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化权威对话:共享促互动
来源: 作者: 时间:2006-11-21 21:41

2006年11月20日《中国信息化》杂志《权威》专栏题图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科技图片
中国信息化记者/逯阳
“六朝古都”——南京是中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源远流长的古代文明与充满活力的现代文明的交融,使得南京成为长三角区域的中心城市。“呼应上海,辐射周边”的城市战略,使南京紧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南京正在积极改善和强化与沪宁之间的交通联系,加快与宁杭经济带的连接,进一步发挥对周边苏皖城市的辐射作用,从而提升南京
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
在这样的历史时期,南京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和南京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如何充分挖掘城市信息资源,发挥东西双向集聚和辐射作用,将南京经济推向新的高度?记者11月7日独家专访了南京市副市长陈刚。
城市的竞争与发展需要信息资源参与其中
《中国信息化》:您好!陈副市长。有人说,信息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必将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基石,对此您怎样看待?
陈刚:信息资源广泛存在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和部门,是各种事物形态、内在规律和其它事物联系的各种条件和关系的反映。信息同能源、材料并列成为了当今社会三大资源,由此可以看出它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资源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越来越重要,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它的开发和利用是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南京市是一座充满经济活力、富有文化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市。随着南京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
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有着很大的区别。矿产、天然气等等这些硬资源是不可再生的,但是信息资源能够重复使用,而且其价值必须在使用中才能得到体现。同时,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中体现不同的价值。它还具有高度的整合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它还是社会财富,具有流动性。所以把信息资源作为经济社会的战略资源,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个城市或地区之所以一定要拥有信息资源,这是竞争的需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不掌握信息资源,不把它利用好,城市在广泛的竞争中就不可能占优势,发展将会受到限制。所以我想,城市的发展应该把信息资源作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成分考虑进来,这一定是未来的趋势,也是我对信息资源重要性的理解。
节约型城市建设需要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
《中国信息化》:城市信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备受城市管理者关注。据我所知,南京市鼓励和引导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您可不可以结合南京市实际情况,谈一谈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中如何进行信息资源开发?
陈刚:的确,城市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建设节约型城市日益受到广泛关注。我举个例子,比如城市的GIS(地理信息系统),在深度开发以后,实际上可以更好地协调和处理信息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在信息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信息孤岛”现象,使得信息不沟通,或者由于整合程度不够,也会导致与建设节约型城市产生矛盾。但是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以后,这种情况就会减少。
南京市鼓励信息资源产业化开发,这是当前非常迫切的一件事情。南京市的信息化建设起步比较早,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起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显著,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初步成效。但是让信息服务产业化,南京市还有待深入拓展。比如要加快信息服务业的发展,逐步加大信息服务业占整个服务业的比重,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发展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种在线服务,系统集成、数据库服务、系统监理以及各类咨询服务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种传统的服务行业的档次和水平,提高传统服务业的运行效率。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范围非常广阔。它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以吸引南京市以外的资源和市场。就如同杭州市的阿里巴巴网站,它的服务客户不仅仅是杭州市的企业,它的客户资源遍及北京、上海、江苏……乃至世界各地。客户通过互联网成为这个网站的注册用户后,就可以在这里寻找需要的信息助他们寻找贸易机会。类似这样有规模有市场的信息服务平台或者网站,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南京市也能够涌现。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可以看到,信息资源产业化做得越好,资源开发程度越高,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的社会越是一件有益的事情。比如,埋在马路下面的自来水管道、煤气管道、电线、电缆,只有煤气公司、自来水公司、电业局等部门自己知道地下管道的分布情况。由于信息得不到共享,其它的单位不知道下面管道的分布情况。施工的时候挖断别人管道造成大面积停电、停水、停气,就极大地浪费了现有资源。现在城市建设过程应该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信息资源整合和开发考虑其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更好的建设美好和谐的社会。
信息资源整合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中国信息化》:信息资源整合对政府的服务职能调整和公共服务结构优化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化建设在南京市政府执政方式调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为服务型政府的创建提供了哪些保障?
陈刚:信息资源整合是目前南京市一项重要工作,现在只是开始,信息资源整合任重道远。公共服务职能的调整和公共服务结构的优化,确确实实是两件相辅相成的事情。一方面政府职能调整和公共服务优化相互提出要求,另一方面资源调整和整合以后,也将会产生服务管理的新格局、新需求,从而创造新效率,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
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在南京市信息化建设中逐步建设和完善,其应用水平逐渐提高。近年来我们结合“权力阳光运行”工程,正在促进政府部门办事项目上网,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和政策法规网上发布,实现查询方便化、内容规范化、维护制度化;推动行政审批、登记注册、行政备案、年度检验和社会保障等政务工作网络化,提高办事效率和政府透明度;另外还在积极创建市民信箱系统,方便企业和市民。
南京市研究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制订政府信息资源公开、共享等制度。同,建设和完善政务辅助决策信息系统,加快“金盾”、“金税”、“金关”等一批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建设,提高政务信息资源的综合应用水平。推进人口、法人、人才、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等基础性、战略性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形成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机制。
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的组织协调。在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框架下,南京制订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的总体规划、专项方案和规范标准,强化规划和标准的引导作用。完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保障的法律体系,加强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各部门、各区县的电子政务建设管理部门和协调机制,形成责任明确、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管理体系。配合电子政务推进,将信息化知识与应用技能纳入公务员培训体系,实施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培训。
引入第三方机制实现信息互补
《中国信息化》:信息化建设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所服务领域、所服务行业的管理现代化相辅相成,城市信息化更是涵盖了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在信息化建设中,“信息孤岛”的出现,阻挡了城市快速发展的脚步。标准体系成为了信息化建设的纽带,请你谈谈南京在标准体系建设中的体会?
陈刚:我觉得标准体系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加强信息化标准建设势在必行。但是标准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有些困难。南京市在信息化建设所有环节中切实执行国家标准,并根据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南京的具体情况,在尚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领域,先制订些迫切需要的临时性地方性标准,逐步构建信息化标准体系。在数据交换过程中,加强数据交换中数据存储和交换标准的制订,重点做好信息技术实际应用和应用对象的标准规范工作,强化信息系统开发标准化、网络与接口标准化、信息流程标准化、软件工程标准化。完善信息化统计指标和核算体系,开展城市信息化水平的测试工作。
另外,上面我们提到“信息孤岛”的出现,标准是一个方面。但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部门的利益或者是这种条块分割的现状所造成的。比如教育、卫生、税务、工商、国土资源、社会劳动和保障部门都有各自的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为本领域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目前情况下部门之间信息往往没有共享,从而大大削弱了信息化系统本来应该达到的效率和能力。
《中国信息化》:您认为,如何规避这样的问题?
陈刚:规避是规避不掉的,但是可以做协调,可以由第三方机制来实现信息的共享。比如在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时,可以搭建一个信息交换的平台。为企业提供服务信息的机构有工商、质检、税务,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信息,银行的贷款等等。这个公众的交换平台搭建完成后,把企业所需信息拿到这里来交换。那么这些为企业服务的部门,将信息交付于由政府委托来承担工作的第三方,在这样的环境下既保证各方的信息不被任意泄露,又能够实现信息的交互和共享。同时,因为没有利益主体,许多事情处理起来就
上一篇:移花接木的S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