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树仁:中国CMM/CMMI市场正在逐渐成熟

来源:天极网 作者: 时间:2006-12-04 07:11

    

  CMM/CMMI热潮席卷中国软件行业!


    

  短短几年时间,国内1400家软件企业中,已有近两百家通过并实施了CMM、CMMI的各级认证,该比例远远超过美国软件行业高居世界首位。


    

  中国软件企业究竟该如何正确对待CMM/CMMI评估?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泡沫?


    

  另一方面,评估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先是CMM,然后发起方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向全球宣布,自2005年起不再支持CMM而转向CMMI;最近,PSP、TSP、CMMI三者的结合又成为新热点。


    

  国内软件企业究竟该何去何从?


    

  8月15日,国内首次“PSP/TSP/CMMI构建高绩效团队研讨会”在上海举行。在研讨会正式开始前一个小时,记者专访了研讨会的主讲人――循序咨询客户服务总监、SEI授权-CMM/CMMI主任评估师、SEI委任的亚洲唯一SCAMPI评估观察员Malcom Patrick(中文名 潘树仁)先生。


    


    

  CMM/CMMI不是时尚品


    

  天极: SEI(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软件工程学院)自今年起不再支持CMM而转向CMMI,那么对软件企业以及你们评估公司将带来哪些影响?


    

  潘树仁:从用户角度来说,就算是SEI不再支持CMM,他还是可以去学习实施CMM,因为用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从过程改进中获得真正的提高。实际上CMM也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最近的这次改进是作集成的CMM,即CMMI,把CMM当中没有说清楚的地方给解释清楚。从这个意义来说,CMM和CMMI并不是两个不同的标准,只是说CMMI在CMM基础上解释的更清楚一些,它是一个更新的版本。所以对一个组织来说,如果向CMMI转化的话,他们以前的工作不会浪费掉。


    

  过程改进是一个持续过程,CMM/CMMI只是评估当时一个时间点的情况。对一个成熟客户来说,当时间过了两年以后,要看到其在目前时间点的能力,这时就要通过新的评估来展示组织的能力。不管采用的是CMM还是CMMI,都需要新的评估而不是两年前的评估。


    

  对CMM/CMMI评估公司来说,只有帮助客户真正进行过程改进,而不是简单的宣称其达到了某个级别,它能在这个市场上长期生存下去。而那些只想为客户提供一个级别,而且又在很短时间内做到的话,这样的咨询公司肯定是不长久的。


    

  潘树仁表示评估的主要目的应是提升企业能力


    

  天极: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CMM、CMMI认证存在着“虚热症”或者说“泡沫”,作为SEI授权的评估师,您对此有何评价?


    

  潘树仁:首先我们要指出CMM/CMMI过程改进模型,本身目的是为了使组织能从改进中获得好处,并提升自身的能力。我们也看到的确存在着一些“泡沫”和“虚热”现象,但是如果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在市场宣传时说“我有这个能力”,而不是真正为了自身能力的提高,那付出的投资也就太昂贵了。


    

  过程改进并不是一种所谓的时尚,所以我觉着这个泡沫应该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同时我也很高兴看到这个泡沫能够结束。因为改进必然要对组织现状进行改变,而改变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曾有些组织问我能不能在6个月或者3个月时间里达到一个级别,我对他们说“对不起,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所以我希望客户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在我们的帮助下制定出一个合理的计划,来真正的进行过程改进工作,而不是在很短时间内去做不可能的事情。


    

  天极:如何看待部分软件企业在认证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评估师受贿问题?怎样才能维护CMM、CMMI认证的可信度及权威性?


    

  潘树仁:做到这方面的确是非常困难。SEI在质量保证方面所投入的人员并不是很多,现在他要求所有的材料都要送到他们那边去进行审核,他没有太多的人派往世界各地去进行现场评估和查看。在预防方面,他们也有一个机制,就是为评估师编了一套行为准则,如果评估过程中有不诚实、欺骗等行为发生的话,任何人都可以向SEI提出质疑,那么SEI将派人进行调查,若属实,那么就剥夺该评估师的执照。


    

  市场经历了三个阶段


    

  记者:您从1999年开始常驻上海进行CMM的评估,6年来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潘树仁:最大的感受就是看到这边的市场从起步到逐渐成熟的阶段。刚开始接触到一些客户,他们的愿望是进入国际市场;而现在接触的一些客户,他们有的实际上已经进入到国际市场,有的在国内竞争中成为最大的赢家。在几年前,我们要费力的向客户解释什么是CMM,过程改进是为了其改进能力,从而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当然现在还有少客户要求在很短时间内达到某个级别,对这种客户我们是不和他打交道的。更多的客户已经意识到要改进他们的能力,而不是拿到一纸证书。从这个方面来说,客户本身越来越成熟了。


    

  中国市场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总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从1999年到2000年,很多人对CMM还不了解,要给他们解释这是什么;第二阶段就是2003年也就是刚才说的“过热”阶段,客户说CMM/CMMI很好我们需要,所以要给我们做快一点,半年内就要拿到它,为此还要再给他们解释一遍为什么不可以这样做;而最近一两年来,更多的客户了解到了这一点,他们要我们向其解释怎么样才能使组织真正获得能力的提高。


    

  记者:现在中国已有200多家软件企业通过CMM、CMMI的各级认证,您个人觉得中国市场的增长空间还有多大?


    

  潘树仁:中国引入CMM、CMMI也就只有四五年的时间。我想之前很多中国企业要做这样的评估,其中一个原因是看到印度公司在做这样的评估,以便于更好的去从事美国软件外包业务。所以中国软件企业也想通过CMM/CMMI在国际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当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为了持续改进企业的流程。这种需要应该说是在不断地产生,只要软件市场继续发展,这种需求就会不断增长。同时我们可喜的看到,那种只是为了宣称达到几级水平而进行评估的现象正在下降,希望真正提升能力的组织变的越来越多。


    

共2页。 1 2 8 :

    

相关文章

资讯排行榜

  • 每日排行
  • 每周排行
  • 每月排行

华强资讯微信号

关注方法:
· 使用微信扫一扫二维码
· 搜索微信号:华强微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