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国产?华为浏览器“出鞘”!真“自研”还是假“噱头”?
华为“国产自研内核”,希望不要重蹈“红芯浏览器”的覆辙。
近日,华为浏览器MEET X沙龙·教育期间,微博博主“@长安数码君”称,华为浏览器的资深经理透露说:大概再过两年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好的华为浏览器问世。
图源:微博
这则消息,引发了一众科技媒体的广泛传播,纷纷声称华为要“自研浏览器内核”了,“纯国产自研内核”浏览器被华为接棒,信息安全方面,我们不用再被“卡脖子”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纯国产”浏览器?可能是又一个“红芯”!
在当前科技领域处处受制的形势下,“国产自研”能够瞬间引爆国内舆论圈也可以理解。毕竟,本土科技产业无论是软件、设备、芯片亦或是基础元器件等赛道未来的方向都是走“自主替代”之路。但“狂热之下”也应理清现实,某些“国产”是否真的是“纯国产”?
就好比属于软件领域的浏览器赛道,如今国内无论哪家常见的国牌浏览器,基本都是走得“+Chromium”内核的模式,比如国内的360浏览器、猎豹浏览器就是“IE+Chrome双内核”,现在很火的Microsoft Edge,QQ浏览器等等,本质上都属于“Chromium内核”的产品,只不过厂商自己“换了一张皮”,做足营销宣传,就可以宣称自己是国产浏览器。
2018年8月“名声大臭”的红芯浏览器就是一个鲜活的案例。当时,红芯浏览器宣称自己打破了美国垄断,实现了中国首个浏览器内核——Redcore内核。当时由于“国产替代”风头正劲,红芯也因此融资了2.2亿元,最后却被扒出只是Chrome套了个壳,高管履历也涉嫌造假,引爆舆论漩涡。
红芯浏览器内核被曝光(图源:百度)
红芯的案例,虽然“路子”有些极端,走了“造假式营销”的路线,污染了“国产替代”这个名词。但红芯“造假”事件,也引发了国内对自主浏览器甚至自主软件系统的反思,尤其是浏览器领域,在当前“Chromium内核”完全开源支持自主定制的形势下,对于本土科技品牌来说,究竟有必要再开发“纯国产内核”吗?
某国内互联网大厂做前端开发陈工认为:“现在的所谓国产浏览器没有真正自主研发而非套用Chrome内核的。说的好听一点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重复造轮子。况且目前来说,谷歌就已经把浏览器内核做到极致了,想要超越,难度太大,性价比太低,码农都不愿意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业务。现在Chrome内核基本已经成为事实标准了,微软、Opera都开始放弃自己的内核了,微软的Edge(IE)都改用Chromium引擎了,Chromium系之外,只有FireFox在苦苦支撑。”
所以,即便此次媒体圈大肆借助华为这一“流量密码”疯狂宣传“国产自研内核”。但业内人士几乎都知道,无论是哪家国产浏览器,宣传期给足“国产自研”的流量,但最终产品出来,也大概率可能也就是个Chromium套壳品,离真正“纯国产”还有很大的差距。
内核“纯自研”:究竟有多艰难?
了解国内软件圈的都知道,即便强如腾讯、360甚至百度等软件技术大厂,在开源“Chromium内核”的垄断面前,也毫无还手之力。因此,“套牌”成为这些大厂最终选择的浏览器发展路线,毕竟,“在保证兼容性的情况下”,想要纯自研一款浏览器内核,付出的代价真的很大。
陈工对记者表示:“研发自主内核,相当于接手了一堆不断变更的开发需求不说,还得把几乎在没文档、没源码的情况下,把祖传20年功能连带Bug全都开发出来,这是个巨大的门槛。连Chrome和 Firefox当年都没完全这么做,他们是扯着规范的幌子,几乎不管IE祖传的那些东西,直到把IE市场份额给吃掉了,相当于另起炉灶,等占有率差不多了,才慢慢的做兼容IE常见的那些功能。反观当时的Opera,跟着IE的规范走,到最后实在做不动了,市场占有率也不行,终于也扛不住切成 了Chromium核了。现在就连微软自己的
Edge(IE)都开始用Chromium核了,所以说想要从头开始做内核,建议国内厂商还是省省心吧。”
除此之外,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中国在互联网领域发展相对比较晚,错过了HTML4制定标准的时代,很多标准在1999年以前就已经定下来,而浏览器又是一个特别需要去么遵守公开开放标准的产品,想要入局,就得基于已有的技术和标准去做,就好比通讯行业的2G/3G标准,这是既定事实造成的不可逾越的门槛。
更何况,从零开始开发自有内核,成本太高,很难有企业扛得住,更不必说现在内外交困的华为。以目前市场占有率最大的Chrome为例,据编者了解,Google最多时曾调动超过1000个硅谷的程序员集中力量去开发出Chromium内核的浏览器。
从2008年算起,至今也花了10年时间。按硅谷湾区程序员当时25万美金年薪来算,一年研发工资近3亿美金,10年就是30亿美金的研发成本。推广成本更是数倍于研发成本,即上百亿。一个浏览器代码接近2400万行,从项目规模来说,已经接近半个操作系统。
陈工强调:“Web/Javascript 的标准发展了二十几年,有PB级别的Web文档数据和Javascript脚本被生产出来。Google、微软、苹果作为行业先行者,能够制定规则已经是个无可避免的事实,而国内,没有同等实力的公司有这样的资源,可以投入30亿美金去做自主研发,花上百亿美金去推广。”
更何况,前有Chromium内核这样的纯开源项目,华为或者后来者如果要捣腾出一个封闭、强调私有标准的自主研发的浏览器,往往比一个开源,遵守开放式标准的浏览器更危险。从Microsoft Edge的浏览器可以看到,虽然Edge比IE性能更好,比Chrome更省电,Smooth Scroll技术也强过Chrome\Firefox\Safari,就算内置到Windows10的系统中去,利用Windows10的流量做推广。但是代码不开放,接口不开放,不支持扩展,不兼容老网页等多个原因,导致强如微软都无法把它推起来。
另外,从Chromium/Firefox的项目机制判断,陈工认为:“一个开源授权协议就是一个项目的精神。靠开源方式做起来的项目是无法以闭源方式运作下去的,就像现在芯片领域流行的RISC-V类似。比起开源项目被美国人控制,个人认为国内更应该担心的是标准本身缺少话语权。毕竟浏览器的每行代码,都要受W3C协会,CABForum组织,RFC协议规范。引擎里每一行代码的逻辑,是要受对应的行业标准所约束,本土企业基本上该领域没有话语权。”
不过,这并不代表不鼓励国内企业去尝试“纯自研内核”,虽然成本巨高、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正比、推广难度大,可国内企业依然可以去做产品布局。毕竟,像操作系统这样被谷歌、苹果、微软垄断的市场,都能再出一个华为鸿蒙,像华为这等体量巨大且具备自有设备市场基础的企业,捣腾出一个“自研内核”可能不会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但编者认为,“鸿蒙”虽然已“出山”,规模也仅限于华为自有的设备群体,外部如小米OV等国产品牌几乎都不接纳。在“鸿蒙”都没有完全推广开来的情势下,华为投入巨资去立个“自研浏览器内核”项目,势必会引来更多国内“套牌”产品的围殴绞杀,最终可能只会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 •创新·互联·芯生态 | 2024半导体产业发展趋势大会暨颁奖盛典圆满举办2024-04-13
- •最新国产模拟芯片厂商实力大PK2024-03-29
- •瑞萨率先在业内推出采用自研CPU内核的通用32位RISC-V MCU2024-03-26
- •最新国产车规芯片厂商实力大PK2024-03-15
- •4000万台!国产ODM巨头获大订单!2024-01-29
- •年出货近1亿颗!这家国产厂商多个细分领域第一2024-01-03
- •出货超1亿颗!这类国产MCU可pin to pin替换ST2024-01-03
- •出货超1亿颗!这类国产MCU可pin to pin替换ST2023-12-01
- •高中低压全品线布局!一家快速发展的国产氮化镓IDM芯片厂商2023-11-17
- •导入客户超150家!这类国产芯片可pin to pin替换英飞凌202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