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CRT能否拯救彩管业
来源:中国电子报 作者: 时间:2006-03-22 17:49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平板压碎CRT?
总部设在香港的LG飞利浦是全球3大电视和显示器用CRT显像管供应商之一。公司由荷兰皇家飞利浦及韩国LG电子两家公司旗下的CRT显像管部门于2001年合并而成,全球员工超过22000名,在全球设有21家工厂。
2004年销售额超过40亿美元,CRT显像管全球市场占有率达到28%。2005年,尽管LG飞利浦运营目标定在全球市场占有率30%以上,但显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全年营业额仅有30多亿美元,比2004年衰退了25%。
通过电子邮件与LG飞利浦主管市场的副总裁S.Trinker联系,据称,由于受到LCD和等离子的冲击,公司业绩下滑,无力偿还债务,而且重组计划失败,不得不正式宣布破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同门兄弟”LG飞利浦液晶公司(LG. Philips LCD)在此之前宣布取代三星电子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显示屏生产商。美国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发布的报告称,过去一年中,LG.Philips LCD获得了全球21.4%的市场份额,高于三星电子的20.9%。在LG飞利浦为破产黯然神伤的时候,LG. Philips LCD却在独享坐上“老大”位置的快乐,难怪业内有人称CRT和LCD是“冰火两重天”。
2006年,平板风潮来势更加凶猛。年初,三星与索尼合资的S-LCD的第二条7代面板生产线和LG. Philips LCD的第一条7代面板生产线都比预期时间提前进入量产,夏普则宣布了第8代液晶面板生产线的建设规划,友达光电和奇美光电的7代线也即将在2007年进入量产……至于等离子,不仅LG. Philips LCD积极扩产,日系大厂松下也以等离子领导者的姿态大手笔扩充产能,准备以经济规模和技术优势与LCD展开全面竞争。可想而知,在LCD和等离子的夹缝中,CRT的生存发展将日益艰辛。
在中国内地,LG飞利浦现有两个合资工厂。其中,南京华飞彩色显示系统公司的中方股东是华东电子和江苏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长沙LG Philips公司的中方股东是湖南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这两家合资工厂中,LG飞利浦各自控股55%。欧美的工厂关闭后,LG飞利浦的产能无疑将向这两家工厂转移,特别是致力于其占优势地位的超薄CRT的生产。
南京华飞于江南女士说,2005年平板电视风头很劲,但等离子、LCD电视全球也仅销出几千万台,CRT仍有高达1.7亿台的销量。她认为,由于CRT技术成熟,价格优势明显,未来的市场份额仍将保持稳定,并不会被LCD、等离子快速取代。
据介绍,2005年1月,LG 飞利浦在韩国龟尾的制造基地就开始正式生产32英寸SuperSlim超薄型电视显像管;6月,南京华飞的厂房也正式投产SuperSlim超薄型电视显像管。LG飞利浦曾乐观预计,到2005年下半年市场对其SuperSlim系列薄型CRT显像管的“需求将达到100万只”——尽管和全球1.7亿台CRT电视机的年市场规模相比,这个数字实在太过渺小,但毕竟为CRT的“瘦身之旅”开了个头。
超薄CRT的另一领先者三星去年4月在韩国、欧美推出了32英寸Vixlim超薄电视,目前已扩大为29英寸、21英寸以及17英寸。据三星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三星超薄CRT主要以三星电子为主进行了销售,同时向包括中国五大彩电厂商在内的八家厂商销售,2005年销量80万台,预计2006年达到760万台。“在推出Vixlim彩电之前,三星电子在欧洲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为6%~7%,而推出Vixlim之后,市场份额猛增为17%。”这位人士说。
声像专家刘全恩教授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表示,为了应对LCD、等离子平板电视轻、薄、体积小的挑战,一些显像管厂为了生存,研制大偏转角的超薄显像管。其实,在上世纪末,飞利浦就发表了超薄型CRT技术报告。近几年,21英寸、25英寸、29英寸短管上市,比传统的CRT体积小、较薄、体态新颖,价格比同类尺寸的LCD较低,受到部分消费者的欢迎。
超薄成为CRT突围的必然方向。据专家介绍,目前的技术支持32英寸超薄电视机把显像管长度从现有的500毫米减小到352毫米,产品厚度从60厘米减小到39厘米,21英寸超薄电视的显像管长度也可以减少70毫米。
可见CRT超薄化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不可克服的技术障碍。
在中国市场,去年以来,国产主流整机厂商如长虹、TCL、创维、海信等企业纷纷推出超薄CRT彩电,这无疑为上游的彩管厂商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不过在市场上,消费者对超薄CRT电视的反应并不是太积极。据中怡康的监测数据来看,32英寸的超薄CRT电视平均售价为超过每台8000元,仅比国产30英寸液晶便宜300多元/台,显然这样的价格水平是无法与平板电视相抗衡的,市场需要价格更低廉的超薄型CRT电视。
声像专家刘全恩指出,由于超薄型CRT电视机没有取得CRT工作原理上的突破,只是靠加大偏转角来缩短CRT的长度(如32英寸,16∶9的为125度)来减少电视机的厚度。因偏转角过大,使边缘的会聚、聚焦、色纯度变差,轮廓失真加大,整机功率增加,使显示的图像质量下降。尤其是边缘阴罩节距的加大,导致边缘的图像清晰度下降。轮廓失真加大,又带来校正补偿电路的复杂性,使成本增加,电视机的总价格增加,其价格约是同等尺寸的普通CRT电视机的1.2~1.5倍。
再从彩管制造这方面看,目前我国8大彩管生产企业共拥有各类彩管生产线44条,除少数CRT彩管企业能够生产21英寸超薄彩管外,目前不论是国内彩管生产企业还是外资彩管生产企业,大都不具备生产超薄彩管的技术。据专家估计,如果要制造超薄CRT,每条生产线将耗资1000万元进行升级改造。以国内44条CRT彩管生产线为例,全部改造资金将高达4.4亿元,这还没算引进或开发的费用。
因此,现在的关键是,如果超薄型CRT能赶在LCD达到普及价之前大规模推向市场,才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在与LCD、传统CRT比速度、比价格的生存考验中,超薄型CRT还是“举轻若重”。
电话:0755-83687741 E-mail:hfq2001@hqew.com
上一篇:印度政府制订芯片产业发展战略
下一篇:五大因素影响中国IC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