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索尼官宣“造车”,“蔚小理”们的最大威胁?
索尼“造车”,震惊“蔚小理”。
今日消息,在相当冷清的CES 2022消费电子展主题演讲中,索尼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吉田健一郎正式官宣,索尼集团将成立一个新的部门——Sony Mobility Inc,这是一家专注于电动汽车的新公司,吉田健一郎称:“我们正在探索索尼电动车的商业化。”
索尼汽车(图源:CES索尼官宣视频)
本届CES索尼发布会的展台上,该公司展示了去年在CES上发布的现有索尼Vision-S轿车,以及一款被称为 Vision-S 02 的新概念 SUV 原型车。索尼称安全一直是其第一要务,这一点在制造这款 SUV 时并没有改变,车内外共安装了 40 个传感器,用于监控安全状况。
其实,站在消费电子大厂的角度而言,索尼其实也是很焦虑的,其焦虑程度丝毫不亚于如今在造车上屡屡碰壁的苹果。毕竟,传统的消费电子市场创新度正急剧下降,增长力也正逐步下滑,隔壁的汽车市场“新四化”热度爆涨,即便是没有基础的“蔚小理”们,都勇敢的拉投资对着“造车”这一赛道疯狂砸钱,通过几年的沉淀,如今也砸出了一些“名堂”。
疯狂突进的“蔚小理”,索尼能否“拿捏得住”?
对于擅长玩资本的中国玩家们来说,新能源汽车赛道只是一场博弈游戏,只要钱够多,资源足,就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后的胜利者。“蔚小理”的成功,就是鲜活的案例。
从一开始备受质疑,到如今的大量交付,无论蔚来、小鹏还是理想,都已经真真正正的走过了品牌发展的“低谷期”,创始人们也逐渐从幕后走上台前,为自家产品摇旗呐喊。如今,大获成功的“蔚小理”正借助国产品牌的优势在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大肆收割。
图源:财联社
据日前造车新势力公布的12月及2021年全年交付情况显示:小鹏汽车位居全年交付量第一,蔚来、理想分居二、三位,捍卫了“蔚小理”的称誉。
其中,小鹏汽车12月以16000辆的交付量连续三个月登顶造车新势力“销冠”,同比增长181%。第四季度累计交付量达到41751辆,同比增长222%。凭借四季度的良好表现,2021年小鹏汽车全年总交付量达到98155辆,为2020年的3.6倍。而且,小鹏P5在今年10月开启规模交付后持续爬坡,12月交付5030辆创下新高。
图源:财联社
凭借理想ONE一款车型,理想汽车以14087辆的交付量连续两个月实现交付破万,并再创交付记录。理想汽车在三季度财报中预计四季度车辆交付量为30000至32000辆,实际四季度交付量为35221辆,超预期10.1%-17.4%。1-12月理想汽车的交付量为90491辆,也是造车新势力中单车交付量最高的品牌。
但蔚来由于芯片通关等各种不可控供应链因素的影响,错失了第一的宝座。从全年的整体交付量来看,蔚来汽车以91429辆的交付量;而且从12月的单月表现来看,蔚来汽车出现了环比3.6%的小幅下跌。
如此疯狂突进的“蔚小理”,即便索尼成立一家新的部门,甚至未来这个部门逐渐发展成新的子公司。旗下的汽车产品陆续下线,索尼短期内也很难与“蔚小理”一较高下。一方面,索尼固然体量巨大,业务线众多,而且自家也拥有半导体关键供应链比如CIS芯片等产品自产能力,但大企业往往有很沉重的包袱,尤其是日本企业,在接受新事物和新市场变化上相比中国当今的创业公司而言灵活性更差,思维和战略转换周期更长,难以适应如此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场景变化。
另一方面,索尼公司过去那么多年树立的固有消费电子属性,想要轻易的开辟汽车业务,从消费品转向汽车,进而在用户眼中建立可信的汽车品牌形象可谓十分艰难。毕竟,这是连一代消费电子大厂苹果至今都难以突围的痛点,即便是没有什么包袱,且资本雄厚的“蔚小理”甚至前辈特斯拉,都是经过持续很多年的不断烧钱、亏损以及磨合,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对于索尼而言,前方面临不仅仅是“造车”挑战,更多的还是转型甚至品牌形象的巨大挑战。
巨头轮番“拼车”,“蔚小理”的机会不多了?
固然前路艰难,还会遭遇“蔚小理”这等灵活应变的竞争对手,但索尼依旧还要坚持造车,也是迫于当前大量处于同级体量或同一赛道的竞争对手们都开始下场造车,索尼若不坚持转型,未来必定会遭受同业竞争者的“围攻”。随着市场风向的飞速变化,往后消费电子市场日益萎缩,如果没有新型“风口级”业务的加持,索尼几乎很难在未来的科技战争中生存下来。
如今的小米、华为、苹果、OPPO等巨头科技企业,其实都是这种心态,即担心自己跟不上“风口”,又担心自己积累不足,拼不过“蔚小理”此类新兴品牌甚至更多在传统汽车市场有大量积累的老牌车厂。因此,自己造车或者选择小厂合作共同把品牌做大,成了这些巨头企业当下的选择。
索尼汽车内饰图(图源:CES索尼官宣视频)
不过,巨头的相继入局,也极大的增加了智能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拥挤度,对于“蔚小理”这样行业积累不多,基础资源也不丰厚的“半吊子”玩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就拿华为、小米来讲,华为的风格是专精、技术流、生态流,狼性风格一旦在汽车市场发挥出来,给予“蔚小理”的压力可非同一般,华为有雄厚的供应链和投资关系,以及强劲的生态系统和用户规模,再加上技术力,这些都是“蔚小理”所不具备的。
虽然小米的风格相比华为更加温和,但供应链和生态依然是这家智能终端大厂有底气在智能汽车领域披荆斩棘,敢于投资的根基。更何况,小米善于压价,之后小米若在汽车领域采取这种战略,势必会进一步压低智能汽车赛道的利润,导致整个产业开始掀起价格战。因此,巨头的相继入局,未来的智能汽车赛道将会形成“百团大战”的格局,风格迥异的玩家们如何在这个市场和平共存,是一大难题。
更何况,如今的“蔚小理”,合计才280075万的销量,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大盘中的占比不足10%(根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2021年1月至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为251.6万辆,相较去年同期的90.3万辆,同比上升了178.63%)。随着巨头 “造车潮”的到来,已经跑过上半场的“蔚小理”,要如何在“造车”下半场活下去,才是未来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
- •重磅!苹果取消造车,发力AI2024-02-29
- •AMD 第三季度营收约 56 亿美元,索尼 PS、微软 Xbox 定制芯片业务前景光明2022-11-02
- •SA:索尼 44% 份额领跑 2022 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图像传感器市场,其次是三星和 OV2022-10-25
- •小米造车的真实代价2022-07-07
- •苹果造车最新进展:已完成管理层重组,力争2025发布2022-06-13
- •三星决定不进军电动汽车整车市场2022-05-17
- •vivo要造车?官方回应:并没有2022-04-24
- •猎头、借腹、50万?"芯车",要亲自下场了!2022-03-23
- •小米Q4收入同比增21.4%,汽车研发团队已超1000人2022-03-23
- •2021年全球智能手机图像传感器营收151亿美元,索尼、三星、豪威位列前三2022-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