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推动移动通信的互联网化趋势

来源:电子发烧友 作者:华强电子网 时间:2019-01-23 16:31

google 互联网 移动通信 t-mobile

Google推出的“Fi”服务已经历经3年时间。最近,Google把这个移动虚拟运营服务的名称从之前的“Project Fi”更改为“Google Fi”,同时为客户增加了自带机入网(BYOD)服务。

Google推动移动通信的互联网化趋势

Google的这项服务是基于T-Mobile、Sprint、U.S. Cellular的移动虚拟基础网络服务。该服务允许用户在Wi-Fi和蜂窝网络之间进行切换,使用“Fi”服务的客户可自动在上述运营商的网络和100多万个开放式免费Wi-Fi热点之间进行切换。该服务的基本月租费为20美元,这一月租标准包含了无限量的本地话音、国内短信、国际短信。数据流量的设计则比较巧妙,目前的资费标准是10美元/GB,但当客户支付的费用达到一个上限时,就不需要额外支付费用了(目前针对单个客户的上线是60美元)。这就是Google所谓的“Bill Protection”。Google还提供了多人服务套餐——“具有更多灵活性的不限流量套餐”。

在这一服务推出之前,Google做了大量的前期布局工作,以实现移动用户与Google网络广告、云服务和和企业应用等的对接——实际上Google提供移动网络服务,与其丰富的云端服务结合起来,让客户能够以更为顺畅的方式获取服务,这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2015年Google开始提供该项服务时得到了各方的关注,尤其是电信行业中以激进的方式开展“去电信化”的T-Mobile。

当时业界预想的是,Google借助“Project Fi”提供Wi-Fi优先服务,用以模糊“运营商”概念,通过较低的政策门槛手段减弱或者摆脱电信运营商的控制。尤其是像Google这些在互联网运营中积累了大量基础信息设施的企业,通过该服务可以低门槛进入无线通信市场。另一方面,大数据挖掘、定位技术的发展也为该网络的价值提升提供了更多可能。该服务的提供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界移动通信服务市场发展的互联网化趋势。

不止更名,Google Fi悄然改变

3年过去了,我们可以观察到Google对该项服务的一些坚持,以及新的发展和变化。

“Fi”的基础价格和流量包价格基本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Google在2015年推出服务时定价是比较合理的:这个套餐把无限量的本地话音、短信、国际短信作为基础服务(该类产品已经进入生命周期的成熟晚期或者衰退期,利润弹性已经不大);把流量分为若干个10美元的组合以适应灵活的客户需求量调整,最后再设计一个上限来引导客户消费预期。与旧套餐不同的是,当每月达到数据流量的使用上限时,用户并不会因此而限速,反而是享受接下来免费的流量直至15G

虽然我们没有数据能够观察到“Fi”服务的用户数据使用量构成情况,但Google在对这一服务的介绍中给出了这样一个经验数据:2018年的1月,不超过1%的用户使用量超过15G,这是Google设定的开始降速的“不限量”边界值。这样一来,“Fi”的用户就能够通过这样的数据分享来形成一个相对理性消费的参考标准(相当于和客户沟通的不限量就是15G)。在“Fi”的介绍材料中,“unlimited(不限量)”的字眼并不多见,可以感受到的却是Google对“消费可管可控、选择自由灵活”等信息的传递。

Google对“在不同网络中自由切换”这一卖点有所弱化。3年前Google推出“Fi”服务时,业界有着对Wi-Fi优先的讨论。例如,虚拟运营商Scratch创始人Alan Berrey就曾经认为,Wi-Fi网络相比公共无线蜂窝网络而言已经成为客户使用的第一选择,因此他所设计的商业模式是“Wi-Fi免费优先”、无线蜂窝网络作为备份。所谓的备份指的是只有当用户需要访问网络而周围又没有可用的Wi-Fi网络时,Scratch才会为客户提供Sprint的数据服务。Google当时的宣传也是客户能够在Wi-Fi网络、Sprint和T-Mobile的公共无线蜂窝网络等几张网络中选择质量最好的网络连接。然而在目前“Fi”的介绍中,这一点没有被特别提及。这一方面是T-Mobile和Sprint的合并讨论中、U.S. Cellular覆盖范围有限;另一方面也体现了Wi-Fi网络的重要程度大不如前。这一个变化非常值得关注,因为“Fi”或是T-Mobile在其Un-Carrier7.0(去电信化)推出的个人CellSpot路由器及基于该路由器之上的Wi-Fi网络话音服务,目的之一都是在构建广覆盖的Wi-Fi运营网络。Google在这一点上的弱化,是否意味着Wi-Fi运营级网络的思路已经过时?

通过“带机入网”的宣传,进一步消除客户因为终端约束带来的门槛。“Fi”服务最早是有门槛的,一开始这一服务采取了邀请制,需要取得服务注册邀请码方可加入。同时客户需要以199美元的价格购买捆绑Project Fi服务的LG Nexus 5X手机。邀请制是放开了,但终端的门槛一直存在,根据Google Fi之前所提出的“在不同网络中自由切换”功能,客户需要采用Google订制的终端(目前仅包括Pixels、Moto G6、LG G7 ThinQ、LG V35 ThinQ和Android One Moto X4等几种型号)才能够入网享受服务。而“Fi”目前所提供的BYOD解决方案因为弱化了不同网络切换的功能,所以可以选择兼容的终端类型就比较丰富了。然而需要注意的是,Google只是说这些终端属于“兼容Fi服务”,并在FAQ中指出“Phones that are not designed for Fi can sTIll get many of the benefits of the Google Fi plan”,也就是说,这些终端只能享受到Fi的部分服务功能,网络自由切换功能是没有的。

Google Fi提供免费的公共Wi-Fi加密,防止流量被窃听。Wi-Fi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是安全性问题。Google为“Fi”用户提供了免费的公共Wi-Fi加密VPN,当用户启用增强VPN时,其所有的移动和Wi-Fi流量都将通过VPN加密并安全地发送到用户连接的每一个网络上,这样用户的在线活动就得到了加密。尽管这样的处理需要终端的兼容性支持,并会带来10%的带外流量消耗,但由此而获得的安全性保障,对许多用户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选择因素。

是敌是友?运营商观点不一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看Project Fi,各方观点大相径庭。类似AT&T、Verizon这样的主流运营商会把“Fi”看成吞食一部分移动市场份额的虚拟运营商。而一贯来比较激进、希望能够重新定义运营商角色、落实到Uncarrier系列行动的T-Mobile,则认为在“Fi”项目上与Google的合作极具战略意义。

T-Mobile公司的CEO John Legere曾经指出,Google Fi已开始改变关于行业未来的思考。“很明显,内容、社交媒体和娱乐都将转移到互联网,而互联网正在走向移动。”John Legere一直认为,无线运营商之间的合并只在于何时发生与如何发生。John Legere认为未来数年内,移动运营商的市场格局将会被打破,有线电视运营商与内容公司、娱乐公司和社交公司,都将加入到这一市场中。他预期,未来会有更多的新进入者和更多的整合,整个市场将会呈现出一批更广泛的行业公司与移动运营商合作竞争的态势。基于这样的观点,John Legere将内容服务企业、应用服务企业和其他行业公司更多地定位为未来的潜在合作伙伴。

这种认识或许较为乐观,但事实上,“Fi”的进一步发展或许会给运营商提出新的巨大挑战。丰富的应用不提,Google通过类似Fiber这样的高速网络设施建设实现了基础网络的布局,如果能够将网络接入这种比较刚性的需求转换为应用触点的话,Google的掌控能力将能够得到大大的加强。

也就是说,当Google Fi无论是服务质量、易用性都做得足够好,又消除了终端等方面的门槛,同时签约又非常简单,它就能够逐渐在移动通信市场领域形成对运营商强有力的挑战。因为对最终用户而言,他们可能不见得会关心自己使用的是哪一家的网络,而只需要关注于自己和Google之间的业务关系。而Google通过整合各类网络、各个地域(包括国际上网络)等资源,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一张可用程度非常高的服务网络。加上Google所积累丰富的用户体验经验,用户会形成和Google之间越来越密切的业务关系。在解决用户各种问题的同时,通过网络接入这个刚性需求所带来的各种弹性需求会不断增加。如果没有John Legere的这种认识和实践,运营商或许会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中。

“Project Fi”更名为“Google Fi”,或许不只是更名这么简单而已。Google的这项服务,肩负着拓展移动服务的重任,加速前行。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