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副局长专访实录:深圳IT业的机遇和未来
来源:华强电子世界网、PConline联合采访 作者: 时间:2003-12-10 20:18
(华强电子世界网独家报道)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制造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华南IT制造业的发展,这正是深圳的示范作用,使全国各地都随之形成了工业区、科技园的模式,并带动和推进本地经济增长。
然而,随着各地政府越来越重视当地IT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吸引外资并“挖掘”着深圳乃至华南地区的IT厂商。一些媒体也跟着风传,深圳的IT产业似乎遭遇困境。
![]() |
图为张克科向863专家组介绍深圳IC设计基地的情况 |
??产业优势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建立起来的,它必须通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和产业环境完善的艰难过程。诚然,作为中国最具历史和先天优势的IT制造业基地,深圳的发展优势是很难被其他地方取代的,作为深圳IT产业的“当家者”——深圳市科学技术局,又是如何看深圳IT产业呢?
为此,华强电子世界网、PConline联合采访了深圳市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张克科先生。他向记者传达了一个明确的信息,那就是:深圳IT业无惧外界的竞争,会继续发挥优势,并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完善,使IT业有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
谁说深圳IT产业没有吸引力?
??问:您认为深圳的IT产业环境如何?比如硬件、软件设施方面,相比起其他地区,深圳对企业来说,还有吸引力吗?而相对于东莞、江浙、长三角一带,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又是什么呢?
??张克科:虽然珠三角的很多企业到长江三角洲设立分公司,这是因为他们需要当地的资源,反过来,很多上海、北京等地的企业也到深圳设立分公司、办事处,其实也是看重深圳的资源,我们认为,这都是正常的资源调整,企业都会有自己的战略部署。相反,很多长三角的企业也向我们表达了到深圳来的意愿,但他们也并没有要说抛弃长三角。
??珠三角最大的优势是形成了制造业的基础,在电子、通讯、家电领域具有区域基础优势。其次,深圳的市场渠道融洽,很多海外公司代理都在深圳。另外,深圳通过引进外资和来料加工企业的发展,拥有了一支熟练的IT产业的技术工人和产业配套队伍,深圳IT产业发展初期主要是来料加工贸易,从而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产业队伍带动了研发。
??为什么很多人在说深圳不行了的同时,却依然有那么多的大型企业进驻深圳?他们到深圳不是为了跟风,而是经过了各种科学调查后才选定深圳的。
五大问题困扰珠三角IT产业
??问:那么深圳乃至珠三角IT产业的问题出现在哪些方面呢?
??张克科:从目前来看,珠江三角洲的发展存在几个问题:
??一、人才的问题。
??珠三角完全可以吸纳大批人才,但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留不住人才。实际上在珠三角聚集了各类人才,但是怎么留住,是必须面对的问题。这种状况与人才的心态、工作环境、政策配套有一定关系。对于低层次的打工者来说,经常流动是正常的,但是对于研发人员来说,三、五年就流动就很不正常。
??二、缺乏非盈利的、公共的科技支撑体系
??我们一直认为,科研发展要建立在企业发展上,当企业发展后,对行业是很大的促进。目前,产业发展仍然缺乏一种非盈利的、公共的科技支撑体系,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共享技术资源平台等。深圳不如北京、西安、上海等地有众多的国家研究部门,深圳缺乏一种基础的、公共的、开放的平台,如开放的特殊测试设备、测试环境等。发展这样的体系,可以选择一些机构来担当协调的角色,我们准备建立了跨部门的公共服务平台,行业服务平台,如钟表、电器、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还有新的生物孵化器、软件测评服务平台等。另外,著名大学在深圳设立的研究机构也会加入到公共开放体系中,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
??三、产业的系统化发展问题
??孤立看深圳乃至珠三角的IT产业,看起来不错,但如果没有得到系统的支持,产业就不能持续发展,因此高新科技产业中,无论从哪个方面考虑,都需要建立一个环境,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产业链。以IC产业为例,需要整机系统、芯片设计、测试、封装和生产加工等各方面配合。现代的产业竞争已经不是单一产品的竞争,而是系统实力的竞争。在珠三角如此好的产业环境,如果还满足于帮别人代工制造的话,得到的利润很低。
??但目前研发自己的核心技术也会遇到困难,一个是技术无法进入主流的产品系统,也就是无法融入别人的平台;另一个是在你研发出替代技术后,海外企业就退出市场,开发另一种高附加值的产品挤压。我相信中国人能研究出最好的产品,让珠三角乃至中国的企业都来投入进行系统攻关并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芯片,也就是说形成产业联盟,那么市场就很大。
??四、缺乏一批良好的中介组织
??张克科:IT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各个产业链建立系统的发展模式,而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必须完善中介服务组织。中介组织的建设目前的通常做法是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来统筹。实际情况是,由政府部门牵头成立的行业协会都很难脱离行政手段干预,如果是完全自行成立的协会又往往会形成无须的壁垒。高科技发展最终需要一个良性的产业环境,包括行业协会、行业标准、法律、商务贸易、人才引进等环境,有这样的环境,IT产业才能摆脱小作坊式的发展模式。
??五、企业的发展视野问题
??张克科:企业要敢于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如果没有意识走向国际上的话,到头来本土市场被别人占领,国外市场又不能得到,未来发展就会越来越困难。
??回过头来看,无论是国际竞争也好,市场竞争也好,还是要回归到第一点的人才问题。要有这样的人才去创新,去冒险、去开拓新的领域。这五个问题形成一个圈子,环环相扣,如果这五个问题能互动起来,这个产业就有戏了。
??问:说到人才,曾经有一个深圳企业花巨资从日本引进先进人才,你是如何看这样的人才引进方式呢?
??张克科:确实,深圳缺乏顶尖级的人才,特别是一些新兴发展中的产业。上面提到的引进方式是突破性的,可以到达跨越的发展基础,我觉得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不过,人才引进之后,也面临一种困难,就是“有帅没有将,有将没有兵,有兵没有队”,能否找到与之匹配的中层技术人才是关键。我认为必须引进顶尖人才和相关的团队,另外就是通过成立大量的专业职业训练机构,培养高中层技术人员,职业训练机构可以扮演企业岗位需求和大量毕业生上岗之间桥梁的角色。
深圳IT产业遇上最好的机会
??问:今年以来全国IT产业环境一片看好,请你介绍一下今年深圳的科技产业发展情况?深圳IT在未来会怎么走?
??张克科:我觉得,深圳市IT产业应该要静下心来,在原有的基础上对产业做好产业规划和布局,而且目前机遇很好,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深圳与香港合作优势显著。在CPEA(内地与香港更紧密合作关系)的框架下,深圳可以规划与香港市场需求衔接的IT产业发展,以此带动深圳产业链的完善和加固发展。就高新科技产业来说,深圳仍需要作调整,高科技产业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概念,高科技产业要向高附加值转变,高附加值在市场利用程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有极大的推动作用,珠三角仍然有一定的空间。
??第二、珠三角各地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大环境来看,目前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关注珠三角IT产业,其实,目前大家都意识到珠三角的问题,但这不是靠一个城市解决的。在全国竞争环境下,更好地比较与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长江三角洲IC产业整合,让大家都意识到区域整合的重要性,从这点来说,深圳遇到很好的机会。??
第三、广东省提出“泛珠江三角洲”概念,让泛珠江三角洲变成与大西北、东北板块的区域板块,对整个资源调整和产业配合是很好的机会。目前,由省政府计划的从珠三角的产业环境、产业规划到泛珠江三角洲的科技合作框架都已出台。不但把香港、澳门联系起来,更准备包括福建,广西等地。深圳应当有所作为。
??问:CEPA是最近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香港的近邻,深圳应该是得天独厚的地位,你是怎么看CEPA呢?
??张克科:在CEPA还没有确定之前和之后,我们都有个基本观点:“香港最得益的是与深圳的合作,因为最大的优势是地缘优势。”其实,CEPA是一个框架,既不专属于广东也不专属于深圳,它而是全国性的框架,CEPA实际上是WTO前提下的试验,作为一国两制过程中给香港更多的机会。深圳也迫切需要经验和机会,先行先试,而香港则需要在经济上有更好的发展。深港之间有个很多合作机会,如最近提得很多的河套地区的发展,沿深圳河一河两岸的深港边境地区的发展。河套区可以作为一个试验区,利用地缘优势,开展一些WTO和 CEPA之间结合过渡的项目,如科技、教育、旅游、展览、金融等。这些都能给香港很好的机会,当然深圳也会从中配合、受益。我想这是CEPA的好处。
??深圳曾经提出过请更多的跨国公司到深圳设立总部,但是他们却到上海、北京,为什么?因为深圳太靠近香港了,从布局上考虑,他们不可能在香港设总部后再到深圳设立总部,然而,又有很多公司在这里设立分公司,因为离香港很近,太方便了。所以说,深圳不一定是跨国公司的总部,但肯定是他们必须重视的一个窗口,深圳仍是一个商务基地。另外他们在一些政策环境下的保障,也是深圳从开办经济特区以来一直延续的。
我们不提供不要钱的优惠
??问:你是怎么看其他地区与深圳的竞争问题?毕竟其他地区提供的政策、税制等优惠要远远比深圳好。
??张克科:我不认为这是一种竞争,深圳IT在发展初期也搞过类似的优惠,这种政策是城市产业发展梯度的问题,就算中国不实施,马来西亚、泰国、印尼也会用这种方式竞争,深圳要坚持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找到发展过程中的机会。另外,我们也在学习,学习其他地区的经验和可取之处,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产业链等方面。
??现在来说,深圳已经跨越了这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