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盛中国区芯片组业务总监郭恒:我的中国“芯”
来源: 作者: 时间:2005-02-03 17:55
(华强电子世界网讯)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歌声,我们就会想到让每一位中国人倍感自豪的国际芯片厂商——威盛。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威盛或VIA)是目前全球IC设计与个人电脑平台解决方案的领导厂商,以自有品牌进军国际市场,在大家熟悉的主机板芯片市场,与INTEL形成并分天下的局势,两者的销量总和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而威盛由于是华人企业,在有中国人的地方,自然会引发大家的民族自豪感。
近年来,威盛的业绩水平和市场占有率逐年上升,值此2005年春节来临之际,我们有幸造访了威盛中国区芯片组业务总监郭恒先生。
郭恒出身于中国台湾,1999年企业管理MBA毕业后服了一年多的兵役。在服役的小岛上,望着海对面的大陆,郭恒的心头总是有一种暖暖的触动,感觉特别熟悉和亲切。
2001年退役之后,郭恒进入了台新银行,这是台湾最大的两家银行之一,在管理上沿袭花旗银行的经验,和郭恒一批招入的MBA有12人,大家都是从MA(储备管理干部)做起,大体上每个部门做一个月,所有部门都轮循到,然后根据岗位打分来定比较适合的位置。
应该说,银行业是很多人比较向往的行当,标准的白领生活,朝九晚五式的模式日程,很有规律性,收入也相当不错。但是,让周围亲友倍感意外的是,郭恒在台新银行仅仅做了5个月就离开了。
重生:很多人想进入银行业都无法如愿,您怎么会想到放弃这样好的机会?
郭恒:我对自己的生涯规划是要求有Elasticity(弹性)、有挑战。银行业太中规中矩,太闭塞了,而且,在这个行业,你一旦进入,习惯了这样的模式和训练,就很难转职到其他领域。
“我当时的感想就是,这不是我的生活,我还年轻,需要更有活力的工作。”
郭恒从台新出来不久就进入了威盛,之后一直在威盛做到现在,谈起当年的这个选择,郭恒笑着说是“因缘际会”,威盛的活力吸引了他。
重生:您是何时进入威盛,在威盛您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郭恒:我是2001年7月进入威盛的,刚开始是业务代表,主要负责二、三线的客户;2003年7月升职为业务经理,负责一、二线业务,以及芯片组推广,并和台湾渠道密切配合;2004年7月,因为工作需要,调职来大陆担任中国区芯片组业务总监,负责整个中国区的芯片组出货。
重生:有一个问题一直想问您,您学的并不是电脑专业,之前也是在银行业任职,为什么会想到进入IT业呢?
郭恒:其实,我本身就是电脑发烧友啊!我国小三年级就已经有了第一台电脑,那时是苹果机,上国一的时候就自己组装电脑了,因为兴趣所在,所以,电脑硬件知识不匮乏。而且,当时IT业整体形势正如日中天,充满了机遇和发展。
“所以,我选择了IT业,并且我的志向是尽量向上游靠拢,也就是去厂商,威盛正好符合我的愿望,而且,当时有一种口号叫做‘把威盛的技术自主化\’,我想为中国人的产业多尽心力。”
重生:台湾的制造业非常发达,有很多国际知名企业,您是怎样看威盛的呢?
郭恒:我同意你的说法,台湾的制造业确实非常发达,不过,你可以看所有的芯片厂,真正有品牌的只有威盛,我在威盛经常会和上游晶圆厂打交道,越发感觉威盛是没有晶圆厂的包袱,前进起来比较有弹性。
谈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郭恒对自己工作的定义是要有弹性有挑战,但是从基础业务看来,经常是重复做同一个事情或者是反复延续一个内容,这样下来是否也会厌倦了?
郭恒:我不会这样想啊,基础业务是会不断重复一件事情,但是就好象我们每天走过的路,都会有不同,一次和十次,熟悉程度也会不一样。
看来,这样的想法有点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工作中注重经验的积累,每天都感觉有收获,何尝不是件有意义的事情,IT业的各种变化,正砺炼着每个人适应性发展的能力。
感觉大家都是年轻人,我代表各位读者问了郭恒下面这个问题:
“您2004年7月调职来大陆,您的家庭给予您怎样的意见,比如,您的太太?”
“哦,这个问题,说实话当时还是有些挣扎,我2003年3月刚结婚,这次调职地域跨度很大,但是,当我和太太说起的时候,她表示支持,后来还放弃了台湾那边很好的工作,和我一起来大陆。”
郭恒很动情地说:“站在我的角度,首先是服从工作安排,全力做好工作,而从个人的角度,我认为如果夫妻分开两地,人生就是不完整的,我很感激我太太做出的牺牲,她给了我们彼此一个完整和美好的人生,也给予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支持。”
我们经常从工作的角度接触一个人,看到的是工作上的果敢表现,其实,走进生活,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生活故事,郭恒的家庭给予他支持,让他能够义无返顾地投入工作。
带着对神州大地的一片赤子之情,郭恒来到大陆,开始他中国区芯片组业务总监的职业旅程。
回顾历史上经典的694X、PC133和DDR战役,威盛成功地成为主流社会的重要元勋,在主板芯片组领域,威盛成功超越INTEL成为AMD和INTEL双架构平台的产品及方案提供商。
2004年对于威盛来说,是个丰收的年头,市场给予均等的机会,有成功者必然有失败者,INTEL从2004年6月开始热推其915芯片组,但并未得到市场的积极响应,从2004年3季度开始,INTEL不得已采取强硬措施,停产848P芯片组,并对865PE芯片严格限制出货,意图强拉出市场空间,让915芯片组有机会进入。
空间形成了,但是,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个INTEL并不希望出现的状况,那就是INTEL的915芯片组并没有如愿进入,VIA的PT880芯片迅速涌入,创造了历史上销量成长的一个奇迹。
重生:我们知道,从2004年9月开始,由于INTEL的“宏观调控”,VIA的市场份额得到迅速增长,特别是2004年10月,VIA PT880芯片(与INTEL865PE等同规格)销量增长三倍之多,是这样么?
郭恒:你们的信息总是很迅速的,从2004年三季度开始,一直到现在,VIA的PT880销量一直都不错,而且2004年第四季度的销量可以说是飞速增长。
我们都知道,AMD架构的主板芯片组市场一直以来是INTEL无从涉足的“真空地带”,正因为如此,威盛在这个几乎没有对手的市场才可以“东方不败”,而2004年AMD在整个中国以及世界领域内的高速成长,给了我们一个信号,那就是,威盛一定也随之成长。
关于具体销量的问题,一向比较敏感,用我们总编大人的话来说就是“该知道的一定知道,不该知道的一定不知道”,所以,我决定用一种比较变通的方式来问。
“在2004年,以AMD和INTEL两大系统架构来看,威盛的出货比率是多少?”
郭恒:这个问题我只能给你一个大概的比率,在2004年,我们AMD架构的主板芯片出货占7成,也就是70%左右;INTEL架构的主板芯片出货占3成。
2004年开始,市场面临极大的规格更替,INTEL拉动整个系统平台迁移,CPU从Socket478向LGA775变换,内存由DDR I转到DDR II,显卡接口从AGP向PCI-E转换,而AMD也面临从462到754到939的CPU针脚规格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威盛作为主板芯片厂商,该如何应对?
郭恒:伴随科技发展,更多新技术和规格加入,更新替代很平常,有种说法是目前摩尔定律都已经过时了。重点不是规格取胜,而是需求取胜,2004年已经过去,我觉得2005年才是平台转换年,CPU架构的部分是CPU厂商可以决定的,而显卡和内存的转换则需要协力厂商和市场的配合,机遇不到就都很难讲。
“总体说来,2005年PCI-E会占据有影响力的份额,但是AGP仍然会在整年都存在;DDR II在2005年全年都不会有气候,DDR I依旧是主力。以威盛的角度,我们的芯片组已经有了很好的布局,会让消费者在各个阶段都享受到主流科技和高性价比。”
重生:在2004年的威盛芯片组蓝图中,PT890和PT890PRO是高端,而2005年1月,我们看到在同一位置换成了PT894和PT894PRO,您认为这是为什么?
郭恒:PT894和PT894PRO能够很好地支持1066M的FSB,定位在高端,这样的新品推出,也是为了顺应高端市场发展的需要。
我们在历年以来芯片组的发展史上可以看到,INTEL的身边一定有位威盛,每当INTEL有新品出现,威盛的同类型产品或早或晚就会出现,一贯的经验是,参照INTEL的规格看威盛,威盛的产品一定是规格更好,价格更便宜。所以经常有业内人士笑谈,威盛是伴随着INTEL的成长而成长,因INTEL的落败而快速成长。
重生:在2005年1月,INTEL新推出915GL和915PL芯片组,取消了对DDR II的支持,在价格上甚至低于INTEL865PE芯片,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郭恒:INTEL怎么想,我们不好去评论,不过,单从这个事件看来,是重新回到中低端的动作,毕竟产品是需要适应市场,采用这种方式,迅速让PCI-E热起来,完成显卡接口的转换。
重生:那么,在2005年1月,威盛在INTEL架构上有怎样的主力产品呢?
郭恒:我们在近期于INTEL平台上力推的是PT880PRO,这款产品能够同时支持AGP和PCI-E两种显卡规格,是2005年INTEL架构上我们的第一号力作,性价比非常高!
“相比以前看到过的那种虚拟方式,我们的PT880PRO是真正意义上的AGP+PCI-E,在PT880PRO的北桥芯片里内建了AGP控制器,可以直接支持到AGP3.0。”
“PT880PRO的推出,让消费者在架构转换,特别是面临显卡接口的两难选择时,有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这样看来,在INTEL和威盛的共同推动下,PCI-E的市场在2005年应该会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目前看到的状况是,无论是nVIDIA还是ATI,PCI-E接口的产品线都集中在中高端,而且,中档产品在性能上与AGP规格产品相比,竞争力很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威盛似乎又增添了一个机遇,那就是显卡的
下一篇:淘宝网总经理孙彤宇:在口水中长大