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半导体产业:摆脱桎梏 融合赢未来
“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过去几年,生产了全球超过70%的智能手机、75%的平板电脑、80%的STB以及约80%的笔记本电脑、50%的DTV、88%的显示器。但我们的集成电路产业仍处于低价低效率的生产制造阶段,我们的产业需要升级,需要从一个低价、低成本的制造者向全球业务的合作伙伴转移。”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所长叶甜春在DITis东莞市IT峰会暨集成电路高峰论坛上说到。
中国梦:在全球并购潮下实现产业与技术升级
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通过行业间的整合并购实现技术升级引进人才是非常常见的事情。2014年《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发布,国家产业基金成立,中国也开始了一些海外并购。
然而这一切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的并购成功的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甚至让国外政府有些凌乱,更有甚者采取了一些禁运、制裁等非市场行为的手段企图遏制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然而当中国发展自己的产业链时,又反过来说中国扰乱全球集成电路市场。其实,在过去的几年里不光是中国在做并购,全世界都在这么做并且并购金额都高一个数量级。
中国的并购案与之相比实际上是小巫见大巫。在2015年全球半导体并购里面总额超过1400亿美金,中国大陆宣布的并购,还不是说实际发生的,只占了不到12%。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外国对中国并购的种种职责是毫无道理的。中国的经济需要长久持续的发展,集成电路产业是非常重要的增长引擎。按照叶甜春所长所说的,目前并购的更多的是非一流的公司,都是边角料,真正大的并购还远远不够,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中国的并购还将持续。
在过去,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始终以一个跟随者的姿态缓慢前进,这样是难以真正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叶所长对此强调“中国要从追赶走向创新,必须在全球的产业链中要有自己的特点,要让中国市场,尤其是中国独特的市场引领全球市场,这中间就能够寻找一个机会重塑全球产业链。”利用自身市场特点寻找机会重塑全球产业链并与全球业者共享,给自己机会也给别人机会。
叶甜春所长针对目前中国的集成电路发展路线总结道:“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集成电路应该说已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技术体系,产业链培育和布局基本完成,下一阶段应该瞄准行业应用进行业务整合,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第二,在这个基础上一定要注意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所谓的自主创新,创新才能自主,要国际合作,寻找一个共赢的模式。中国本土的产业发展肯定是走开放合作的道路,自己包打天下是做不到的。找准自己的特点,找准新的领域开放合作。第三,中国的本土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长远的方向,不能说通过海外并购把本来一个国际企业变成一个中国本土的企业,而是说通过这个过程把中国本土企业变成一个跨国公司,变成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无论是商业模式、市场运营方式、运营能力都应该是国际化的,这是一定要走的。企业应该真的从低价竞争者慢慢提升为技术方案提供者,进而成为全球的战略合作伙伴。能够让中国的产业生态真正成为全球的商业生态。
- •全球TOP4元器件分销商半年报业绩大PK,欧美回暖2025-08-07
- •最新全球汽车Tier1厂商业绩大PK2025-08-05
- •4年间,美国视角下的中美半导体产业竞争力变化2025-07-31
- •元器件终端市场洞察及机会分析|2025072025-07-29
- •模拟双雄Q2业绩盘点,哪些市场成增长引擎?2025-07-23
- •20+芯片及电子代工厂商半年度业绩PK,芯片及终端市场有哪些变化2025-07-22
- •坚持继续布局32位MCU,进一步完善产品阵容,96Mhz主频CW32L012新品发布!2025-07-16
- •电子元器件销售行情分析与预判 | 2025Q22025-07-16
- •电子元器件销售行情分析与预判 | 2025年6月2025-07-08
- •元器件终端市场洞察及机会分析|202506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