左右。

搭建创新成果转化专项平台。发挥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大学科技园等产业技术转移平台的支撑作用,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带项目整体转化。整合区域院士、专家资源,建立两院院士及其项目团队与核心区高新技术企业合作机制,建成15-20家“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依托中国技术交易所等载体,加强科技中介机构间的协作与服务,形成支持产学研用合作及创新成果转化的无缝隙中介服务链条,鼓励海外高层次人才带尖端技术、项目在核心区开展深化研究或成果转化。

构建专业组织交流服务平台

打造高端人才中介服务平台。发挥首都创新人才发展大厦集聚作用,吸引10家左右高层次人才中介服务和培训机构落户海淀。健全高端人才中介服务链条,培育具有品牌效应的高端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支持人才公共服务机构拓展国际人才

相关文章 led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