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亮茭白笋新传奇

来源:中山LED网 作者:--- 时间:2011-07-26 00:00

led

核心提示:一场寻常的西北雨,对当地笋农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夏日风景;但对初次来到埔里茭白笋田的我们而言,却似乎成了埔里茭白笋峰回路转发展史

一场寻常的西北雨,对当地笋农来说,是再寻常不过的夏日风景;但对初次来到埔里茭白笋田的我们而言,却似乎成了埔里茭白笋峰回路转发展史的另类隐喻。

虽然近年来埔里已经成为台湾茭白笋的同义词,茭白笋也成为埔里当地的最主要农产品之一;但事实上,埔里发展成「茭白笋王国」,不过是近30年的事。

新品种 真「敢当」

根据农委会农业试验所的资料,民国98年的茭白笋栽种面积为2,057公顷,年产值新台币20.2亿,其中南投县茭白笋栽种面积与产值分别占全台湾的88.6%与94.6%,是台湾最大的茭白笋产区,每公顷平均有100万产值。但在民国71年以前,茭白笋在埔里地区的栽种面积却不过300多公顷,并且只能在冷凉、且水深至少半人高的深水区域栽种,产值十分有限。

不过,埔里镇蔬菜产销班第7班陈敢当班长在民国71年的一项新发现,却完全改写埔里农业发展史。他在自己的田里,无意间发现有一株茭白笋苗长得特别高大强壮,并且已经结成笋实;陈敢当剥开一看,发现笋肉又白又长,因此判断为千载难逢的优良突变种。陈敢当便以此突变种为母株,细心培育繁殖,发现突变种的产量,不但是原生种的三倍,新种的生命力也比原生种旺盛,几乎是只要有水的地方,就可以落地生根,完全突破原生种严苛的栽种条件限制。

更可贵的是,陈敢当毫不吝惜地将繁植成功的突变苗种,慷慨提供给埔里地区的农友,使埔里地区在短短几年之内,几乎所有水稻田都转作为茭白笋田,在埔里形成「茭白笋王国」。突变品种的茭白笋,也在学名「早生青壳种」之外,多了一个农友口耳相传的「敢当种」俗称。

就在一切看似晴空万里之际,一个令农民惊心动魄的严酷挑战,却在民国89年时像一朵乌云般地悄悄笼罩了整个埔里。

「基腐」及「矮化」的双重打击

「基腐病民国89年夏天在埔里首次发生,90年更严重,好几百公顷都发生这个病害,几乎占了埔里茭白笋田的一半。」农委会农业试验所植物病理组助理研究员黄晋兴回忆:「90年5月,农委会指示动植物检疫局要去处理疫情,找了很多专家一起做研究,我是其中一位,也是唯一没有中途放弃,一直持续做下去的人。」

就在基腐病来势汹汹之际,矮化症也在90年同时趁隙入侵;在两个疫情的双重打击下,茭白笋农损失惨重。黄晋兴在研究后发现,基腐病的扩散途径,是病原菌藉着流水传播,再由采收伤口侵入;矮化症则是由于光照不足,造成苗种提早结笋,并且结出来的笋是畸形笋,没有商品价值。

黄晋兴表示:「我在无意中发现,路灯底下的茭白笋,就没有矮化症。我们就从光线的研究开始着手,我们发现如果能够在夜间延长光照,茭白笋的矮化症现象就不见了。」掌握疫情之后,黄晋兴整理出「排水」与「夜间光照」两个技术,来对抗基腐病与矮化症。


夜间光照技术,是茭白笋对抗基腐病与矮化症的一大利器。(摄影/许育恺)
「我建议农民在采收完成之后,就进行排水,来防堵基腐病蔓延;至于在矮化症方面,可以透过夜间延长光照来克服。」不过,由于黄晋兴的对策,完全改变了埔里地区茭白笋农所习惯的耕作流程,大多数农民当时都非常排斥,夜间光照的点子,甚至被当地农民视为笑柄,也让满腔热情的黄晋兴,在推广上撞得满头包,吃了不少闭门羹。

「虽然常常透过农会宣导新的栽种方法,努力帮农民开课,但是整个概念还是没有办法被农民接受,推广起来很困难,」黄晋兴表示:「一直到民国93、94年的时候,才透过当地农会的介绍,找到潘性雄先生这边来。」

「疯狂」农友的一臂之力

原来,在埔里地区的茭白笋农民当中,潘性雄的「特立独行」,是出了名的;「离经叛道」的行径,让黄晋兴甚至用「疯子」两字来形容他。过去埔里地区的茭白笋是一年两获,第一期笋产期大约在清明节左右,第二期笋产期约是中秋节前后,冬天无法产笋,因此是农民的休耕期。

不过,潘性雄却「明知不可而为之」,在不是茭白笋产期的冬天,却三番两次企图产笋。潘太太回忆:「以前我先生尝试冬天结笋,平均大概要三年才会碰到一次成功结笋,绝大多数都矮化掉,让我们白忙一场。但即使是如此,我先生还是每年冬天都会尝试结笋,真的跟疯子一样。」

但即使是如此具有实验精神的潘性雄,对于黄晋兴颠覆传统的茭白笋栽种方式,也没有办法一下子就「买单」。潘太太说:「黄晋兴博士真的很有耐心。他都已经来十几趟了,我老公还是不理他。」

黄晋兴回忆:「我去田里找潘先生好多次,他也都只是跟我闲聊而已,完全不愿意跟我谈正事。我甚至必需刻意展现一些我对茭白笋的专业知识,来让他服气。就这样来来回回好多、好多趟,才让他愿意开始尝试新的茭白笋栽种方法。」

有趣的是,潘性雄即使初步接受黄晋兴的新栽种方法,还是不愿意贸然在自己的田里实施,反而是去另外租了一块地,在租来的田地里试试看。黄晋兴回忆:「结果在潘先生租来的那块田,茭白笋因为遇到锈病而实验失败;但是他有跟他朋友讲我的栽种方法是怎样、怎样做,结果他朋友真的照着去做,反而成功了!听说他朋友那一年赚了200多万。结果第二年,潘先生就很认真地照着我的方法去做,成功以后,他每一年都照着新的栽种方法做。」

黄晋兴的茭白笋全新栽种方式,不但使埔里地区的茭白笋产业,成功抵挡基腐病与矮化症的侵袭,还透过夜间光照技术,开发出茭白笋的产期调控栽培模式,使茭白笋能够依计划方式生产,即使是冬天也能结笋,使产期由一年两获增加至一年三获,直接提高茭白笋农的年收入。

黄晋兴说:「以前农民一年可以生产两期笋,第一期是四到六月,第二期是八到十月,十月之后,就休耕,准备新苗,明年再种。但在我的新栽种方式里,十月不是休耕;而是把地上的枝叶全部砍掉、排水,让它重新长苗。使同期的苗、同期长出,我们叫『同步生长』。」

「同步生长」的结果,就是直接缩短茭白笋的生长期,使一个笋期)包括生长与采笋期)由过去的5个月,缩短至3.5~4个月;再透过夜间光照,于短日季节)冬天)防止苗期结笋,使茭白笋产期一年由两次增加至三次,并可计划性地任意调控产笋月份,使茭白笋价格平均,在增加产量之余,也直接照顾到笋农的收入。

潘太太指出:「过去遇上盛产期,一公斤茭白笋甚至不到10块钱!50公斤的一大箱茭白笋,还卖不到500块,根本不够成本。但自从大家都使用黄晋兴博士的生产方法,可以控制产期以后,大家都学会把产期拉开,一公斤茭白笋都很稳定地维持在合理的价格。」

花了将近五年的时间去推广,黄晋兴的新栽种方式,终于在埔里地区普遍被农民接受,顺利开花结果;不过黄晋兴并不因此停止在茭白笋栽种上的进阶研究,从去年十月开始,在经济部技术处的科技专案计划下,透过工研院的LED照明技术,将节能的LED照明,导入茭白笋栽种,进一步点亮埔里地区的茭白笋新革命。

LED取代金属钠灯

黄晋兴表示:「为了替茭白笋做夜间光照,农民最早是考虑使用日光灯;但因为日光灯的照射距离不够,一分田要摆设好几十支灯,农民就开始找有没有照射比较强的灯。一开始还考虑用广告灯,也有人建议采用400瓦的金属钠灯。因为钠灯的特性就是照射距离远,一分田几乎只需两盏灯就可以解决。」在埔里的茭白笋田边,我们的确看到路灯一般的金属钠灯,在田边守护着茭白笋田的生长。

不过,金属钠灯虽然能够确保茭白笋田在冬日的生长,却还不是最完美的光照解决方案。在每盏400瓦的高照度钠灯的强力照射下,农民首先要负担的,就是昂贵的电力成本。根据统计,埔里地区一年的夜间光照电费支出,大约要新台币5,000万。此外,钠灯由于照度太强,很容易干扰到隔邻的农田。

尤其埔里地区笋农普遍都实行产期调控,虽这一块田正需要夜间光照,让茭白笋长大、长高;但隔邻的农田却可能正要结笋,最怕光照干扰;使埔里地区的农民,每每因为钠灯照射问题而与邻居争吵。除干扰产期外,钠灯也是造成交通事故的危险因子。潘太太表示:「有时候晚上骑摩托车出去,刚好遇到某一个角度,让钠灯的光线直射到眼睛,会让你突然之间什么都看不见,真的很危险。」

除了电费负担与光害外,钠灯的光线不够均匀,也是农民的困扰之一。黄晋兴指出:「金属钠灯的光线不够均匀,往往会发生距离钠灯很近、受到过强光线照射的茭白笋,会产生结笋缓慢的现象,有时候甚至会慢上整整一个月。」


LED具有光度均匀、无光害等优点,能达到增产、高效、抗病与无光害等目的。(摄影/许育恺)
这时候,节能的LED灯,就成为农民的新希望。负责计划执行的工研院材料与化工研究所功能设计与复材研究组副组长黄添富表示:「我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省电,首先一定要把电费降下来。」

为了做到「省电」,黄添富绞尽了脑汁。「要做到省电,第一要件是光的频谱一定要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吻合,使效率更好,才有可能省电。第二个要件,就是要掌握光源均匀的问题。黄添富表示:「所以我希望采取的照射方式是灯泡式的,将灯泡光源直接架设在植物上方,虽然农民要多花架设缆线与支架的成本,但却能够让受光均匀,光合作用的效率也更好。」

于是工研院去年十月起开始在潘性雄的茭白笋田进行LED灯架设,初次实验的面积约1分地,并已在今年春天完成第一期收成,并展开第二期实验计划,将实验面积跨大至一甲地。黄添富指出:「在省电方面的成效,我们在第一期的实验中大约可以省下50%的耗电,预计在第二期计划中,应该可以顺利省下90%的耗电。」对农民来说,将电费的成本降低,也就等于直接将利润提高,无论如何都是好事一桩。

除了省电以外,如何找出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最有帮助的LED光谱,也是实验的重点一。黄晋兴解释:「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接受的波长,和我们人眼所看得到的是不一样的。钠灯是给我们人的眼睛看的,不是给植物用的;所以我们要针对植物的需求,去给它们所需要的不同波长。尤其茭白笋对光线的敏感度很高,只需要微弱的光线,就可以生长。以钠灯来说,大约有90%的光,是植物所不需要的,LED灯只给植物所需要的光,既能减少能源的浪费,也可以降低光害。」

兼具产业效益与观光发展

在第一期实验中,工研院所使用的是红蓝黄白四个颜色的LED光;到了第二期,则选择采用与植物光合作用密切相关的红光与蓝光。不过黄晋兴特别强调:「我们目前都还在实验阶段,不能贸然就下结论。我们目前只能说,将LED灯用在植物光照上的确是可行的。」

黄晋兴同时表示,LED灯除了省电、无光害、光线均匀等优点外,「LED灯还兼具美观功能,相当有机会能就此成为地方的夜间特色,深具发展观光产业的潜力。」

的确,虽然只有一甲地面积,但在潘性雄为我们将LED灯点亮的那一刻,整片茭白笋田立即被红蓝LED灯笼罩,那种如梦似幻的超现实氛围,真的非常迷人。如果能够将面积放大至绵延不绝的数百公顷,震撼力肯定更加慑人。

或许人生和埔里茭白笋产业发展一样地峰回路转,原本以为没有机会再见面的人,日后却还能再度相逢;原本笋农不接受、认为是匪夷所思的栽种方式,在黄晋兴弃而不舍地花了五年时间去推广后,却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茭白笋种植革命。

相关文章 led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